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能力全面考核用业务引擎,潜力考核用六脉神剑~
管理者面试的复盘课
行动阻力,动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动力会越来越降,阻力会越来越大,而且阻力的曲线,入门的时候比较小,过了入门级就开始难度直线上升,阻力一旦超过动力,就太难了
行动黄金期是阻力最小动力最强的时候行动,往后一点也行,但不能拖到阻力超过动力

岗位匹配度问题
当我们无法获得预期结果时,下笨功夫识别自己违背了什么规律——真知理解哪里不对
岗位匹配其实是业务环节特征的匹配,简历判断后,再聊一下验证看看

业绩真实度,对方业绩那么好,为什么要离开
正如自己现在意识到了,真知和模型是最重要的!出了问题,第一找真知,回答问题,也第一时间同步真知,了解对方为什么想知道,了解自己为什么想说一些内容

公司发展过程匹配度,初创公司还是不要找N-N的人才,招聘概率和比例的问题,人才密度是由公司的业务水平决定的
约面试被拒,不懂沟通原则,没有建立信任,没有根据对对方实力的评估来展现优势
齐长栢自由探索成长很快,但没有真知体系的弊端,第一,没有用户导向,业务引擎、分析、文案迭代都是自己认为迭代好了就好了,没和用户确认的,所以认知地图没有价值创造的来源——都没有用户导向,考虑的都不是用户的价值点,也没有评估指标,只有百分比,也没有段位表加持,没有模拟器,踩坑妥妥的
因为没有用户导向,直接打电话就是我要你做什么,被面试者???

面试能力考核陷阱1,只考核少量能力,用业务引擎来提问
个人思考,齐长栢的业务引擎,应该是投放——扫码——活动报名——宣讲——报名缴费,所以这个面试者视频播放量4万+,不属于引擎环节,所以视频播放这个即便复制了,也还不是引擎环节,然后学生会拿到通讯录这个,是引流,但也没法一个个的打电话去问——这会被投诉通讯录泄露的,最后就是加入各种群组了,是属于投放渠道,但这个也不需要学生会副主席的title
所以这个候选人是否匹配能力项,其实是一个也没有问到,反而就个人认为,学生会副主席是会有一种傲气的,要做这么接地气的投放引导扫码迭代,目标活动报名这种,是看不上的吧——学生时代对社会实际工作误解很容易的,觉得白领写字楼才是档次是正常的

面试的问题还是没有体系,没有用户导向,没有认知地图,没有评估指标,没有段位表模拟器
提问没有规律,想到什么问什么,没有目标感,学习起明后面试甚至可以主场。。。
怎么让齐长栢从没空画业务引擎到进行全面考核?
个人想到的就是,你不是画了环节流程图吗?每个环节这人做不做的了、你去教他愿不愿意接受、你关注的点他是否认可这些你总得问吧,要不然招个人来是做事的还是拖你后腿的?你到时候不更忙?还要生气?——正面说不行,那就损失恐惧来做动力,现在没时间,到时候更惨
叶教说的是行动的最佳时间,排成第一优先级。。。没做就别干其他事了。。。

但个人觉得,如果那人有动力了,具体时间安排他会想办法,而不是自己就强塞一个“好办法”给他,真的适合吗?能内化吗?他有动力之后可以给方法建议,但不是给方法决议,会陷入手段吧。。。
叶教再说的人的动力每日随着时间推移是下降的——精力体力的确是消耗的
但是已经思考了天赋的个人版定义——动力在内心自然流淌,要去探索那个自己不费力的内容,而不是死磕别人建议的内容,探索的方法就是不断的了解自己——不一定是真的一样样去试,模拟器分析法一样可以参考啊,画出常见运动的行为流,然后看时间和环节上自己容易阻滞的点,然后去选择阻滞最小的方式,并且配最小阻力实施方法
叶教说早上健身就so easy,然后内心对于健身的阻力就降低——但行动最主要的是动力,没找到动力,阻力再小那也有其他动力更大的事情自动优先做了啊。。。
所以个人认为叶教忽略了自己的理性可以催发的强大动力,他就觉得别人也能让运动=动力

