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管风琴——BM-13“喀秋莎”火箭炮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出自于二战的具有传奇性的武器——BM-13火箭炮,这一传奇性的武器作为一款远程炮兵火力覆盖式打击的利器,开创了火箭炮洗地这一战术的先河,下面就说说这款武器的发展历程。
BM-13火箭炮,俗称“喀秋莎”(катюша),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的火箭炮,相较于常规火炮,这种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将大量火力倾斜于目标地点,但其精准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
其实只说BM-13是“喀秋莎”是不准确的,“喀秋莎”按照火箭弹口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型号:82㎜的BM-8,132㎜的BM-13,300㎜的BM-30和BM-31,它们有时被统称为“喀秋莎”,但有时候也被单独赋予名字,比如BM-31被称为“安德柳莎”。




同时依照发射器和载体的不同,也催生了不同的子型号,本期主要讲述的是发射132㎜火箭弹的BM-13系列火箭炮。
早在1921年,苏联火箭动力学实验室就开发了由飞机发射的火箭弹。而在BM-13之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研制出了空对地的航空火箭弹RS-132和RS-82,这些火箭弹在诺门罕战役中使用并且表现较为优秀。

不幸的是,在1937年—1938年的大肃反运动中,研究所的领导克莱梅诺夫、兰格马克被肃反,科罗廖夫、格卢什科入狱。同时,苏军高层在对火箭武器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著名的BM-13火箭炮是1938年研究所在劳动竞赛的背景下由科研人员提出并研究制成的。1939年,苏联工程师开发了132㎜高爆破片弹M13和发射器MU1,发射器载体为ZIS-5卡车,第一版设计有24个发射导轨,同年ZIS-5卡车进行了改进(ZIS-6),并研发了带有16个发射导轨的MU2发射装置。

1939年12月,BM-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在成功试验后,以BM-13(战车BM,火箭弹-13[132㎜])的名义采用,但是由于苏联高层产生的政治分歧,BM-13火箭炮未能实现大规模正式服役。因此,BM-13火箭炮只于1939年开始秘密少量的装备于苏联红军中,以用于测试,其中有五辆火箭炮装备在赛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中使用。
BM-13火箭炮在二战期间被安装在许多平台上,包括卡车、拖拉机、坦克、军舰等。因为这些设计只是将发射器连接在各种载体上,每种变体都有不同的编制,按照模板来区分载体的类型则分别为:
①BM+火箭弹型号+导轨数量 表示车辆
②M+火箭弹型号+导轨数量 表示拖拽式车辆
③导轨数量+M+火箭弹型号 表示海军变种


火箭炮的武器精度虽不如常规火炮,但是在饱和式轰炸方面极为有效,一个有四辆BM-13火箭炮的发射组可以在7到10秒内齐射,使其短时间内的作战效率大致相当于73门常规火炮。
虽然基于ZIS-6卡车底盘改装的BM-13火箭炮自1943年以来持续生产,但是苏联的卡车储备并不充裕。苏联也将其安装在ZIS-5卡车和STZ-5履带式牵引车上,但都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因此,基于美国援助的斯蒂庞克US-6卡车改装的BM-13火箭炮计划也相应出现。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英美卡车安装BM-13火箭发射器的变种被称之为BM-13N(N表示标准化),在四年的战争中,在用于安装BM-13火箭炮的卡车中,斯蒂庞克US-6卡车占总数的54%,成为最成功的BM-13火箭炮变种,也是我们在电影、图片和游戏中最常见的BM-13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在德军巴巴罗萨行动间首次开始使用。1941年7月14日,在伊凡上尉的指挥下,实验火箭炮连在鲁德尼亚使用7辆BM-13“喀秋莎”火箭炮对镇上的德军进行了攻击,在德军惊慌逃走之前,对镇上的德军造成了巨大伤亡,短时间内所射出的100多枚火箭弹倾泻在的德军驻地上,驻扎在镇上的德军第五步兵师损失惨重。由于火力过于强大,德军甚至误认为自己遭受了苏军炮兵师的攻击。
BM-13火箭炮的发射架上印有“K”这个字母,这是沃罗涅日国际工厂(现为沃罗涅日挖掘机厂)的出厂时的印记。由于当时对火箭炮这种武器的严格保密,苏联红军也不知道这种武器的正式型号,苏联士兵们就根据炮架上的字母“k”,用当时流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喀秋莎》对其命名,此名称在苏联红军内部快速传播普及并流传至今,而德军则将其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喀秋莎”火箭炮开创了陆军自行火箭炮这一武器的先河,为苏联红军打败德国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款武器的名声也随着歌曲《喀秋莎》流传至今,被人们所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