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JIFF2019# Week3. 感时恨别,溅泪惊心

2019-05-01 00:00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北影节的第三周是最后一周了,为了展映更多的电影,主办方开启了“二次开票”加映新增,其中就包括开幕前就吸引无数注意的“希区柯克专题”。这一次跑电影便进入了冲刺阶段,由于许多观众未知晓二次开票的信息,所以这次的抢票还是挺轻松的,最后一周看的电影最多。

最后一场来到了位于西五环的杏石口路中间影院,正片地方是一个艺术园区(类似于798这样的),有剧院、美术馆、艺术展览等等,很有现代气息。学过中学地理我们就都知道,因为地价便宜,艺术园区一般会选择在郊区落成,所以来去一趟很不方便(打车来回上百块,这谁顶得住...),除此之外这里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去处。电影节的落地效果也非常好。

最后一周选择抢的电影都是自己非常想看的大师之作,以此收尾属实圆满。

《野梨树》:“我”是如何死去的

《野梨树》(2018)【土耳其】努里·比格·锡兰

土耳其著名导演锡兰是备受瞩目的戛纳嫡系导演之一,金棕榈六提一中,拿过最佳导演奖,使当代土耳其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得一席之地。他的作品经常关注青年大学生的苦闷,一方面他们面临着生活与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想摆脱传统守旧的家庭获得独立的尊严,这种外在和内在的双重施压,是锡兰热衷于表现的。

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

影片讲述了文学系毕业的大学生Sinan回到自己的故乡安纳托利亚之后,极尽所能想要出版自己写的书《野梨树》的故事。在三个小时的篇幅中,细致地展现了Sinan的心路历程,他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牵制,使他和自己的理想越来越遥远,最终不得不与现实相妥协。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锡兰自己的一大情结,这也是所有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共有的郁积:所谓“怀才不遇”,未必是没有人赏识或帮助,而是说自己为了保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与世界为敌。男主Sinan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不愿和与自己两情相悦的却已订婚的女孩私奔,可是在她的婚礼上他依然会难受良久;他不愿为了博得著名作家的举荐就放弃自己的文学信念,可是他的书也再难卖出去一本;他不愿原谅自己一事无成的父亲,可当他发现父亲对他默默的支持的时候,他还是动容了。最后Sinan想象着自己吊死在注定凿不出水来的井坑里,与生活和解。

随风飘飞的发绺之间

影片的台词很密集,而且很是晦涩耐嚼,让人有些难以下咽,但是锡兰的摄影是绝美的,能够让人非常乐意沉浸其中。同时他会加入超现实的表现手法,犹如在人物脑海中的一瞥,让人很是惊艳。如果你对男主的经历有共鸣,那么你就一定会爱上这部电影。

(另:锡兰将要担任今年上海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不得不酸惹。)

《工作》:懵懂无知的眼眸是青春而清澈的

《工作》(1962)【意】埃曼诺·奥尔米

放映此片是为了纪念于去年逝世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埃曼诺·奥尔米,他的作品经常展映于三大电影节,被认为是“帮助人类了解自己”的影像。影片以一个不加评论的“生活流”自然手法,再现了一个15岁乡下男孩多米尼克到米兰求职的整个过程,也是他的青春与纯真被消磨殆尽的整个过程。

在考试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个心仪的女孩玛格丽,两人最后都如愿进入了这家公司。但是这段萌动的感情在进入公司之后,因为时间段与工作地点的分配,逐渐变得稀薄。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与物欲的引诱,都让多米尼克迷失了自我,被冲昏了头脑的他只能眨着迷茫的眼神,继续埋头融入工作、融入生活。或许他最后也会变得和那些斤斤计较的势利职员一样,为了争一个好一点的座位而恶语相向。

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到了后期,对于生活影像的捕捉已经不再限于“扛起摄影机到街上去”,而是要用冷静、准确的视角去捕捉生活的真实样貌,去发掘生活中那些现象对人的影响,让人们去审视生活、审视自我。影片用多米尼克迷茫不安的眼神作结,标题“工作”再次出现,背景音是单调的机械运作声音,少年的一生,或许在这一刻就已然结束了。

《迷魂记》:希区柯克如何让你神魂颠倒

《迷魂记》(1958)【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终于来到了我们亲爱的希区柯克作品了,这次由于时间冲突只抢到了一张《迷魂记》。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每一部电影都很好看,不论是伏笔的草蛇灰线与“桌下炸弹”的爆炸,还是他富有创造力的电影语言,都让他无愧于电影泰斗级的地位。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的其实是因为那个经典的“希区柯克变焦”(即滑动变焦镜头):

