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病】
声明:本文作者非人文社科类专业者,未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若有定义错误/模糊,请不吝赐教。但需要注意,出于举证责任问题,请在指出不当时给出可靠的信息来源。否则不予回应。
该文章仅用于阐述个人观点以及接受后续的意见分享,分析和讨论。若有引战等不当内容将酌情处理。
为通过审核,部分词语需要改变表达方式,若有疑问请在评论区发出。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曾镌刻住寺内寿太郎不堪父亲早逝,几度辗转的绝望;然而不知从何而起,这样的文字被发掘出,现如今,数不胜数。作为载体的文字,承载了太多人的念想,转移到网络空间中的话,便有如春日的狗尾草,若能有暖阳的吹拂,便毫不收敛,吐露新芽。你或许会不以为意,觉得这众人的哀痛,不过是历史又一次的循回,像靖康之耻后的流离失所,一战落幕后的存在虚无,大清崩塌后的迷茫彷徨,中核牺牲后的笼中之鸟,越战惨败后的灯红酒绿那样,但是真的只是那样?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以液态性来比喻现代社会现状,他认为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既有的制度、秩序、模式、行为准则等固态的社会形态快速被“熔化”与“液化”,我们置身于一个流体的秩序体系中。仅有现代存在的症结,自然是只有现代面对的——交互结构的崩坏,如此方能称为【现代病】。现代病的到来令人在交互(无论是人与人抑或人与环境之间)中进入了一种“求而不得,弃之不舍”,进退维谷的境地,而交互的缺乏毫无疑问是致命的——自我认知匮乏,社会身份模糊,心理压力堆积,生存意义缺失……现代病征于此种种,不一而足。原因亦如此。对各年龄段归因以及种种延展现象的讨论,将会在下文展开。
那悲伤满溢的文字,似乎对年轻一代而言是最常见的。对于有时间和精力以及被限制了活动范围的青少年群体而言,网络确实称得上是为数不多了解世界的途径之一。在青少年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自知受到限制的他们在生理上愈发成熟,与此同时他们的活动范围却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抑,因此产生了互相的矛盾运动。渴望构造新交互结构的他们有一部分选择了以过激的方式进行反抗:沉迷网络论坛选择不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世界,为跳出“管辖”和所谓的“社会人”进行交往,以自伤/表演等方式获得关注……自以为是的反抗,映射的是背后交互结构的缺失与破碎。这一系列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那些表现格外激烈的青少年上,那些相对安静的,也并不能逃脱缺失筑起的藩篱。首先不可避免的就是学习时长加大,对于青少年日常交往及与环境交互时间的挤兑。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人们合力颁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可惜收效似乎依旧有所欠缺:这取决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学生不得不加倍努力,追求更多的资源。在壮年部分将会进一步讨论该问题。其次是个体流动的风险。据戴维·佛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在这些碎片化的空间内,如上课间隙、路途之中、商铺之间,繁忙的青少年在碎片空间中进行社会交往,而个体间的碎片空间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具有同步性,由此带来的可能结果是先前建立的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在空间错位中疏离。除去个体的风险以外,范围的限定也决定了年龄和人群的限定,他们的交往范围似乎仅仅是自己的寥寥几名同学,自己的家长,很少会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人。的确,同学之间大概率年龄相近,也有着更多的交往时间,可以满足平日的社交需求;可规格外的问题降临的那一刻,改造交互结构的需求自然接踵而至。面对着只言片语映射的“残酷”现实时,面对旧时的好友远赴他乡时,面对善恶难辨的机关算计时,同年龄本有的亲近感再无发挥的余地,限定信息范围的枷锁终于挥手拒却。这时他们或许会选择和家长互动——可惜当家长不愿仔细了解孩子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时,或者了解后的处理方法有问题时,孩子或许会应激地,选择转向其他与家长类似的,年龄较大的人。尤其与家长表现出不同特征的人,更易受到青睐。如此这般的行为,几乎等同于赌博——以孩子的认知与未来做筹码,去赌他人的善意,和那得出正解的机会。而这如履薄冰的成长,正是与家长原本健康的交互结构崩坏的代价。
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无法证明那缄默的,并不饥肠辘辘。“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如果说青少年群体受到影响的话,在关系上牵涉最直接的,自然是他们的家长,映射出背后的壮年群体。曾经小农经济时期,农业的比重无疑是压倒性的,为了人们的生存,人们就需要维护这样的生产结构,安土重迁的传统习俗,由此生根发芽。然而现代的洪流冲垮了曾经的平衡——务织与耕,不再是人们唯一的出路,为生存也好,为机会也罢,或不甘平庸,亦或倾慕富裕,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吸引来了蜂拥而至的人。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新中国70年 |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改革开放时期开始,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省际流动人口迁移距离不断增加,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迁移动机来看,以经济原因为主。这意味着劳动群体选择迁移打工的比率逐步上升。迁移使曾经持有的个人身份在新环境下一文不值,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契约、经济利益等反感性的考量,遭人厌恶的机关算尽,挤兑了原本的情感、友谊、信仰,传统社会建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轰然断裂,“黑暗森林”般噬人的博弈年代宣告来临。