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隐写董小宛入宫——破解董鄂妃身世之谜(一)

2020-12-13 18:04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上一篇说到,作者以六个花圃,来影射皇宫中的后妃。并且还暗示,这是个宠妃,而且是被进贡,或者从外地掳掠回来的。

 

那么顺着这个话题,我们先转而来研究清初的一段重大历史疑案,也就是顺治皇帝宠妃董鄂妃的身世之谜的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在民间野史传说中,顺治的宠妃董鄂妃,就是明末八大名妓中的董小宛。而关于董小宛的入宫,根据其夫冒辟疆的诗文,以及冒辟疆的诸多好友,包括吴梅村等人的诗文,都暗示她就是被清兵所掳掠的。先归了多尔衮,然后多尔衮死后,被献给孝庄当宫女。其后,再成为顺治的宠妃。(详情可参看邓小军教授的《董小宛入清宫考》)。

 

董小宛入宫成为宠妃的这个特征,跟《红楼梦》中六个花圃所影射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在《红楼梦》中,作者是否真的在有意识地花费笔墨去影射董小宛呢?这个其实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如果能确证的话,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董小宛就是董鄂妃!

 

要知道,在公开的说法中,董小宛是冒辟疆的一个小妾。她是在冒家病死的。即使她原来的身份是秦淮名妓,可是从良嫁入冒家后,她就成为冒辟疆的内室,不再是公众人物了。她的一切都是冒家的家庭内部私隐。

 

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无端端地去影射别人家里的一个小妾。除非,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董鄂妃!她就是跟陈之遴产生了纠葛的其中一个后妃!

 

这个问题真的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董鄂妃的身世之谜,是清宫四大疑案之一。如果能研究清楚《红楼梦》对董小宛的影射,则这个历史谜题在很大程度上就算是有了最终的答案。

 

毕竟我们已经逐步搞清楚了《红楼梦》的整个影射系统,董小宛既然被安排在这个系统里面,那么整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都能成为证实董小宛身世谜底的证据。这个证据可是比冒辟疆以及他那帮友人的诗文中所透漏出来的暗示要明确得多、清晰得多。

 

那么下面,我就从冒辟疆的《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说起。这篇文章是冒辟疆为哀悼董小宛所写的悼文,我们重点来看里面描述董小宛死前的病况的一大段文字:

 

拮据瘁瘏,子抱小极,神疲环应,多事少食。夙婴惊悸,肝胆受伤。恒于春半,瘦削肌香,祸触风寒,季夏十七。泬哉沈緜,遂成疢疾。痰涌血溢,五内崩春。虚焰上浮,热面霞烘。转于扶侍,益怜愁黛。隐痛茹荼,冀终厥爱。葠苓杂投,无补真损。长夜瘁蹙,朝起内忍。移居静摄,举室含凄。秃衫倭髫,犹掠豪犀。位置黄花,淡妆逑影。频移绛蜡,详审逸靓。子虽支吾,余怀深恫。环步迷澷,萦思惛懵。恰逢小试,携儿邗关。屡趣我行,经月乃还。三日细缄,平安频报。岂知自饰,慰我焦躁。初腊驰旋,刃眼一见。脂玉全削,飄姚徒倩。一息数嗽,娇喘气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火灼水枯,脾虚肺逆。呼吸泉室,神犹姽婳。无可救药,展转寻生。

 

这段文字,完整地描述了董小宛从开始得病,逐步发展到病重濒死的过程。

 

先写董小宛的疾病成因。一开始是由于“拮据瘁瘏,子抱小极,神疲环应,多事少食”,就是说在家庭拮据,身染小病的情况下,董小宛仍费心劳神照应全家上下,事情多杂而吃得少。由此导致“夙婴惊悸,肝胆受伤”,就是一直惊悸之症缠身,肝胆受伤。

 

