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能源出口欧洲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2023年刚刚开始,回望2022年,这一年是中国汽车出口大年,2022年1-11月汽车企业共出口278.5万台,同比增长55%,预计全年破300万大关。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仅11月我国汽车出口高达37万辆,同比增长70.51%,创历史新高。欧洲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主要的目的地。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增长1倍,占出口总量的比例升至21.3%,也是历史上出口汽车首超德国。

车企重点布局欧洲市场
从海关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自主品牌车企出口的汽车主要去到的区域包括:沙特(17.9万)、欧洲的比利时(16.2万)和澳大利亚(11.8万)。随着国内汽车企业布局海外的版图逐渐扩大,国际市场升级模式也开始显现。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2年1月—11月,我国整车出口增量相对较多的是欧洲、北美、亚洲市场。中国海关数据则指出,比利时和英国等欧洲国家是最大的进口国,占进口量的近70%。电动乘用车出口连续两个月占汽车总出货量的一半以上,11月的出口创下了6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法海曝料
,赞8
2022年的10月8日,蔚来汽车在距离汽车发源地斯图加特637公里的柏林举办了NIO Berlin 2022活动,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提供服务。此举是其布局挪威市场后,将出海脚步拓展至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在发布会上,蔚来汽车将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推出T7、EL7和ET5三款全新车型,以更为灵活、个性化的订阅模式为欧洲用户提供车辆服务,搭建起完善的补能系统以及销售和服务网络。蔚来汽车出海模式不仅为中国品牌乘用车出海打开了新格局,也为中国汽车品牌乘用车“换道超车”提供新的方案,让中国品牌乘用车走出去不再是单薄的汽车产品。

上汽大通MAXUS 1-11月全球累计销量达168,116万辆,在逆势中实现同比增长,更拿到了海外总销量超过20万辆的优异成绩。汽大通MAXUS在欧洲已覆盖传统燃油和纯电动的中小型、中大型商用车,家用、高端豪华电动MPV,以及电动SUV、电动皮卡等市场,并进入英国、爱尔兰、挪威、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20个欧洲市场。9月,上汽名爵全新车型MG MULAN全球上市,同时启动了新车的“万辆赴欧”发运仪式。一万辆MG MULAN在上海海通码头装船起运,出口欧洲市场,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批量的一次纯电动汽车出口,它们将助力上汽年内实现首个10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至2023年新车将在全球六大洲80余个国家全面发售。

比亚迪与SIXT公司签署10万台新能源汽车订单,新增了向日本、德国、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出口,加速向全球性车企转型;2022年下半年以来,比亚迪出海的速度加快,接连进驻海外市场:7月6日宣布进入荷兰;7月21日进入日本,发布了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电动车型;8月2日进入德国、瑞典……10月17日,比亚迪携唐、汉、元PLUS亮相巴黎车展。同期,比亚迪宣布在欧洲多国开启交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认为,2022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拐点,出现了三大令人振奋的里程碑: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50%、出口规模有望突破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30%。
欧洲市场内外卷激烈
EU-EVS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欧洲14国(挪威、瑞典、芬兰、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荷兰、德国、瑞士、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意大利)电动汽车(不含插混)销量53433辆。在12月的欧洲电动车市场,特斯拉、大众、沃尔沃是销量前三的品牌。(可参阅:2022欧洲最畅销汽车排行榜!)

中国品牌MG名爵以2163辆的销量排名第9,极星以1931辆的销量排名第10。排名12的是国内销量第一的比亚迪,1551辆的销量表现还算不错,跻身前20的品牌还有以504辆销量的一汽红旗。特斯拉Model Y、沃尔沃XC40和大众ID.4是欧洲市场的前三选手。单从12月的销量来看,排名第一的MG在12月销量为2163辆,第二的极星销量为1931辆,第三的比亚迪销量1551辆,第四的一汽红旗销量为504辆,第五的上汽大通销量为484辆,第六的蔚来销量为153辆,第七的小鹏销量为116辆,第八的欧拉销量为106辆,第九的爱驰销量为45辆,第十的东风小康销量为16辆,第十一的江淮销量为12辆。

