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傲慢与偏见》(24)—(42)
这些章节主要讲述了:夏洛特结婚——简的恋情遭遇危机——伊丽莎白拜访夏洛特的新家庭,在那里见到了柯林斯一直吹捧的凯瑟琳夫人——达西求婚被拒绝——伊丽莎白开始渐渐褪去偏见。
就如既往的许多角色一样,凯瑟琳夫人以及加德纳夫妇(贝内特太太的弟弟和弟媳)都在之前的文本中提到过,所以她们在正式亮相前已经出现在小说中了。
奥斯汀对她们的人物塑造依然很不错,但因为类似的优点之前已经提过,就不重复了。
1、为了让达西求婚被拒绝这个场景冲突足够激烈,奥斯汀还要进一步发展伊丽莎白的偏见,这主要是通过菲茨威廉上校(达西的表哥)这个角色来完成的。
“请记住,我没有充足的理由料想就是宾利。达西只是告诉我说:他感到很庆幸,最近帮助一位朋友摆脱了窘境,放弃了一门冒昧的婚姻,但他没有指名道姓,也没细说其他情况。我只不过怀疑是宾利,因为我相信他那样的青年容易陷入那种窘境,还知道他们俩整个夏天都待在一起。”
“达西先生有没有告诉你他为什么要干预?”
“听说那位小姐有些条件很不理想。”
“他用什么手段把他们拆散的?”
“他没有说明用什么手段,”菲茨威廉含笑说。“他只对我说了我刚才告诉你的那些话。”
伊丽莎白没有回答,继续往前走着,心里怒不可遏。菲茨威廉望了望她,问她为什么这样思虑重重。
“我在琢磨你刚才说的这件事,”伊丽莎白说。“我想不通你表弟为什么要这样做。凭什么要他做主?”
“你认为他的干预是多管闲事吗?”
“我真不明白,朋友谈恋爱,达西先生有什么权利断定合适不合适。他怎么能只凭个人的一己之见,就来决定并指挥朋友如何去获得幸福。不过,”她平了平气,继续说道,“我们既然不了解内中底细,要指责他也不公平。也许那两人之间没有什么感情。”
“这种推断倒不能说不合情理,”菲茨威廉说。“可我表弟本来十分得意,你那样说岂不大大抹煞了他的功劳。”
他这话本是说着逗趣的,但伊丽莎白觉得,这倒是对达西先生的真实写照,因此她也不便回答,只好突然改变话题,谈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说着说着,不觉来到牧师住宅。客人一走,她便把自己关进房里,好清静地想想刚才听到的话。她认为,菲茨威廉所说的那对男女,肯定是与她有关的两个人。达西先生能够如此任意摆布的人,天下决不会有第二个。他参与了拆散宾利先生和简的活动,对此她从来不曾怀疑过,但她总认为主谋是宾利小姐,主要是她策划的。现在看来,如果达西不是出于虚荣心而夸大了自己的作用的话,那么简目前所遭受的百般痛苦,以及以后还要遭受的种种痛苦,都要归罪于他,归罪于他的傲慢与任性。一个天下最温柔、最宽厚的女子,幸福的希望一下子全让他给葬送了,而且谁也说不准,他造下的这桩冤孽何年何月才能了结。
“那位小姐有些条件很不理想,”这是菲茨威廉上校的原话。这些不理想的条件也许是指她有个姨父在乡下当律师,还有个舅父在伦敦做生意。
“至于简本人,”她大声嚷道,“根本不会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她真是太可爱,太善良啦!她脑子灵,修养好,风度又迷人。我父亲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他虽然有些怪僻,但具有达西先生不可小看的能力,以及他可能永远不可企及的体面。”当然,当她想到母亲的时候,信心略有些动摇。但她又认为,这方面的缺欠对达西先生不会有多大影响,因为她相信,达西先生觉得最使他有伤自尊的,是他的朋友跟门户低微的人家结亲,至于这家人有没有见识,他倒不会过于计较。她最后断定,达西一方面是被这种可恶透顶的傲慢心理所支配,另一方面是想把他妹妹许配给宾利先生。
这件事她越想越气,忍不住哭了起来,最后搅得头也痛了。到了晚上,头痛得实在厉害,再加上不愿意看见达西先生,她便决定不陪表兄表嫂去罗辛斯吃茶点。柯林斯夫人见她确实不舒服,也就不再勉强她,而且尽量不让丈夫勉强她。但是柯林斯先生不禁有些提心吊胆,惟恐她待在家里会惹得凯瑟琳夫人不悦。