接着“恒于春半,瘦削肌香,祸触风寒,季夏十七”。过了半个春天,已经身体消瘦。再接着大半个夏天都在感染风寒。然后就“泬哉沈緜,遂成疢疾。痰涌血溢,五内崩春。虚焰上浮,热面霞烘”。

 

泬哉沈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水从洞穴中奔泻而出的意思。“沈緜”就是沉绵的意思。那么按照我的理解,这显然就是说董小宛经血过多过长,也就是所谓“血崩”之症,即是“痰涌血溢,五内崩春”。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如此。

 

看到这里,不知大家心中是否隐隐约约浮现出一个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怎么感觉跟秦可卿的病症这么像!

 

我们来对比书中张友士对秦可卿病情的分析:

 

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

 

所谓“”,就是指搏动急促之脉。秦可卿的脉象是“左寸沉数”、“右寸细而无力”。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董小宛,她的“夙婴惊悸”之症,《金匮要略》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的脉象是“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动脉”必定也是“数脉”。那么显然,秦可卿的脉象跟董小宛惊悸之症的脉象一致,都是即急促又虚弱。

 

然后看看张友士根据脉象分析秦可卿的病源:

 

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大奶奶从前的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是不是?”这婆子答道:“可不是,从没有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长过。”先生听了道:“妙啊!这就是病源了……”

 

这里说得非常清楚,秦可卿的病源,就是长期的经期过长。而长期经期过长的原因,又是由于“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这同样也跟冒辟疆描述的董小宛的疾病成因完全一致。董小宛也是先“神疲环应,多事少食”,身周各种的费心劳神。然后就“泬哉沈緜,遂成疢疾。痰涌血溢,五内崩春”。

 

对比完病源,我们再对比两人的病症。

 

张友士有板有眼所说的一大段对秦可卿病症的分析,在冒辟疆的描述中全都一一有对应:

 

秦可卿: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

董小宛:肝胆受伤,虚焰上浮,热面霞烘

 

秦可卿: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

董小宛:脾虚肺逆

 

秦可卿: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

董小宛:长夜瘁蹙

 

秦可卿: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

董小宛:隐痛茹荼

 

秦可卿: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董小宛:环步迷澷,萦思惛懵

 

秦可卿: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董小宛:一息数嗽,娇喘气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

 

另外还有:

 

秦可卿:“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董小宛:恒于春半

 

秦可卿: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

董小宛:祸触风寒

 

秦可卿:别说一日二錢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

董小宛:参苓杂投

 

再对比两人病中的行为:

 

秦可卿: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

董小宛:秃衫倭髫,犹掠豪犀。位置黄花,淡妆逑影。频移绛蜡,详审逸靓

 

两个人虽在病中,但都仍然非常注重形象,不愿意让自己憔悴的病容显示于人前。

 

好了,如果说上述的病症、行为,还不算完全一模一样,那么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对比:


先看秦可卿的:

张友士大致在九月份来看病,隔了两个多月后,凤姐十二月初二这日,去探望可卿,见其“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其后凤姐的判断是“这实在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也就是可卿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结果可卿到了下一年的年底才死。可卿死前,发生了林如海病重,贾琏带着黛玉回去扬州探父的事件。

 

再来看董小宛的:

恰逢小试,携儿邗关。屡趣我行,经月乃还。三日细缄,平安频报。岂知自饰,慰我焦躁。初腊驰旋,刃眼一见。脂玉全削,飄姚徒倩。一息数嗽,娇喘气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火灼水枯,脾虚肺逆。呼吸泉室,神犹姽婳。无可救药,展转寻生。

 

大家注意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地点、时间:携儿邗关、经月乃还、初腊驰旋

 

邗关”就是邗城,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在扬州附近建的一座城。所以“邗关”就是指代扬州。冒辟疆携带儿子,去考科举。考试的地点,就在扬州!这跟贾琏携带黛玉回扬州,人数和时间完全对应。

 

