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相映:伦勃朗 基督下十字架
大家好呀,这是我第一次做本次专题的内容。把油画艺术史里的名画和古典音乐结合的尝试科普,诞生了这个新的专题。我一直不敢尝试做这个专题,我怕我的修为不够,才没感做。这是我的尝试,希望大家喜欢。
那传说中的那个男人又是谁呢?以绘画肖像画得以闻名天下的。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
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
1648-1669年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团体肖像。
前一幅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后一幅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后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在让我们聊聊他这部画作吧。

蚀刻版画,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技巧更熟练但布局上没有如此大胆,是《基督下十字架》(已死的耶稣被信徒们从十字架上释放下来)一画。但在研究人物时,我们看到伦勃朗绝无把他们理想化的思虑。他所描绘的,是真的扛抬一个死尸的人,努力支持着不使尸身堕在地下。至于尸身,亦是十分写实的作品。十字架下,一个警官般的人监视着他们的动作。旁边,圣女们——都是些肥胖的荷兰夫人——在悲苦中期待着。但在这幕粗犷的景象中,几道白光从天空射下来,射在基督的苍白的肉体上。
——选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这一幕很戏剧般直接让我一下就能立马联想到波格莱里奇演奏的拉威尔夜之幽灵。似乎这个死尸仿佛就真的从十字架上掉落下来一般,那个感觉非常地真实。

让我们先聊聊作品吧。
《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钢琴音乐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近代西方钢琴文献中的一部标志性的优秀作品。它是拉威尔根据著名诗人贝朗特的《夜之幽灵》中的三篇散文诗获得灵感而创作的。乐曲结合了传统的音乐形式和20世纪新的创作特征,通过运用典型的音乐语言描绘了诗中不同的表现形象和意境,体现出诗意化的音乐性。音乐在总体上,就像有学者所说:“在乐谱上面,附有成为作曲美感的原诗,从诗与音乐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作曲的过程,乐句成了诗句的一种翻译,诗的句节与乐段相一致的推移,到处可看到他是如何的试着直接把诗翻译成音乐。不过以全体来看,可以说是从原诗映像出来的音化。”作品依诗分为三部分:《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原散文诗以幻想的文学语言,呼唤出了神秘的夜间精灵、湖泊、古堡、钟声和陌生的夜景,而作曲家则在钢琴曲中借助音符,向人们展示了这些幻境。其音乐情趣的发展,正好与原诗的语言展开同步。这是音乐史上一部以钢琴音响忠实演绎神话诗篇的著名套曲。
第二首《绞刑架》。诗意为:“在地平线上,钟声从镇外山岩传来,当黄昏夕阳西下,却照出赤裸裸的,被绞刑犯人的骨骸。”作曲家用短短四页乐谱,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可怕的、充满着恐怖的紧张画面。乐曲诡秘的气氛、梦幻的色彩、凄凉而苍白的回答、沉重而孤单的钟声都在音乐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这首曲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远处的钟声在鸣鸣作响,阴森的森林旁边有着一块墓地。墓地上面放着杂乱的十字架和尸体,那是守墓人没有及时把“它们的宝贝”送回属于他们的安息之地。墓地旁的枯叶在微微落下,隔壁的小溪依然在流淌,但是旁边有着一种不明的气味。或许是腐烂的味道,或者是血液不干而导致。然后混进了河里,水的颜色似乎和血液的深颜色要融合在一起了。苍白无助,阴森。黑暗,那道光芒似乎照不到这里,这处苍茫之地就留在森林不远的深处。乌鸦在树上凄惨地叫着,黑暗而不透光,悄悄沉寂于此。
这一幅画给我的另外的感觉则像是Teodor Currentizs指挥的柴六交响曲一样。之前我也有介绍过这个指挥,详细的请去翻翻马勒第九交响曲的介绍。

让我们聊聊这部交响曲吧。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第七部“生命”未完成)。作为 ‘第四”、‘第五”、‘第六《悲枪》”被称为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悲怆》是柴可夫斯基悲剧三部曲的最后一幕,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在1890年老柴与他的神秘朋友,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了保持十三年之久的通信之后就全身心的着手写第六交响曲;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育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柴可夫斯基曾想将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标题》、《悲剧》,但总感到不满意。当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卡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柴可夫斯基兴奋异常,连声说“好极了’并立即将《悲怆》写在总谱的封面上。
“悲怆”交响曲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仅仅几天后,柴可夫斯基毫无征兆地突然重病而溘然长逝。他的死因己成为一个困扰乐迷的待解之谜。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让我们一起聊聊这部交响曲的演奏吧。似乎是要奏响悲歌的感觉,仿佛是繁星在天上最后的闪烁般凄凉,微微的呼吸声,旁边的蜡烛似乎要在这个瞬间之内熄灭。在黑暗的房间里,他慢慢地摸着墙走,似乎摸不到所谓的“光明”,到底真正的光明该在何处呢?
远处的钟声,松鼠则在苍茫的大地上慌忙乱窜,天上逐渐被黑暗而阴沉的乌云渐渐盖住了。那一缕光芒,伸手却是抓不住。他的泪水,渐渐从他的脸颊流下来了。或许是他对最美好的回忆的一种独有的保留方式。那一滴滴的泪水,滴答滴答地流到他的手上。但是他对世间没有任何的怀念。也许这并不值得怀念吧......舍弃和珍惜,或许就是那一念间而已。
我在黑暗里不断捉摸,我已经流尽了这本该......这世间的泪水。或许已经成为血泪,滴落成河,再以赞美远方。光明和黑暗将会改变我,但是我已是罪人。世间不会原谅我的,让我离开这里吧。
不舍只剩下那一瞬间,依恋或许也是一昧之间。黑暗逐渐笼罩着我,我这个罪人是走不出这个黑暗的地方了呢。我忍不住捧起清水,让我自己稍微清醒一点。但是我还是那么决绝,丝毫改变不了我的想法。生而为人,我其实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的。或许就是一种罪过。
光明逐渐快速地在我的身旁离去,我逐渐慢慢地堕入后面的万丈深渊......那里或许就是属于我容身之处。
感谢你们的支持,开启本专题的新篇章。喜欢的话就记得一键三连哟,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动力。感谢音院大佬的支持,也感谢与我合作的大佬们。记得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下周将恢复原本的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