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无知是什么

个人推荐指数三星,作者[美] 史蒂文·斯洛曼 / [美] 菲利普 ·费恩巴赫 。不是太推荐阅读这本书,要想知道什么是错觉,更加推荐阅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无知是什么?
我做一个推理,假设无知存在,那么必定存在它的反面有知。那么世界必定有一个个体或者一个集体是有知的。从个体上来说,一个人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都不清楚,一个人对自身以外的对13个学科下的506专业其中某一个专业所有知识都不能说有知。从某一个集体上来说,知识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今天的所有的知识和明天所有知识在总量是相差巨大的,集体一天的知识吸收量远小于世界知识的产生量。再加上量子力学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否定了机械论的存在,表明了不确定性事件是存在的。在经济学上,人是有限理性的,因为人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不是全知全觉。所以有知根本就不存在(不涉及宗教),没有黑,哪来的白。有知不存在,无知也不存在,只是知道与不知道罢了。
何为知识的错觉?、
知识的错觉。作者用一个生活中大部分人不知道抽水马桶的原理的论据,证明个人所涉及的知识十分浅薄,与世界真实的复杂性相比不过皮毛而已,人类对目前已知事物的了解少得可怜,却常常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个人高估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把存在课本、期刊、权威典籍中的公式与模型结论拿来,错认为这是自己的知识,即大家共同都知道的事情,我也知道。而不是基于自己的思考与逻辑推理,把内化知识与外在知识相互混淆。最典型的就是读一些书,记住了一些专有名词,就误认为这是自己的知识。
在人们知道什么后,会无法想象现在自己不知道什么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书中提到一个概念,知识的诅咒,我们遇到一些术语的时候,很容易将自己能够看懂的,就误以为你诉说的对象一定也懂。我们无法分清楚什么在自己脑袋里,什么在别人脑袋里,也就是我自己这么想,别人一定也这么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你想与周围的人沟通却往往发现别人不懂你的意思,特别是存在学历差异的的时候。
每一代人的出生都是加速获取前人所知的知识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把别人的知识拿来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毕竟大家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完全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是不现实的,印度最有名的数学家拉马努金的故事,没受过高等教育,在条件落后的印度完全靠自己独立思考,他15岁时,朋友借给他英国数学家卡尔(G. Carr)写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概要》一书。该书收录了代数、微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五千多个方程,但书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他一个人证明了书中的大部分方程。独立完成了古人几千年的工作,后来还是在哈代这位伯乐的发现帮助下,把他接到英国,他33岁去世,如果哈马努金出生在英国,更多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基础,把精力的花在未来的未解的数学证明上,他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要避免落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聪明是什么?
学生时认为一个人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认知与适应自然、肢体运动、人际关系和内省方面表现优秀,则认为这个人聪明。后来年纪稍大会思考聪明与智慧的区别,智慧则更带有一种心智(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的能力)的成熟。这本书中的观点是我们的大脑只是我们思考的一环,在这之外还有我们的身体和这个世界。除了大脑之外,知识的传播还要经由整套系统才得以完成。思维不止活跃在脑内的舞台上,它还负责调动储存在大脑、身体以及世界各地的知识以成就智慧的行动。换句话说,心智并非附属于大脑的一部分。恰恰相反,大脑是心智的一环。大脑及其他相关部件都是受心智操控,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智慧是我们能借用外物(比如互联网,机器等工具)和与群体的协作方式方式解决问题。因为我们能获取的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绝大部分都储存在他人身上。
我是如何获取知识的?
主要说一些我主要获取知识的渠道吧,也就是说我的信息源,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
1亚马逊kindle网,能够根据你的阅读记录人工智能推荐许多相似的书籍,这就像你在实体书店里面逛,偶遇了一本你喜欢的书的感觉。
2豆瓣和配套的油猴下载插件,能够非常方便的找到书的评论和下载资源。
3看别人开的书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自己不喜欢开书单,但是喜欢别人开的书单。
4Google,不解释。
5YouTube,搜索各种想学的技能都能找到视频,教学都非常详细。还能找到youtuber推荐的高分书视频。
6RSS订阅,音频订阅用的是pocket cast客户端,文字订阅源用的feedly客户端,音频用的多,文字用的少,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同领域的高质量音频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