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诗歌采用比拟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弃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我”与“炉中煤 ”的联系之一:“炉中煤”外表黝黑卤莽,却有“火一样的心肠”;“我”远离祖国,未能投身五四运动,心却牵挂祖国。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我”与“炉中煤”的联系之二:“炉中煤”曾参是天大树,深埋地下多年,化身成煤,此刻熊熊燃烧;“我”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作用,现在效力时机已经到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选自《女神》,人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知识链接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写于1920年。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的五四运动,但汹涌澎湃的革面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一气写成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是郭沫若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时期一首很有代表性的、饱含爱国深情的抒情诗篇。诗人用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诗歌从主题到题材,从思想情感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阅读提示
这首诗通篇都以炉里燃烧着的煤向“年轻的女郎”倾述衷肠的口吻来写,字里行间洋溢着火一样的热情,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含蓄而富有表现力。诗人说用的比拟修辞手法显得贴切而又新颖。他已“煤中炉”自比,一个热血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想一想﹕他不称祖国为“母亲”,却把祖国比拟为“年轻的女郎”,这是为什么?有什没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