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高二(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语文试卷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数字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 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2、 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一. 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请大家快速读完小说,并思考:它和我们以前读过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小结。
学生发言:
生甲:人物形象个性不鲜明,不像我们知道的阿Q、林黛玉等
生乙:故事不生动,没有趣味性
生丙:认不得写些什么
生丁:读不懂,没有头绪
……
老师补充介绍意识流小说:
20 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以伍尔夫为代表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四、提问:结合课文,说说它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小说有什么不同?
要点提示:
1.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 姓氏名号、服饰状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情节: 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1)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面;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3)点击社会人生,叙述极具跳跃性。
五、课文鉴赏
(一)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明确:共六次。
1、“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