面试能力考核陷阱2,只看能力不看潜力
这两个题目。。。个人思考是C和D
个人思考,怎么看潜力,首先定义,潜力是什么,先思考能力是什么,是完成业务引擎的环节的能力,那潜力是什么,是优化业务引擎的能力,优化需要什么——业务创新能力,得有用户行为流的潜意识,用户导向,用户视角看公司提供的价值,然后公司提供这种价值
段位表可以看能力潜质,可以看认知质地,归因,方法论模型决策,行动习惯,目标感,复盘潜力

六脉神剑考核的是六段内核质地,也就是潜力
用户行为流是认知潜力,如果一个产品经理都画不出用户行为流,是无法成为好的产品经理的
一个销售拜访客户,一直都是自己在说,完全都没注意到用户的脸色,也无法成为好的销售的
产品sense,销售sense,没有感知,哪来专业——感知是认知理解决策的综合,可以训练
认知强在基层的时候非常重要,可以怼出来理解决策,能从基层中胜出,到了中层其实大家都有认知,这时候拼的理解决策,决策的时空维度,再往高层,拼的是战略方向感,不是把具体事情能不能做好,而是方向能不能选对,方向选错,努力白费

业务引擎是决策潜力,如果画不出业务引擎,只能总在小环节上做迭代,看似精深,但对全局没概念,局部不可能做到极致,因为全局≠局部之和,局部之间的顺序和关联,对全局影响重大,是否明白业务环节和整体的关系,决定了能否做出有价值的决策
如果评估决策的价值,个人思考,对企业来说,收入、成本、效率、可复制性,对客户来说,效率、成本、服务、品质、风险
评估商业价值的维度,工业时代无法像现在这样方便抓取各项数据,财务指标就是最佳度量指标,而到互联网时代,财务指标是失效的,比如互联网公司初创时连收入都没有,公司价值用用户价值评估很值钱,但财报上都体现不出来,类似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测身高体重心率来评估健康,有仪器时代。。。

原则清单是理解潜力,如果没有原则清单,理解级也降成认知级了,笨功夫没有载体,做一次复盘迭代,没有原则清单,可能迭代结果还不如上一次
决策质地再好,没有原则清单,落地的时候就不能保证永远比上一次更好

行动地图考核的是潜在行动力,比如接下来的交付的时间节奏和内容安排,人事时,方案的落地分几步,自己心里如果有20多步,但实际上对方只说了3步,那么就知道他纸上谈兵

度量表考核的是目标感,目标感是王道,事情完成的标准是什么,跟业内最佳实践差在什么地方
案例库是复盘潜力,把事情能从头到尾讲清楚,再来一次怎么做的更好,这是有效经验,否则这个经历就有点白过

如果缺哪项没考核,会发生什么事情
个人思考,缺认知潜力,没有用户行为流概念,销售和产品固然不ok,但运营也不行啊,还有人事财务跟业务切割,并不能优化公司的人均营收和经营利润,这招的人就虚设岗位了
缺决策潜力,没有业务引擎概念,没有办法绕全局做动作,无效或者低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三五年也就荒废了
缺理解潜力,没有原则清单概念,没有迭代质地,就不能持续优化,不能增长
缺行动潜力,没有行动地图,说多做少,也是停滞
缺复盘潜力,没有案例库,经历不能变成积累,也是低速成长,没有竞争力

如果没有认知地图,来公司做个螺丝钉,反正能依前人做法知道怎么做,但是是个消耗品,用户需求和行为变化了,就不知道怎么做了,之前的打法两三年就被迭代了
如果没有业务引擎,懂得其他的,但是实际需要判断和决策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
如果没有原则清单,有时候决策能全面原则的落地,但有时候决策没有按原则落地,时而漏了这,漏了那,再好的决策也降为认知级了,时灵时不灵
如果没有行动地图,纸上谈兵,说可以,做不行,可以写写稿子——艾玛引以为戒
没有度量表,就像没有灯塔的船,跑的再稳再快,那也是乱窜
没有案例库,对新出现的情况没有应变能力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