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金融资本》:再生产、危机的一般条件

2023-03-16 21:12 作者:安静的克莱因瓶  | 我要投稿

危机的一般条件。商品的二重性即既是商品又是货币,是产生危机的一般可能性的条件。流通过程不能够中断,否则货币被储藏起来,商品不能被售出,剩余价值就不能够实现。如果货币仅仅执行流通手段的功能,那么一定数量的货币被贮藏起来只是个别和偶然的现象,然而当货币的职能演变为充当支付手段并且商业信用发展起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商品滞销使得原来的债务无法清偿,到期支付的手段被用在大量的交易中了。支付信用使得不同的生产部门互相依赖,一个人还不上债可能会让更多人的债务链条断裂,就有了局部滞销转变为普遍滞销的条件。

在简单商品的生产条件下,或者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之前是没有危机的。对于经济的干扰不是来自于经济规律意义上的危机,而是由于各种灾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造成再生产的不足,而不是生产过剩。只有资本主义才会将商品生产普遍化,才会使一切产品都采取商品的形式,并通过商品的流通构成再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通过消费与生产分离,生产者与其产品分离,创造了一个消费与总产品没有直关系的雇佣阶级。总产品不用于满足该阶级的消费需要,而是为了利润,而这个阶级的消费还依赖于其无法影响的生产。不是消费和它的增长,而是利润的实现才决定了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并不依赖消费,而是依赖于对增殖的需要。

事实上,“消费不足”、“需求不足”这样的表述没能说明任何问题,仅仅表明社会的消费少于它的生产。关键在于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这一作为危机的狭窄的基础不会扩大。因为如果消费真的扩大了,利润率就会下降,大众的消费取决于工资,工资的上升会降低剩余价值率从而降低利润率。消费的扩张和利润率的实现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资本论》第二卷中社会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很好地解释了危机地一般条件,多数《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也讲过了,大家都去看。

分析这些平衡条件里复杂的比例关系时我们会问,谁对这一比例关系负责?很明显,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里,价格执行了这一职能。价格对生产的调控机制被周期性地干扰时,即不再能够执行调控经济地职能时,价格也会同时受到周期性干扰。而资本家关注地不是产品价格的绝对水平,而是市场价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即利润水平,这会影响他们将资本投入哪一个生产领域,尤其是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投资。固定资本的价格是计算利润率的关键因素。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变动的,不变资本的增长快于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在资本中所占的份额相对下降导致了利润率的下滑。周期是以固定资本的更新和增长开始的,它是推动繁荣的主要因素,扩张的持续也会伴随着对所有现有生产力的最大程度的利用;需求的增加缩短了流通环节的时间,技术进步使得社会劳动时间缩短了,这就加快了资本的周转速度,产业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量就减少了,年剩余价值量升高了。

但是在繁荣阶段带来的利润率上升,只能发生在利润率下降的准备阶段,因为繁荣的条件自身也包含了令增殖条件恶化的不利因素。例如不变资本相对可变资本的增加、固定资本相对流通资本的增加引起的周转速度下降,劳动力的价格上涨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利息率会逐渐上升同时银行资本利润增加——但此时银行不再能够为生产扩张提供货币,因为商品和证券的投机正在繁荣时盛行,并且由于对银行信用的需求正在不断膨胀,银行会倾向以流动形式即货币保持自己的利润。

为繁荣的结束准备条件的这些趋势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竞争实现的。假如繁荣时期的价格上涨是普遍和统一的,那么这种上涨就只是一种名义上的上涨,并不会对商品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和干扰;然而这个价格的变化是不一致的。我们不难发现阻碍价格一致地上涨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的最大变化就是利润率的下降,这种下降会在新机器的使用和固定资本总量最多的时候发生,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相同数量产品的价格降低了,新的投资获得了超额利润,资本会流向这些投资领域;只有在这些产品的过量供给压低了价格时,资本不断流向该部门的情况才会改变;与此同时其它部门的利润率又显得高了……对于有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部门/部类,超额利润量是不同的,一个周期中固定资本/不变资本的增加也是不同的。对于固定资本越高的行业,新的投资会更加漫长,供给相对需求的增长较慢,这个行业的竞争环境相对更好,就能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同时也出现过度投资和过度积累的趋势。

在简单再生产中,被消耗的固定资本必须等于新投入的资本,但实际上这个条件从来没有实现过,必须有经常性的商品和货币储备来弥补这一失衡,否则生产就会经常陷入停滞。在危机中,产业资本家对货币的需求达到顶峰,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也在迅速增长。销售上任何一个更进一步的减少都无法通过提取准备金来解决。结局就是企业破产。

在繁荣阶段,价格和利润都增加,而要想增加利润,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必然且必须大于工资的上升幅度,这意味着相对大的积累和相对小的消费。

以上,鲁道夫希法亭主要通过诠释再生产平衡中的比例问题以及价格对这一比例的影响来研究危机,之后的章节将从信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金融资本》:再生产、危机的一般条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