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悖论-黑川雅之-经典日本设计理念

从逆向思维中显现出来的真相
物体反转变成空间,空间反转变成物体。建筑物如果反转,是否会变成家居呢?
生疏感不仅存在人与人之间,器具或家具偶尔有些生疏感也会让人觉得舒服。比如换个新地方,那个不同以往的空间就会让你感动。因为不一样,才令人难忘。
物与人,人与人,各种关系都应该重新考量。设计一件东西,其实就是生疏感的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要探寻美。反转是一种方式。通过反转,我们可以去除先入为主的固有观念,从而得到一些意外的发现。从馄钝派生出了形形色色的物质,我们把这些物质重新还原到混沌状态,通过一种类似“二次分类”的构想,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物质”。这个过程就是“回归原点,尝试再发现”,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反转”。
接触异文化,必须是积极的,主动的,才会感到欣喜。如果你能发掘某种异文化的原动力,那么即使遭受冲突,也能被他感动;反之,如果你处于一种被支配地位,不仅不会感动,还会很痛苦。与异文化的接触,最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达到共存的效果,过于急躁则会引发混乱。
所谓多样化,就是指差异的存在。多样化文化的共存能够促进生物的成长和进化。
在西方,为了研究哲学,人们会竭尽全力把概念的定义明确化。因为在哲学领域,概念哪怕有一点点模糊,则一切无从谈起。西方的哲学,就是把概念组织起来,形成理论。类似“像砖瓦一样的部件”这样模糊的概念,无法构建起牢固的哲学大厦。在西方画中,一块画布要全部被涂上色彩,不留余地。西方的思想也是这样,一个思想体系要全部被概念充满,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这就是知性优先的西方世界观。
与之相对,东方的思想体系则从一开始表现出对暧昧的容忍。为了消除不安,大家也试图去制造一些概念,但是我们都清楚。概念并不能从爱美状态中挣脱出去。“概念”这东西,是从明显的高出一截的意思中归纳出来的,因此它在产生的瞬间,周边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暧昧存在。
在东方的思想体系里,世界并不是概念的综合体。概念需要经由暧昧而不确定的领域的中介而集结成群,仅仅依靠概念本身,不能构成我们这个世界
万物都在流动,永无止息。空气的流动,光与能量的流动,人的意识的流动,包括语言的含义。在一个空间里,“气场”的流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情绪。
每个人都只生活在“当下的瞬间”,生活在“脚下”这片土地,“当下”之中,其实包含着对过去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种意识中的无数个“当下”互相连接就形成了流动。当你说“这片土地”时候,其中包含着,你从“这片土地”向“那片土地”移动时所见到的风景。你之所以要移动,包含着你对那片土地的憧憬和梦想,同时对这片土地也包含有期待和失落的意识流动。
文学和设计都是一样,所谓沟通,就是刺激。无论是小说还是设计,你都无法像给别人一样东西那样,都不过是一种刺激。这样说起来,设计就是一种挑衅,其目的就是带给消费者一种挑衅。
文化就是记忆与愿望的集合体。无论是地域文化,还是国家文化,或名族文化,或个体文化,都是各自的记忆与愿望的积累重叠,从而形成了各自文化的特色。这种多样化的文化特色相互冲突,造就了多样化的社会。
设计就是要压制你的表现,或者干脆消除你的表现。简约的设计,也是克制的表现手法之一。克制的文化是简约化的根源
不是设计外表,而是探索本原
个性是观察者眼里看到的东西。对于创作者来说,个性反而是个约束自己的东西。
所有的物体都是由表及里的多层构造。表层一般是可以触摸的“材料”,还有可视的“外形”或“色彩”。再往深处一些。就是力学上的协调感,也就是说能够令人感觉愉快或不愉快的所谓生理方面的感觉。这种生理上的感觉固然与外形或色彩有关,但在其背后,则包含着这个物体与人之间关系的记忆和经验
原型存在于形态和思想之间。原型存在于链接形态的位置上,然而,思想要对原型的本质提出质疑,在这个思想的维度上,原型也占有一席之地。到了这个层面上,物质性突然消失。思想或哲学性从这个形态脱离,在更深层,即非物质的阶段,既不是美学意识,也不是哲学,我们应该用素材或形态来涵盖直至这个深层的所有因素,一次来进行思考。例如三宅一生的三个原型:
一块布:源自日本和服
PLEATSPLEASE:把服装制作的流程颠倒过来,无论是衬衣还是裙子,先从裁剪缝制开始。
A-POC:省略线织布,裁减环节,直接用线,电脑织成衣服
词语是表达概念的工具,也是理论的出发点。概念用词语表达,然后形成思想。
纵然先有理论存在,也不能产生好的设计。当一个设计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时候,那只能是一些概念。然后,当你的设计逐渐完成的时候,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变成语言,这时,脑海里的设计已经逐渐成形了。
所谓设计,就是把已经存在的东西唤醒并催生出来。设计师只是把完成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提取出来,让人看到。这个思想,最初只是词语,然后形成概念,最后成为理论。
世界是一个微笑的群体
思想的颗粒与其他思想的颗粒各自独立,独自浮游,保持着非连续性,通过共振形成一个群落。
世界就是微小的群落。这些群落通过留白或间隔的中介,发生非连续的连续性,从而形成世界。
格式塔心理学
