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中国古代战略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ps:本文主要是以正史为准,其中略微穿插了些《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提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就不得不提到夷陵之战。正是蜀国在夷陵之战大败而归,才有了后来的那些异彩纷呈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七擒孟获之类的故事。

夷陵之战背景
夷陵之战的冲突点在于孙权偷袭荆州,斩杀了武圣关羽,使得孙刘联盟破裂。关羽死后,曹操封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南昌侯。而孙权则急忙派去了校尉梁寓给献帝进献贡品以示好曹魏,更是将之前俘虏的庐江太守朱光等人归还给曹魏。并且孙权还向北方购买了很多战马,曹魏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突然密切起来了。后来曹丕称帝,孙权更是送去了大量的礼物祝贺魏王登基。而此时远在成都的刘备看了十分的着急啊,事实上自从二弟关羽被孙权所杀的消息一传回来,刘备就有了东征的想法。但是刘备害怕如果东征曹操落井下石,联合孙权,在他率大军东征伐吴的期间,直捣黄龙让他腹背受敌。所以刘备下决心打算处理好与曹操的关系。

直到公元220年初,刘备听说曹操去世,遣使者前去吊唁,更是送出了大量的蜀锦,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行为。因为刘备与孙权不一样,刘备自20年前袭杀车胄,攻占下邳以来与曹操的仇恨就已是不共戴天。刘备的一切军事活动都是以铲除曹贼,兴复汉室为口号。可是使者刚到南阳就被曹丕下令斩杀,摆明了自己将继承曹操的遗志,誓于刘备死战到底,刘备只好作罢。孙权这时候更是落井下石,不承认刘备对益州的拥有权。孙权的意思是说,老刘啊你不是想要荆州吗?我还想要你的益州呢。同年10月,曹丕登基称帝,刘协(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这就意味着大汉亡了,那么刘备统治益州的合法性就更加不合理了。此后曹丕还以正统接班人的身份隆重祭祀了光武帝刘秀,这样刘备就更不能说他是篡汉的逆贼了。刘备听后很是生气,后来有小道消息说刘协退位后被曹丕杀了(诸葛亮传的),刘备为此还亲自为刘协办了葬礼,给了谥号。而刘协被杀的消息对刘备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他可以凭此称帝。但是他必须要装的扭捏一些才行,于是在群臣的不停进谏中,刘备终于称帝!改年号为章武,建立宗庙,大赦天下!史书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当时前部司马费诗进谏说:“殿下是因为曹操父子篡夺帝位,所以才客居异乡,讨伐逆贼。如今强敌未灭,就先自立未帝,恐怕天下人都会感到疑惑啊。”刘备看后立即就把他贬了。

夷陵之战
刘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要东征,可是此时孙权依附曹魏,怕就怕曹魏来偷家。于是他派遣魏延镇守汉中,只要魏延能守好汉中各关隘,从长安和樊城而来的魏军自会被堵在汉中,不用担心有后顾之忧。但是若是曹丕南下攻建业会比攻打汉中便利的多,并且他只要出兵就有极大的可能会直接覆灭吴国!刘备怀揣着如此想法率大军直接东去。孙权一听刘备来犯,顿时慌了神。赶忙给刘备写求和信,但刘备并未接受。孙权更慌了啊,刘备这明显油盐不进,只能去劝曹丕了。