深耕欧洲市场的关键点
艾科森环境技术欧洲站对于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提出了以下重要的建议,尤其是对于想在欧洲市场深耕,且持有“长期主义”的车企而言,这些都极为重要:
1. 品牌积淀的重要性。中国车企出海欧洲需要思考的,不仅是销售自己的产品,还有如何经营品牌、提升附加值。欧洲市场的消费者在选择品牌上,对于品牌忠诚度远远高于中国的消费者,我们国内消费者在品牌选择上,对于价格的敏感性也相对较高,但是欧洲没有这种情况。因此在欧洲市场上不适合走低价策略,绝对不适合“拼多多”的拼单策略,反而会让欧洲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认为是低价的代名词。欧洲品牌需要对于产品的品质、对于文化的融合以及品牌的信任度非常重要。我们看到韩国品牌就是在欧洲的流媒体上做得曝光非常有感染力,像蔚来汽车、领克品牌就逐渐尝试在通过欧洲文化的社交圈层在逐步渗透欧洲市场,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主推中国文化,当然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本地化很重要。

2. 合规的安全可持续性。欧洲对于车企的安全合规,一直是放在最基本的底线的原则。因此,在出口欧盟市场上,特别是北欧的丹麦、瑞典、德国等国家对于安全中的瑕疵是零容忍的。因此,建议所有出口欧洲的中国自主品牌,一定要在合规上下苦工夫。以欧盟REACH为例,中国车企在应对上,有些只是找了检测或者认证公司去做,导致在合规义务上没做全面或者方向走偏了,这将会引起在欧洲市场上的产品召回并罚款可达上千万欧元或者欧洲实体公司的法人监禁可达10年,个别“半桶水”的合规机构做出来的方案会让车企在欧洲市场上“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欧洲市场的合规一定是要做到可持续的长期主义的合规,我们称之为“动态合规”。(可参阅:长城|上汽|吉利|蔚来|比亚迪|华为200多家齐聚线上...)

3. 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欧洲消费者或者欧洲媒体特别注重企业的整体对于社会的价值贡献,因此之前有不少中国品牌企业就是被相关的欧洲媒体曝光对于环保的忽视(可参阅:欧洲曝光巨头SHEIN有毒物质超标的借鉴),这导致了企业整体在欧洲市场上的损失达数亿欧元。因此,中国车企在欧洲上,不仅是市场宣传手段上 ,尤其是在软性的文化植入以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要做可视化的曝光,便于消费者可触达,且在初次接触期间就要考虑这一点,做好企业品牌的第一印象。
4. 车辆交付后的服务。我们国内4S店或者车企基本认为消费者交了定金或者车子交付后就是服务的终点,但实际上如果真正想赢得客户的信任,并让第一波消费者成为你传播的成员之一,那么车辆交付后的服务体验才是真正地开始,这里包括最基础的充电设施的搭建这些都是硬件的基础,还要有通过人文关怀或者节日祝福等对消费者的持续链接,这些才是差异化地服务于其他车企和本土的车企的金钥匙,因此谁的软性投入越多越细致,后续在欧洲市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艾科森环境技术总经理Jason建议车企出口欧洲不仅要看宏观数据有全局观,更应该从微观入手、深度了解欧洲市场的硬性政策及其变化趋势并做到动态合规、更应该走入欧洲本土文化,学会去融合、深度融入,用企业的负责任态度去让消费者感知品牌的可靠性,用长期主义无微不至的服务态度去服务信任的客户,让他们感知产品的安全、可持续服务保证以及激发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情绪价值的惊喜。

注:转载请注明出自艾科森环境技术
☆ END ☆
艾科森环境技术为欧盟官方指定翻译汽车行业应对欧盟REACH 4.0 版本,并与欧洲各国执法机构和REACH立法机构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欧盟委员会EU Commission、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等三十多个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并在国内首次开创性提出汽车行业整车应对REACH解决方案, 同时覆盖SCIP通报、欧盟电池指令解决方案,电子电器、电池回收方案,空调、轮胎等汽车其他零部件全系解决方案,一站式解决欧盟REACH、欧盟电池指令、SCIP通报、欧盟新电池法、CLP、BPR、RoHS、ELV、碳足迹、碳排放法规、GADSL、PoPs、加州65、美国TSCA、UK REACH、K-REACH、土耳其REACH等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