他们是城市中的默尔索,冷眼旁观着不属于他们的一切,却又无法彻底作为局外人,排除掉城市的沾染。难以再适应家乡的生活与农村文化,因此又被排除在家乡文化圈之外。于此,他们熟悉的交互结构彻底崩溃。不仅是迁移,认知和工作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分量。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1》,2019年,全国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是41.6%。然而,推回曾经的年代——1985年,全国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占比仅有11.56%。家长一代若是教育缺失,“教育孩子”的认知与方法自然都无从谈起。更严峻的,面对认知问题的家长,往往处在相当困窘的境地,难以踏入教育的门槛,新技术与其无缘,城市内仅剩下的服务业与重体力劳动,一旦出现裁员/工伤等事件,对其收入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孩子的生活或许都无从保障;其二是挤兑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工作时间的缩短趋势相当明显,然而近年却出现了逆潮,虽说并没有统一的解释,然而值得注意的因素却已经被发现——Bowles和Park,2005年发表的研究Emulation, inequality, and work hours整理了发达国家不平等程度与工作时长的数据,发现了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不平等程度的差异几乎可以解释所有工作时间长度的差异。对于这一问题,Bell和Freeman在The incentive for working hard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解释:社会越不平等,胜过别人获取高层职位的收益就越高,大家会更拼命,选择抓紧机会迁移,进城工作后继续面临问题,恶性循环就此形成。因素的叠加致使了一大部分家长难以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规律的互动,自然也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出现疏离期,打破原有的交互结构。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繁重的学习与工作业已结束,本该有着闲暇和较少的压力,然而在这一情况下,适当的劳动和交互开始成为了老人的需求。前文提到的,经济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大批量的迁移,繁重的劳动和社会的不平等形成恶性循环,逼迫人们陷入生产的泥淖,使得年轻人无暇他顾,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家中的老人或许大都被迫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分离。留在故土,是同亲人分离;同亲人乔迁,则是与故乡作别。无论是损失了重要的互动对象,还是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都称得上是对互动结构的一次重大打击。更不要提,这两者往往还带来了老人的劳动需求变迁——曾经照顾子女,享受田园牧歌等舒适的人人/人物交互结构当然也会随着迁移的到来而受到破坏,曾经有着规律生活,可以满足需求的老人失去了原本的交互对象,对新环境变得无所适从。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本被以为或许不会受现代化交互结构冲击的老年人群体,终于也在现代潮流下难以幸免——现代化确实为物质环境带来诸多改善,可惜对于适应新事物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来说,机械的变革越多,他们就离曾经的环境愈发疏远,面对机械与智能化环境的老年人,自然会束手无策。
如果仅仅局限于对人的互动结构分析,自然是不能包含现代的特征——技术进步。资本的高速运转、人口的快速迁移、媒介信息的瞬息万变推动了社会节奏的加快,造就了生产结构的变迁,需求的徒增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在人机交互领域的投入。也由此,在工作方面,多线程,高效率,反馈可靠的人机交互逐渐侵蚀,甚至对人人交互取而代之,然而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即使是排除出生产工作等需求的干扰,在生活和娱乐等方面,人们似乎也逐渐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发现:机械有着及时而可确信的反馈,与充满不确定性的人人交互相比,机械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占据了优势,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人们在习惯快节奏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掉等待的耐心,再是如今社会交互结构的破坏已经令不少人心怀退意,自然让人们选择对不确定风险的规避。可人机交互的前景或许真的让人们忽略了人人交互部分取代所带来的风险,选择在这条路上不留余地,一骑绝尘:电子游戏的奖励机制,视频与动画的及时播放,哪怕细微到键盘轴的敲击感,都基于这样的一个原则,推出各式各样服务与产品。可惜的是,目前仍旧面临着智能化程度不够的问题,接收到的反馈难免单调而乏味,不久就会令人产生厌倦,产生厌倦的人终于发现自己陷入泥淖,意图挣脱时,恍然惊觉自己已然断开了与他人的连接,想要融入社会与群体,却受囿于各式样的理由,踟蹰不前。即使想要面对,或许也会因已然忘却如何进行人人交互,最终以失败草草谢幕。
结构决定性质,当生产生活结构的变迁发生时,交互结构的变更自然是注定。转型中阵痛的我们,面临着不够发达的现实,进退维谷。亲切可人的机械尚未来临,亦忘却如何与他人相互理解的两难境地,如此折磨着所有人。此即【现代病】。可这病痛又要如何摆脱?要跨越漫漫长夜的我们,会选择去往何处?看似相反的两条道路,实际上也并不互斥,若是对大众而言,不妨重拾信心,再度攥起与人相处的技艺。但也要警告某些人,某些妄图逆潮,以高高在上的态势,站在人对立面压迫人的人,经由你手造出的恶疾,终有一日会拖你下水。还有那不为所动的人——大气的偏折不敌那光辉时,可是要扎到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