为了彻底点燃姐控伊丽莎白的怒火,需要有一个人将“达西劝阻宾利和简结婚”这件事告知伊丽莎白,于是奥斯汀创造出菲茨威廉这个角色,并借他之手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如此,因为菲茨威廉是一个君子,所以他的存在给达西后来的长辩解信增强了很大的说服力。
在我看来菲茨威廉是一个纯粹的“工具人”,奥斯汀对他的刻画不像柯林斯、威克姆那样,而是有些浅尝辄止,他的存在很功能性:一方面强化伊丽莎白的偏见,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中立者,澄清伊丽莎白的偏见。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一个角色在作品中是“工具人”,并不代表这个角色塑造得有问题。就像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说的那样:工具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达成某种目的(比如食物可以提供美味、营养等)。所以,一个角色是工具人,也只意味着他是作者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存在的。而一个角色塑造得好不好,和他在作品中的定位并没有关系,而在于这个角色是否生动、言行连贯、丰富等等。
亨利.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序言中说:
我觉得,好像我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了那些人物——拉尔夫·杜歇和他的父母,梅尔夫人,吉尔伯特·奥斯蒙德和他的女儿,他的姐姐,沃伯顿勋爵,卡斯帕·戈德伍德,以及斯塔克波尔小姐,他们对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故事都是作出了贡献的。我认识他们,熟悉他们,他们是构成我的万花筒的人物,是我的“情节”中的具体项目。他们好像出于自己的动机,一下子跳了出来,浮到了我的眼前,他们全都是为了要回答我那个基本的问题:“那么她将做什么呢?”他们的回答似乎是:如果我信任他们,他们将表演给我看。我信任了他们,我只坚持一个要求,这就是他们至少应尽量表演得有趣一些。他们像一群参加者和表演者,坐了火车来到正要举行节日活动的乡下,按照合约把这场活动进行下去。
换言之,角色可以单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可以纯粹是其他角色或者主题的工具人,只要他们生动、不干瘪......那么便全无问题。
2、骄傲的达西显然不会在明知自己会被拒绝的基础上还会求婚,所以奥斯汀要给达西营造出一种“伊丽莎白不会拒绝我”的错觉。A讨厌B且并从未掩饰对B的讨厌,但在B却认为A喜欢自己——简单想一下就知道如果不给B降智,这是多么难写。
我不确信我是否基本知晓了奥斯汀的手法,所以也就不好评价它是否足够优秀,有了前几次质疑被打脸的经验,若没有充足把握我不会再质疑奥斯汀:
(1)伊丽莎白虽然讨厌达西,但她说的话听上去很像开玩笑(实际也是在开玩笑)
喝过咖啡之后,菲茨威廉上校提醒伊丽莎白说,她答应过要弹琴给他听,于是伊丽莎白立即坐到了钢琴前面。上校拖过一把椅子,放在她旁边。凯瑟琳夫人听了半支歌,接着又像先前一样,跟另一位外甥谈起话来,后来这位外甥也离开了她,从容不迫地朝钢琴那边走去,选了个位置站好,恰好能把演奏者的漂亮面庞看个一清二楚。伊丽莎白看出了他的意图,刚到了一个可以停顿的地方,便扭过头来对他狡黠地一笑,说道:
“达西先生,你这副架势走来听琴,莫非是想吓唬我吧?尽管令妹确实弹得很出色,我也不害怕,我这个人生性倔强,决不肯让人把我吓倒。别人越是想来吓唬我,我胆量就越大。”
