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碧学习实验Ep9】50天学习挑战day9:学习打卡+自学避坑指南(完结篇Beta版)

上一期的内容遗漏了一个要点。
这一期,老碧会在给上一期收个尾,下一期,会将六个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总结在一起,方便小伙伴们食用!下一周进一个新的学习法方面的话题,拭目以待!
首先,例行学习打卡:
进度
《微积分学教程》:74~94页;
《法理学》:69~72页;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12~13页习题处理中;
《普通心理学》:59~70页。
遇到的问题
没问题,周末了,状态不错。
反思
再接再厉!
次日计划
阅读次序,页数——
《微积分学教程》:74~94页。
上次我们给自学中最后一个常见问题“贪多求快”提供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和解决方法:
“6.贪多求快——
成因:爱慕虚荣,对学习规律把握不清,浮躁的社会风气。

思考:如果说问题1~5会出现在刚刚接触一门学科,因为一时不适应的焦虑而导致的“病急乱投医”,那么问题6则普遍出现在刚刚入门的学习群体中,高中或者大学开始自学一门新的专业课的群体是这个问题的“重灾区”。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一个所谓的“磨合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仿佛你所有付出的努力,收效都很低。比如老碧自学数学的前两年,虽然想通的内容认知还算清晰,但是学习的速度慢到令人发指。后来好不容易借着考研逼自己把学习速度提上去了,就陷入了这个“怪圈”——
当时却是因为每天高节奏地学习而持续地处在亢奋之中,类似于瘾君子嗑药一样地翻书,也不管那些内容我看没看懂,证明我有没有理解, 总之,只要一页翻下来没什么特别的生词,就可以一天七八十页书地翻。要知道,这可是对逻辑和细节要求最高的数学!
我后来检查神经递质的时候,果不其然,多巴胺严重超标:正常人的十倍左右——这可是吸毒打游戏成瘾才会大量合成的神经递质,我,看,数,学,书,成,瘾,了?

结果就是书看得很happy,看完就忘掉九成多。原因很简单,快速看书的时候,你的工作记忆还没过期,所以你看得很顺,但是,看完一本书至少要两周吧,再想回溯,需要的就是永久记忆了。——这种速度的看书,基本上没有给潜意识“深度加工”的可能性,长久记忆就当机了。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我认识的一个男生身上,他是中科大化学系的学生,基本上能买到下载到的数理化教材名著,他都读过,然而他却从大二开始挂科。常常是一进考场,脑子一片空白,写个名字,出来了。——老碧当时还纳闷,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却考不好试呢?明明那些书,哪一本覆盖的知识深度广度都超过试题许多了。后来老碧自己切身体会过,才明白——这种求速度的读书方式略过了最重要的知识“深加工”,所以看再多也没能同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反而读得越快越多越糟糕。基础已经千疮百孔,楼盖得越高危险。
老碧认识的一个学霸姐姐就正相反:这个男生说格里菲斯的《量子力学》太简单,没必要读;这个姐姐量子力学参考书只用了这一本就绩点接近满分了。她现在在美国莱斯大学读物理学博士,非常nice的一个人。
当然,这种“快速读书”也有其优势,就是读文献的时候,能够快速想到哪里能查到相关内容。对做研究有一定好处,但是对考试,则不适用。考试的学习,必须深度加工。
解决方法:精读书——重细节;重读书——重理解;写精读笔记——重视知识输出。”
不过这个问题的成因,并没有做过多阐释,今天来做一个补充——
思考:
为什么说自学“贪多求快”的人,往往“爱慕虚荣,对学习规律把握不清”呢?
为什么说这种学习问题和“浮躁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呢?