(为什么不让三弟张飞镇守汉中呢?论交情,论经验怎么都轮不上他魏延啊。其实主要还是张飞性情粗野急躁,不善于打这种防御战。还有一条是张飞他不体恤士卒,三国志中评价关羽张飞:“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俩人对待士卒和名流的态度刚好相反。况且张飞处罚士卒也就罢了,他处罚完还把处罚过的士卒留在身边,等于放了个定时炸弹在身边。终于在他镇守阆中要前往江州与刘备汇合时,被手下两个士卒所杀,士卒随即投靠孙吴。一代名将却以如此憋屈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实属可惜啊。)公元221年八月,孙权遣使者前往洛阳,告诉曹丕自己愿意做魏国的藩属国,言辞非常谦卑。早在刘备出征之前,曹丕就和大臣商议刘备是否会出战。大臣们都认为刘备只有关羽一个良将,现在关羽已亡,刘备肯定不敢贸然出兵。只有侍中刘晔反驳说:“正因为刘备弱小所以才会出兵以彰显自己仍有余力,否则根本无法维持在益州的统治。”之后孙权前来归附的时候,众文武都来祝贺,也只有刘晔一人劝曹丕说:“孙权并非真心依附,他只是没有办法了才会依附。魏蜀吴三分天下,我们占据10分之7,孙刘两个联合起来才勉强生存。现在孙刘两家内斗,这正是我们一统天下的好时机啊。”可惜曹丕不听劝,可惜啊可惜。他把孙权想的太简单了,认为有威胁的只有蜀国,吴国根本不是一合之敌。刘晔还担心他是不是担心魏国出兵,刘备会联合孙权一起对抗魏国。刘晔又劝道:“刘备现在和孙权有着死仇,不可能轻易缓和,此时我们出兵,刘备只会更积极的配合,争取得到更多土地。”但曹丕还是不听,完全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倘若曹操在世,一定会跳起来给曹丕两个巴掌,这次的机会比官渡之战好了无数倍,可惜啊可惜,曹丕没有曹操那种雄才大略般的眼光。话说刘备率兵一路向荆州推进,一路破重重关隘,陆逊所设关卡被一一突破,直到到了夷陵双方开始僵持起来。陆逊改变了以往的策略改为在河的一岸建筑极其稳固的防御工事,他就是在逼刘备建筑连营。后来刘备确实是这样干的,他令黄权率水兵与吴国水兵作战,自己率大部队翻山越岭攻占夷道,后来他在河的西侧树林里驻扎。(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连营八百里,其实并没有八百里那么长)两军就这样对峙了半年之久,等到夏天天气炎热之时陆逊突然计上心头,趁夜派士兵渡河去放火,蜀兵猝不及防,被打的落花流水。刘备一看大势已去,只能让残余蜀兵护住自己,落荒而逃了。说起来当时刘备以61岁高龄,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将近一年才逃回白帝城(不能走官道,水道因为容易被追上,只能走山道)史书中记载:刘备奔走,仅以身免。意思是刘备带了5万人出征等回来的时候也就差不多只剩他一个了。这一路的颠簸也拖垮了他的身体,到了白帝城后他便病倒了。夷陵之战由此落幕,大战之惨烈史书中用“尸骸漂流,塞江而下”来形容。这一战使蜀国的精锐锐减,甚至到了后来诸葛亮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局面。

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就有了向北伐魏的打算。一方面是想为蜀争夺更多的土地,顺便培养将领。另一方面是远离朝廷,减少相权与皇权的争斗。诸葛亮北伐之前与蜀将讨论计策,魏延献计说愿领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奔长安,打魏军个措手不及。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否决了这一计策,虽然当时驻守长安的是夏侯楙比较菜,但是等你魏延到长安的时候,早已精疲力尽战无可战。就算夏侯楙弃城逃走,魏延5000人也守不住。还有就是以魏国的兵力(35万)根本不是蜀国(诸葛亮带出6万)能一口吞下的,所以诸葛亮是打算先谋求陇西五郡再徐徐图之。从汉中到关中平原需要穿过秦岭有四条道路可以选择,分别是散关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谷。其中只有散关道适合大军前进,其他的三条都很难行。

公元228年诸葛亮派赵云等人由褒斜道佯攻郿县,而他自己率大军由祁山直接到达陇西。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自发打开城门迎接蜀军,只有陇西与广魏还在反抗。消息传到洛阳,曹叡急忙派司马懿与张郃救援陇西。从关中平原到陇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渭水河道,一条是陇山道。走河道粮草不好供应,所以诸葛亮猜到他们一定会走陇山道,走陇山道会经过一段地势险要的关隘街亭,街亭南北都是山,中间是一条宽几公里的大道,此处是由关中进入陇右的咽喉。只要派一主将镇守此地,一旦陇西五郡全部陷落,蜀军就可以迅速回援,逼退敌军。也就是说街亭的得失关乎着诸葛亮北伐能否胜利。明明有魏延等蜀中名将可用,诸葛亮却力排众议,任马谡为主将。而马谡也当即立下军令状,若街亭有失,则提头来见。诸葛亮的意图是让马谡1万兵马阻击张郃的五万兵马,无需击退,守住即可。只要马谡能在大道上建筑防御工事,拖延住张郃的大军完全不是问题。可马谡却立功心切,想要击溃张郃一展风采,于是他最终在南山扎营。同年三月,张郃司马懿等人到达街亭,司马懿一看蜀军如此布阵,立刻命大军将南山团团围住,并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将士们在极度的口渴和恐惧之下阵脚大乱。街亭之战就此失败。而此时远在上邽的诸葛亮听闻马谡被围,急忙回援,走到一半便于马谡带领的败军相见。至此诸葛亮只得退回关中,第一次北伐就此以失败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