通过移动摄影机改变镜头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同时配合焦距的大幅度变化,希区柯克变焦使处于画面中心的主体保持大小相对稳定,而背景由于透视原因迅速变化,由此达到了空间异度畸变的视觉效果,造成了眩晕迷幻的心理感受。这种手法自开创以来就被不断借鉴,常见的例子比如《大白鲨》《黑客帝国》等等。

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开创性的希区柯克镜头和整部电影的魅力而言似乎已经无关紧要。影片讲述的是退役警探约翰接到了自己好友加文的请求,让他跟踪加文的妻子,并声称这个女人被鬼魂附体了。约翰在跟踪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发觉到了事件的真相。

整部影片有非常繁杂且关系不明确的线索,需要观众与角色一起去破解。然而在影片的3/4处,希区柯克引爆了信息炸弹,由此出现的剧情陡转让观众无比兴奋,不得不惊叹于他的悬疑天才。影片中夹杂着非常多的精神与人格现象,曾一度让精神分析学派非常着迷,希区柯克用抽象图案和强烈的戏剧光效来表现人的心理状态,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语言的承载空间。

总之,这是一部悬疑经典,更是一部影史经典,能把人迷得神魂颠倒。

《姿三四郎》:黑泽明电影生涯的起点

《姿三四郎》(1943)【日】黑泽明

接下来的两部电影都是黑泽明的,因为我实在很喜欢他那宏大的交响乐式的影像以及他对自然的运用。《姿三四郎》是黑泽明的处女作,因为曾看过一个视频论文中出现了片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对这部影片十分感兴趣:

风与原野

影片讲述的是柔道爱好者姿三四郎在目睹修道馆馆主击败黑恶党徒之后,决定拜师学艺。但馆主认为他生性好斗,心性不良,有意考验他的耐性,姿三四郎在经历老僧的点拨后终于悟道,成为了一名柔道强手。

观看大导演的处女作永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你可以看到他们风格的起始点,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思维的闪光。《姿三四郎》中对人物的反应和运动着墨颇多,而且常常是一群人的动作,对放大情绪制造戏剧非常有帮助。对自然景物的把握也是非常突出的,包括池中的莲花与原野上的风等等,展现出电影本真的魅力。“悟道”过程的心理描写,黑泽明则是用大特写和柔光来进行的,手法上未免有些简单,但收到的效果还是很连贯的。

影片中也不乏对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现状的反映,柔道与柔术之争也正如传统受到西方文明冲击一样,体用之争经久不息。对比着看起来,其实很像是《叶问》系列,只不过我们的关注点永远是在国仇家恨上面。

40年代的黑泽明依然是积累经验的阶段,直到50年代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反观《姿三四郎》你会发现,虽然剧作水平尚显拙涩,但作为起点已经是很高了。

《蜘蛛巢城》:密林迷雾里的莎剧

《蜘蛛巢城》(1957)【日】黑泽明

在50年代,黑泽明拍出了两大影史传奇《罗生门》与《七武士》,成功奠定了他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影坛地位,于是1957年他开始改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完成了这部西方戏剧东方化的经典作品《蜘蛛巢城》。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蜘蛛巢城,城中大将鹫津武时三木在得胜凯旋的途中,于密林中遇见了一个白发老妪。她预言鹫津将夺城主之位,三木之子也将继承大统,回到城中,鹫津做了北城城主,但念及预言,心有不甘,于是在妻子浅茅的怂恿下,弑君自立为蜘蛛巢城城主,但这只是预言的开始。最终,固若金汤的蜘蛛巢城,就此倾覆。

《千年女优》里的致敬镜头

莎翁的戏剧尤其是悲剧的魅力,在于其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裂,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笼住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而改编成电影之后,台词和动作的地位要让位于镜头语言,因此舞台艺术上的夸张表现力很难再现出来。所以在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之中,人物形象或显得有些平面化,尤其浅茅夫人俨然一副奸邪嘴脸,动机不明地刺激鹫津,算作败笔。但三川敏郎演绎的鹫津还是非常有张力的。

黑泽明在《蜘蛛巢城》中动用了“雾”这一迷离变幻的自然元素,从而能够进行一些超现实的构想表现,包括白发老妪的出场、最后反叛大军的进攻等等都伴随着雾气的飘荡,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侵浸,是这部影片最显著的特征。另外黑泽明的箭雨真的是势如破竹、裂空穿云,堪称影史一绝,高潮部分简直是由箭簇拨响的合奏,实在过瘾。

以此作为这次北影节的结尾,也算是荡气回肠了。

OK,那么关于今年北京电影节的全部内容就在这里总结完毕了。回顾过去总结思绪其实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那么我们就十月欧盟电影节再见啦~

#BJIFF2019# Week3. 感时恨别,溅泪惊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