分析:因为往往理工科教材对大学数人而言并不会特别好读,尤其是对没有自学经验的同学而言,所以,一看到有人读过很多理科专著,就会觉得特别厉害!
又因为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会有一个经验,数学什么的,多学一点点,学好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比之前高许多。由此,得出来一个错误的归纳——知道得越多学得越好。
实际上,学习一个东西的效果,与知识积累量或者阅读量不一定成正比——
举个例子,老碧有一段时间中了“某乎”的毒,天天跑上去看几个我喜欢的数学博士回答的各种问题,着迷得很!(现在戒掉了,早戒掉了!不然太浪费时间了,平心而论某乎答案可能能解决一些初期学习遇到的小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可以随着积累量增加自然而然地解决,找答案的时间都能看几页书一节公开课了,性价比略低。)
里面有三位大神老碧最喜欢——Yuhang Liu, dhchen,罗旻杰。
(其中dhchen是我好基友的本科直系师兄,你说巧不巧?)
我喜欢他们的原因在于,以他们的层次,明明可以很傲慢,也有资格傲慢。却在遇到一些很小白或者很无厘头的问题时,也不会带戾气,大多数情况都会耐心敲出一大堆字解答。而且,即使因为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在知乎上圈粉无数,却依然保持谦虚谨慎。
老碧很喜欢这种双商都很高的人!
(笑话,谁不喜欢?!)

有一次在知乎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具体问了什么,老碧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实变函数泛函分析都是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难?罗旻杰大大细心地写了答案,他的回答有句话老碧记忆犹新:“夏道行等人著《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刘培德著《泛函分析基础》虽然说不是最难的,但是包含的内容(如果完全可以轻松掌握的话)发表几篇优质的SCI应该不是难事。”(引号内为原文引用。)
最有趣的是下面真的有一个回复说,自己大三学完《实变函数》就发表SCI了,证明罗大大所言不虚。
——在学术圈发表SCI的论文是评价学术能力的标准之一,SCI分一二三四区,一区文章质量最高,像我的好基友,还没读博就发过SCI一区(真不知道我怎么交到这么牛逼的朋友的,荣幸!)
他提到的这两本书,基本上是一部分学校数学专业的《实变函数》或者《泛函分析》的教材,老碧知道许多许多人,包括某些名校的学神,拿这两本书作为《实变函数》的补充资料自学,但是这群人中间,本科阶段发表SCI的,据老碧所知,并没有。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英语不好好学导致的。
除此之外,老碧相信,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数学水平远远超过了他们学校的大多数人,但是还是陷入了“贪多求快”的怪圈。毕竟,每天在空间发布自己看的书,做的题,被大家膜拜的感觉多爽啊。
老碧这么说,不是因为老碧有多强或怎么样,老碧在学习上一直是个渣渣。但是老碧知道以那些同学的智力水平,积累程度,勤奋程度。如果能够不被这些外界评价的光圈冲昏了头脑,理论上在本科就可以做出一些成绩的——就像老碧的好基友和老碧认识的学霸姐姐那样。
以老碧自己为例,老碧自己备考过程中,少有结果不错的,无一例外,都是学习进度慢到令人发指;无一例外,内容到考前几乎还没学完一遍。
而那些快速囫囵学完的,即使学了很多遍,即使刷了不少书,知识上面的漏洞依然很大。
比如我高一的生物竞赛化学竞赛,比如我曾经的跨专业考研。
血淋淋的教训一遍遍告诉我,老碧,你必须放弃那些虚荣心,放弃那些浮躁,踏实起来,纯粹起来,否则,以你的智力水平,你永远都学不好任何东西。所以老碧决定趁着今年,抑郁较前几年而言稳定的时候,改变自己——
就好比前两天,我还问了我好基友一道特别智障的问题,问完才发现真的是最最基础的“高数题”而已。但是老碧还是很开心,因为老碧终于可以做到,不再对自己的缺陷遮遮掩掩,得到切实的进步,为了求知而求知,而非其他。
就好比,坚持每天写读书笔记,科普文章,现在感觉非常非常辛苦,也可能是我还不习惯,但是这几天是我这十多年来,学习东西过程中,理解内容最清楚最深刻的。不像之前,许多东西似是而非,总处在懂与不懂之间,又因为心浮气躁,一再地不去把那些问题想透彻。
所以,我希望坚持,50天,之后更久。然后,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之后,遇到一个全新的自己,我会更喜欢的自己。
与君共勉,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