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年秋高二(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数学试卷答案

2023-01-29 21:34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数字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为探寻理想社会,取譬设喻妙劝导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

2. 理清思路,体会论辩艺术。

3.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思想。

教学重点:同1

教学难点:同2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而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二)任务一:通读全文,梳理文意与文言知识

【提问】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面)全文,梳理文中基本文言知识。

【明确如下】

【提问】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雄辩家。下面让我们将从《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来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章》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威王(宣王之父)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面对一个主张霸道的君王,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让齐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观点的呢?

【明确】主要分三步:

1.抓住齐宣王的企图,开始话题——行王道,也可实现霸道。

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图,也就是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

孟子应对——不愿与宣王谈“霸道”政治,(第一步)借“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回绝这个问题。孟子撒了谎,实际上孔子谈过桓文之事,如《论语·宪问》中,“子曰:‘晋文公谲(狡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等。

【补充材料】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

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王之道——完美的圣君

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仁义的贤君

第三层次:齐桓、晋文(晋文又次于齐桓)——尊王攘夷但骄傲的诸侯

第四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的诸侯

第五层次及以下:其他诸侯——都是目无天子的垃圾

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认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汤和文武,他们的特点是国家权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义上又是事实上的领袖。齐桓、晋文虽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为诸侯,势力过大难免骄横,《春秋》中有几处记载了齐桓、晋文对周天子不敬。孔子觉得他们尊王攘夷的功绩值得肯定,但这种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齐桓、晋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

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

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

(第二步)把话题转移到“王道”,顺着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心理,说行王道也可以统一天下。所以一下子引起齐宣王的兴趣,他问:“德行如何,才可以称王?”于是孟子顺势说:“安民养民,就可以称王”,并强调“没有人可以抵御他称王”。

2022年秋高二(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数学试卷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