再看时间。冒辟疆父子“经月乃还”、“初腊驰旋”,大致出外一、两个月,回家的时间是腊月初。而书中凤姐也是在张友士看完病的两个多月后,同样在十二月初二即腊月初,探望可卿。两者的时间线也几乎完全对应。

 

唯一不同的,是冒辟疆的携儿应试,这是一个事件。但《红楼梦》中,作者拆成了凤姐探病和贾琏黛玉回扬州这两个事件来写。在时间上作者做了变动,但关键特征一致。

 

最后再看这时候秦可卿与董小宛的病情状态:

 

秦可卿:肉全瘦干了实在没法儿了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

董小宛:脂玉全削,飄姚徒倩。一息数嗽,娇喘气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火灼水枯,脾虚肺逆。呼吸泉室,神犹姽婳。无可救药,展转寻生。

 

两个人都是瘦成人干了,都处于将死的弥留状态。

 

重点再解析一下“飄姚徒倩”四个字。“飄姚”是一个词,飘荡飞扬的意思。这个词非常生僻。但很特别地,这个词被用在了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身上: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夫人之颜色的然盛美,虽在风中缥姚,愈益端严也。

 

联系到《红楼梦》中,宝钗就是在影射“倾国倾城”、“蘅芜之香”的李夫人,大家就明白冒辟疆文字里面有文章了吧?李夫人可也同样是歌妓出身的!

 

再来看“徒倩”两个字,这两个字并非是一个词。因此应分开理解。

 

徒,步行也。--《说文》。,指美人。那么“徒倩”,是不是应理解成被迫行走的美人?也即暗示董小宛被掳走?

 

带着这个疑问,再来看接着的“神犹姽婳”。“姽婳”,形容女子体态娴静美好。关键是这个词也带有行走的含义:

 

姽,闲体行姽姽也婳,好也,奔驰貌。所以“姽婳”,准确来说指的是女子行走或奔走时的美好姿态。

 

《红楼梦》中也提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这个“林四娘”,是跟董小宛一样的出身!都是明末崇祯时的秦淮歌妓。后来,衡王朱常庶到秦淮河畔游玩,看上了林四娘,于是把她带走,成为了王爷的宠妃。

 

好了,上述的种种分析汇总起来,答案就越来越清晰了!秦可卿与董小宛在病情上的细节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那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秦可卿,就是在影射董小宛!并且,《红楼梦》作者与冒辟疆,还不约而同地在影射和暗示李夫人与林四娘,就是在暗示董小宛被掳入宫,成为顺治的宠妃董鄂妃!

 

据此,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张友士会说“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这个“初次行经”,不太可能是指女子初潮。因为这是正常的人体生理现象,怎么会不用药治就会导致发病?这应该是暗示秦可卿曾生育过孩子或者小产。

 

而在冒家时的董小宛,肯定没生过小孩。冒辟疆的记述中也没提到过小产之类的情况。反而董鄂妃是的的确确是产过孩子的。而且,董鄂妃生了孩子之后,还没出月,就因孝庄皇太后生病,跑到南苑行宫去服侍孝庄了。是不是这就是她落下病根的原因?

 

我们再开一下脑洞,张友士的那个药方,是否真的就是当年董鄂妃生病后太医给开的药方呢?呵呵,如果真的有这些资料遗留下来,倒是可以验证一下的。

 

接着下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又能够明白,为什么宝玉对秦可卿的病情这么上心?多次去探望,并且心痛落泪,最后听到可卿死讯,还“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很简单嘛,因为这时宝玉在影射顺治皇帝,他对于董鄂妃的死,当然会有书中描写的这种反应。所以现在再看评论宝玉急火攻心的那句脂批,我们就很明白了:

 

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

 

这指的就是,当时顺治帝已经准备要废了原来的皇后,改立董鄂妃当皇后的这个事情。皇帝的家务事当然是皇后来管理的了。

 

还有,为什么书中秦可卿的葬礼这么隆重盛大?这也是影射董鄂妃的葬礼嘛。

 

为什么可卿死时,书中说“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秦可卿看不出是这样的人,但董小宛在冒家就绝对是这样的人了。即使进宫后的董鄂妃,根据顺治对她的记述以及史书记载,也同样是这样的人。

 

那么接着,我们顺便来解开冯紫英之谜。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是冯紫英介绍来的。为什么是冯紫英?