“我不想说你讲错了,”达西答道,“因为你不会当真认为我存心吓唬你。我有幸认识了你这么久,知道你就喜欢偶尔说点言不由衷的话,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伊丽莎白听见达西这样形容她,不由得纵情笑了起来,随即便对菲茨威廉上校说道:“你表弟在你面前这样美化我,教你一句话也别相信我。我真不走运,本想在这里混充一下,让人觉得我的话多少还是可信的,却偏偏遇上了一个能戳穿我真实性格的人。说真的,达西先生,你也太不厚道了,居然把你在赫特福德了解到的我的缺欠,全给抖搂出来了——而且,请恕我直言,你这样做也太不高明——因为这会引起我的报复,说出一些事来让你的亲戚听了会吓一跳。”
“我才不怕你呢,”达西笑笑说。
对话的具体内容+两次笑,以达西的视角观之,确实不太像讨厌自己,因为伊丽莎白的性格本身就很恶劣。
(2)达西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又活在赞美声之中(尽管他不喜欢别人奉承自己),认为伊丽莎白这个出身卑贱的女子断然不会拒绝自己求婚也是情理之中。
(3)这个误解很有趣,并且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说话都相对委婉,所以很合理
伊丽莎白在庄园里散步的时候,不止一次意外地碰见了达西先生。她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来这里见不到别人,却偏偏遇见他。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她从一开始就告诉他,她常爱到这里溜达。因此,再出现第二次可就怪啦!然而确实有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看起来,他像是有意跟她过不去,或者主动来赔不是,因为这几次他不光是客套几句,尴尬地沉默一阵就走开,而是觉得必须掉过头来,陪她走一走。
3、三次转场:达西的朋友宾利家——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家——达西自己的家
这些地点的变化也在暗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了解一步步深化。
(1)伊丽莎白在宾利家的副本是因为简得了重感冒(这块之前分析过了)。
(2)伊丽莎白去凯瑟琳夫人家是因为她去探望婚后的夏洛特,而柯林斯极其崇拜凯瑟琳夫人,这层关系导致伊丽莎白住在那里。
(3)伊丽莎白去达西的家的起因是:
“好孩子,难道你不想去看看一个你常听说的地方?”舅妈说道。“你的许多朋友都跟那地方有关系。你知道,威克姆就在那里度过了青年时代。”
伊丽莎白一下给难住了。她觉得到彭伯利无事可干,便只好表示不想去。她不得不承认,她厌烦高楼大厦,因为见得多了,实在也不稀罕绣毡锦帏。
加德纳太太骂她傻。“假如光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房子,”她说,“我也不会稀罕它,不过那庭园景色实在宜人,那里有几处全国最优美的树林。”
伊丽莎白没有做声,但心里却不肯默许。她当即想到,她若是去那里玩赏,便可能碰见达西先生。那有多可怕呀!她一想到这里就羞红了脸,心想与其担这么大的风险,不如开诚布公地跟舅妈说个明白。不过,这样做也有些欠妥。她最后决定,先去暗地里打听一下主人是否在家,如果回答说在家,再采取这最后一招也不迟。
因而,晚上临睡的时候,她便向侍女打听彭伯利那地方好不好,主人姓甚名谁,又提心吊胆地问起主人家是否要回来消夏。她这最后一问,得到了令人可喜的否定回答。她的惊恐打消了,悠然之中又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想亲眼去看看那幢房子。第二天早晨旧话重提,舅妈又来征求她的同意时,她便带着满不在乎的神气,立即回答说,她并不反对这个计划。
于是,他们决定到彭伯利去。
这三个转场都存在着某种巧合:简的感冒、凯瑟琳夫人与达西的亲戚关系使得伊丽莎白在凯瑟琳夫人家能见到达西、加德纳太太对达西家的园林感兴趣。
以自然程度来讲,我个人觉得第二个转场最优秀,第三个转场相较来说最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