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大红斑百余年来已缩小一半,百年后或消失,但另外一个正崛起
我们都知道木星上有个大红斑,它是个超大的台风吗?当然不是!因为只有地球上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产生在太平洋上的大规模热带气旋才叫做台风,其他地方的都不叫台风,何况是在木星上呢?

木星大红斑从本质上讲也属于风暴,是一种发生在行星大气层中的巨型旋转式风暴,它是木星表面最显著的特征,说到它的规模,那就更惊人了,近些年测量的它的大小大致是左右长约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几乎可以放下两个地球,其厚度也达数百公里,所以地球上的台风和飓风相对于木星大红斑来说都是特别微小的。


由于体态庞大,这个巨型风暴每6个地球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不仅比木星的自转速度慢很多,也比地球的自转速度慢很多,而且它也在不断地横向移动,中心位置大致处于木星的南纬23度附近,它不像地球上的台风会划出一个像高纬度移动的弧形前进路线。

关于木星大红斑的成因,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木星内部温度最高的部分呈柱状的旋涡不断朝外喷射形成的,柱状的旋涡与大气中的甲烷、氨等物质产生化合作用,造就了一些红色的磷化合物从而形成了橘红色的大红斑,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白色条纹,被认为应该是富含甲烷和氨气的云团。

木星大红斑最早被发现于1654年,至今已经365年,但是天文学家们认为这个大红斑的形成至少已经有800年,不过它的高潮期可能已经过去,19世纪末期观察到的大红斑规模被认为可以放下4个多地球,如今面积已经减少一半多,说明其减弱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但它仍然可以说是相当巨大。

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比尔库克等人近日通过哈勃望远镜和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的数据分析后认为,如今木星星大红斑的规模正在缩小中。今年5月份,澳大利亚天文爱好者安东尼韦斯利发现了大红斑“脱线”的现象,称“每一段带状物似乎都与大红斑脱离并消散。之后在大约一周后新的带状物形成,再脱离和消散,如此循环反复。” 并且有迹象显示木星南赤道带似乎正在将大红斑中的物质“拉出”,这些都影响了木星大红斑的规模减小。

上图为1995到2014年的20年中木星大红斑规模缩小的实际图像,图中已可见其规模缩小明显。
因此也有天文学家认为,照目前的减弱趋势来看,木星大红斑有可能在百余年后消失,但这样的天文奇观也并非再不可见,因为其实木星上有着很多的大型风暴漩涡,比如在大红斑的东南方就有一个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风暴正在形成中,它的崛起将在未来取代木星大红斑的风暴霸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