 

在书中,冯紫英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而冯唐这个名字,竟然与成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汉朝著名将军冯唐同名。作者没事干嘛起这样的名字呢?

 

我们来研究一下汉代的冯唐将军。其它的事情不管,我们直接看他的儿子。

 

冯唐的儿子叫冯遂,字王孙。这个人本身毫无名气。但是,他却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朋友,这个朋友,就是《史记》中的“太史公”。

 

《史记》中几乎每一章,都有一段“太史公曰”。这个太史公,大多是指司马迁自己。但也有不少地方指的实际上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其实说起来,真正的《史记》之父,应该算是司马谈才对。因为很多的史料,都是司马谈收集的。司马迁是在他父亲收集的史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史记》。

 

那么在《史记·赵世家》中,最后有一段评述 :

 

太史公曰 :“吾闻冯王孙曰 :‘赵王迁 ,其母倡也 ,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 ,信谗 ,故诛其良将李牧 ,用郭开。’岂不缪哉 ! 秦既虏迁 ,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 ,王代六岁 ,秦进兵破嘉 ,遂灭赵以为郡。”

 

这段话中的“冯王孙”,就是冯唐的儿子冯遂。也即是说,《史记》中的《赵世家》这一篇,有很多内容其实是“太史公”从冯遂那里收集回来的。因为冯唐的父亲是赵国的遗民,赵国灭国后,许多赵国的史料也就只能从赵国的遗民中去了解了。

 

这段话中的“太史公”,可能是司马迁,也可能是司马谈,这个问题我们不管。反正我们知道,是冯遂告诉了“太史公”关于赵国的一些史料。

 

这段史料,说的是赵国最后一位国君赵王迁的母亲,也即赵悼襄王的王后,史称赵悼倡后的事情。

 

大家留意到这个“”字没有?没错,这个赵悼倡后,就是妓女出身。后嫁于赵王宗族,其夫死后寡居。赵悼襄王爱其貌美而娶之。她后来害死了赵国的名将李牧。赵悼倡后应该算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个妓女出身的后妃。

 

真是绕啊!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妓女出身的后妃这个事情上来了。所以很显然,《红楼梦》中的冯紫英,是在暗示历史上的那个冯唐的儿子冯遂。他也是参与影射董小宛即董鄂妃这件事的一份子。

 

所以后面宝玉、薛蟠跟妓女云儿喝酒行令的时候,为什么要安排冯紫英作为这次聚会的发起人呢?就是这个原因,也是跟妓女有关的事情。

 

为什么叫“冯紫英”呢?我想很可能是谐音“子婴”,也即秦始皇的孙子秦三世。这个人算得上是最正儿八经的王孙了。作者应是以此来影射冯王孙。

 

现在,我们再回到董小宛的悼文。最后冒辟疆为什么要说“无可救药,展转寻生”?这不是矛盾吗?都无可救药了还怎么寻生?显然这是暗示董小宛辗转北上,寻觅新的人生。

 

也就是说,一个董小宛死了,另一个董鄂妃活了。那么在《红楼梦》中,秦可卿死了之后,谁活了呢?

 

就是贾元春呀!

 

书中,秦可卿死后,紧接着发生的事情,就是贾元春晋封“贤德妃”和“凤藻宫尚书”。这样的情节安排,只能是因为作者欲以贾元春来影射进宫后的董小宛,即董鄂妃。

 

历史中的董鄂妃,一开始也是被封为“贤妃”。几个月后,再晋封为皇贵妃。

 

而元春有没有再接着晋封呢?当然是有的!大家有没有留意,其实一开始,贾元春只是“贤德妃”,可是后来到了大观园建好,贾政宝玉众人为大关园题额时,众人就口口声声称元春为“贵妃”了!

