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项目,WZ-111重型坦克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坦克工厂,开始了自己生产坦克。50年代中期到末尾,在苏联授权下研发了我们的5对轮版本,既59式坦克,虽说我国当时也有重型坦克,但是情况最好的时候也只有200来辆IS-2重型坦克,面对我国广大的面积上,这些重型坦克可以说是几乎为零,因此,我国在60年代开始对装甲部队进行革新,计划给部队一次性列装三款不同的坦克。轻型,主战,和重型。

当时我国的工程师都没有新产品。以及合适的方案,在现有苏联的IS-3重型坦克的图纸影响下,同时也稍微借鉴了IS-2的一些特点,开始了WZ111的研发项目,但是我国没有整体利用IS-3坦克上面的布局,根据新的要求该改变整体坦克的细节,新的武器与设备,这样一来也影响到了坦克的外观,但同时外表上还有点-3和T10坦克的味道,在当时的技术上,外表的部分装甲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首上装甲有类似-3的外观。



在装甲设计方面整体为铸造装甲焊接而成,正面为一个“箭头鼻子”装甲最厚处可以达到200毫米,整体的装甲厚度在230-60毫米。

在火力方面WZ111的火炮为122毫米线膛炮,火力上并非从零开始研发,WZ111的火炮根据D25T坦克炮进一步发展而来,并添加了一些装置,辅助武器上为一挺56式14.5毫米大口径重机枪,炮塔上还有一挺同轴机枪。

发动机方面位于坦克尾部,它是一个12气缸柴油发动机,有资料显示发动机的蓝本根据苏联V11发动机复制型号,发动机总功率为520马力,发动机一直是个诟病,这个设计为后来的WZ111的下马有直接关系,影响非常大。

在悬挂方面,借鉴IS-2和3的设计,基本上没啥变化,但是负重轮比它俩多出一个。负重轮为7个,每个负重轮上都有一个单独的扭杆悬挂。

在预测的设计上,车体成员为四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余的都在炮塔内,炮手在炮的左侧,用于操控炮塔的旋转与俯仰角,有机械旋转和手动操控,此外还有一个特殊装置,当车长按下这个装置时,炮塔的转向会根据潜望镜的方向一起转动,为车长专用。

在1960年,WZ111的原型车被研发了出来,但却没有安装炮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梯形结构,在重量上与打算的炮塔设计相同,至于为什么没有安装炮塔,据说炮塔的尺寸过大,不允许正确的安装在座圈内,从而不能变成一个整体,而且炮塔的设计太于靠前影响人体工程学。在底盘完成时,炮塔的设计还在研发阶段,但即便如此,WZ111的整体性能要比IS-3差一些,航程上倒是不错,可以克服150公里的越野地形,但令人无奈的是发动机的功率实在是太小了,在速度方面只有每小时35㎞,相比苏联的T10坦克的功率是几乎是WZ111的两倍,虽然在外表上有IS-3坦克的影子,但是我国当时的工艺上却差一些,在装甲强度上比预测的要小,尽管后来得到加强,但比预期的还是有些差距 。


在60年代中末期,WZ111坦克依旧没有获得更强大的发动机,以及舒适的人体工程学和车体结构的强度,结果,WZ111项目被迫关闭停止研发。在60年代,我国与老大哥那会闹别扭,我方在缴获苏联的T62坦克上发现了更好的东西,在借鉴了T62与59式坦克之后,从而诞生了新的产品:既69式坦克,相比主战坦克,重型坦克已经不占据有优势了,主战坦克,无疑是后来各个国家最好的选择,而WZ111坦克的底盘在博物馆安静的休息,而它的研发是我国唯一一款自主研发的重型坦克,它的项目也成为了历史,它代表着我国当时的艰苦奋斗,也代表着我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可惜的是,奈何我国当初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我们当时有更好的工艺水平,WZ111的项目会做得更好。经过数十年我国老前辈的发展和不懈努力,才有今天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世界一流的99A主战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