没有整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围堵而成的空间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建造这样的空间,需要把整体都围起来;而没有整体的物体创造空间,只能凭借周边的暧昧的空间来建造。
以细微的点位中心的思考,一级这些点聚集成为群的野生感觉般的情景,并非一定是原始性的,也暗含着一种未来技术的可能性。
●整理的时代向检索的时代
●系统时代向机器人时代
探寻最原始的风景
住宅以外的建筑,只是把住宅的某一部分强化了。住宅里就是我们浓缩了的生活。住宅有两个原点:一个是洞穴一个是树木。
这个时代已经变成了物质的时代,物质正在其四周不停的构建”物质的空间“。以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物质所发散出来的气场令人感到舒适。现在,物质导出充斥,拥挤不堪,气场也混乱不堪。环境是由物质所发散出来的气场聚集而成的空间,就算可以改善环境,但是对于空间,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善不了。因为,构成环境的基本元素就是物质,而弱项改善环境,就必须消灭物质,或添加物质,或对物质本身进行处理,除此之外,别无良方。
物学的”物“的含义是:根据人的意识而分类的所有概念和这些概念所依托的存在物,以及这些物质的总和。
设计就是为了自己而进行的一项事业。
概念并非先天存在。人类感知事物,并将其含义归纳起来而形成概念。人们通过对概念的语言化使本来不稳定的馄钝世界得到些安宁。
由敬畏之心产生的审美意识
新产品就是要将原有产品的印象打消,回归到一切存在物的故乡-混沌,在混沌中重新进行构筑,再次分类,然后才能产生出来。
因为人类一直处于不安状态,所以他们要进行创作活动;因为他们生活不稳定,所以要努力使自己的社会和组织变得更加灵活;因为他们要面对悲伤寂寞甚至死亡,所以他们要珍惜生命;因为毁灭,才催发生命的绽放····,诸如此类的感觉才是野生的感觉,可惜今天的人类已经将这些感觉差不多都抛在脑后啦。野生的感觉枯萎了,取而代之的是既安全又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在这个环境却在不断的剥夺着人的生命力。
创造性的生活
做一个全能型人才,设计师要成为传播者
设计就是直言相告。艺术就是一种告白,不是对方要求,而是自己主动开口。它可能是你自己一直坚持的某种主张,也可以是一直没有说出来的秘密。
活着是为了发现美
再新的设计也会过时:新鲜感,被认为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年轻的设计师身上那种新鲜的感觉,经常令我们心情舒畅,而且令人兴奋。有些特别标新立异,喜欢卖弄的设计自然令人手足无措,但其中包含的率真和感性还是能够打动人心的。
为自己设计:一个设计,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它绝对好不到哪里去,就算是为别人而设计,也必须先过了自己这一关。自己都觉得不好,那绝对做不出来好设计。
漂浮的思想群落
在东方,思想不是指哲学体系,而是美学意识。我们不是追寻正确,而是追寻美。因而我们所重视的,不是正确的思想,而是美的思想

感觉这本书把经典的日本设计理念呈现了出来:对于美的思考,对于文化的探索。有两个群落介绍了日本文化中的死亡和性的考究。
并没有记录下关于日本文化中的内容,防止自己在面对日本设计师产品时对其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
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愿望和记忆的集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同时,也是在选择自己崇尚的文化。消费品设计的最后会走向形而上的思考或是宗教。比如“苹果”,“索尼”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除了文化的设计,还有生产的设计,比如之前的流水线,比如各类车床,手术台等等。生产的设计是由谁来推动的呢?设计师吗?
人类社会的矛盾的根源是膨胀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的矛盾。当人的欲望远小于生产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太平盛世。例如唐朝。反之,就容易形成掠夺和战争。
文化的产品是去引导社会意识,形成运动,比如人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生产的产品的目标是扩大生产力,例如潮汐能发电机,智慧城市等。
21世纪,日本的产品设计少有新的载体出现。更多是在20世纪的载体上赋予新的文化,或者进行深加工。比如还是那个电梯,还是那个洗衣机,运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造型。
生产的设计最发达的还是德国和美国。关注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领域。
在未来,我国在文化的设计和生产的设计上,都有较大发展空间。
文化的设计的状态会是百家争鸣,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品牌出现,构建起文化消费网络。这里的竞争其决定作用的并非是渠道而是内容,文化和美。支撑起这样的文化网络的需要怎么样的产业关系呢?当创新制造企业开始走向文化消费产品时,我们可能更需要警惕。因为商业上,企业总是希望人越来越多的消费和浪费,这样才能有所利润。如果这是企业的本性,无法改变的话,对应的资源再利用应该更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