 

妃和贵妃,是两个不同的品级呀。在品级尊卑森严的时代,怎么会随意混称呢?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在那段时间内,元春又再次晋升了,由妃升到了贵妃。

 

另外,我们知道,元春的生日是大年初一。作者还特意加了一句“这就奇了”。这里面到底有何奇怪之处?

 

我们再回头看冒辟疆的悼文,在写到董小宛死的那段,是这样写的:

 

乃踰元旦,意寂声吞。小有问答,不语销魂。翌辰俛首,一线再诀。昨拟速去,爱根斩绝。履端献吉,椒筵承欢。团圆堂上,忍令抚棺。以此弥留,苦牵一宿。

 

意思就是说,在大年初一这天,本来董小宛是要死的了,但由于这天是元旦,大家欢乐喜庆团圆,小宛不忍让亲人在这天“抚棺”,因此弥留不去,“苦牵一宿”。硬是拖到大年初二才走。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董小宛的死意味着董鄂妃的生,所以《红楼梦》中元春的生日就是董小宛的死日。而董小宛本来应该是大年初一就死的,因此书中就把元春生日设计为大年初一。冒辟疆是为了把董小宛的死亡故事编得更合理,更符合人情世故,就让她在大年初二再死。

 

无论如何,元春大年初一的这个生日,肯定就是由冒辟疆为董小宛设计的死日而来的。

 

再看元春最初进宫,是担任“女史”。女史并非什么高级职位,其实就是懂点文化的宫女,可以处理文书工作。本质上依然是个以服侍主子为主的宫女奴婢。

 

清初时,宫女由内务府包衣的女儿通过选秀产生。也就是上三旗满清贵族的家奴的女儿。这些人要在宫中工作10年,到25岁才发配出宫婚配。

 

以贾家的地位,其嫡长女居然进宫当地位低下的宫女?这有点太不可思议了。万一皇上没看上,岂非耽误到25岁才能出宫成婚?简直就耽误终身了。

 

那么对于这个奇怪的问题,我们只要回到影射董鄂妃这层意义上,就清楚了。董小宛进宫伊始,就是个地位低下的宫女,是服侍孝庄皇太后的。后来被顺治看中,才火速晋升。

 

最后我们再简单来看看吴梅村写的《清凉山赞佛诗

 

……

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王坐法宫,一见光徘徊。

结以同心合,授以九子钗。

 

这段就是写董小宛最初是孝庄皇太后的侍女。“双成”即董双成,她是王母娘娘的侍女。在这里,王母娘娘影射孝庄。“汉王”指顺治,“一见光徘徊”,董小宛光彩照人,被顺治看上了。“结以同心合,授以九子钗”指孝庄允许顺治纳董小宛为妃。

 

……

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

 

可怜千里草”这句是最广为人知,被认为是指“董”这个字。董小宛名字叫董白。“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萎落无颜色”这些都是暗示一个“白”字。

 

《红楼梦》中,也有一句诗在暗指“董白”这个名字的。这就是海棠诗社中,第一首诗的第一句:斜阳寒草带重门。

 

整个海棠诗社的所有咏海棠诗,其真实的主题,其实都是围绕董小宛的事件而写。第一首诗是探春写的。探春这时的身份就是陈之遴。她在第一句就直接点明“董白”这个名字:

 

寒草带重门,草字头加个“重”字,就是“董”字。斜阳,就是一个“白”字。因为白字是上面斜斜的一撇,下面加个“日”字。

 

好了,本篇就分析到这里。原创不易,喜欢就打赏一下吧。



《红楼梦》隐写董小宛入宫——破解董鄂妃身世之谜(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