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说话为什么喜欢省略主语?
不少学日语的小伙伴在刚开始接触日语时,都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日语的句子大部分都没有主语!而按照我们中文的习惯来说,每个句子都要有主语,不然就是病句。所以我们在翻译“明天我去”时会说成「明日私は行きます」,“你明天来吗?”会翻译成「明日あなたは来ますか」。但这样的说法很不自然,日本人会直接说成「明日行きます」「明日来ますか」,句子里既没有“我”也没有“你”,这让我们感到很不习惯。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不喜欢说主语呢?在没有主语的情况下又是怎么理解句子的意思呢?今天就来跟长沙帝爱日语的老师一起来看一下日语中的“省略主语”问题吧。

通过场景和上下文语境理解
日本人是非常含蓄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直白的表达方式,说话非常委婉。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要根据当时的场景或上下文语境来了解他们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もしよかったら、ひとつ聞いてもいいですか。」。(如果可以的话,可以问一个(问题)吗?)那么很显然是我要问你问题,不会出现歧义,所以不用说“我”和“你”,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连宾语“问题”都省略了。
通过动词来体现主语
正因为日语中主语、宾语、动作对象等都可以省略,那么不会省略的动词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很多情况下我们要靠动词的形式来理解句意,比如动词的基本形本身就表示“要做某事”,在对话中出现时主语通常是“我”。比如:
「バスが遅いから、自転車で行く」。(公交车太慢了,(我)骑自行车去。)
再比如对话中出现的动词+て,即「てください」之意,是让别人做某事的意思,比如
「早く起きて」(你快起床!)
同样地,「てほしい」「なさい」和动词命令形等也都是表示让别人做某事。
再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对别人说「がんばってね」,别人回答「うん、がんばる」,第一句是“请你加油”,第二句是“嗯,我会加油的”,只是通过动词来表现意思,都没有出现“你/我”这样的字眼。

表示主观意愿/情感的词
日语中对“我”和“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分,比如有些表示情感的形容词(うれしい、かなしい、たい、ほしい),还有表示思考、感觉的动词,如「思う」「気がする」等,是只能用于第一人称的,所以出现这些词的时候主语一定是我,比如:
日本へ行きたいな。(我想去日本。)新しい車が欲しい。(我想要一辆新车。)
授受动词
「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以及它们的敬语动词在日语中被称为“授受动词”,它们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给予和接受,还可以表示动作所带来的恩惠的施与和接受。(即“我为别人做某事(为其带来恩惠)”“别人为我做某事(为我带来恩惠)”等意思)
那么使用授受动词时也大多可以省略主语。举个,「助けてくれる」就是“你帮助我”,「助けてもらう」就是“我受你帮助”「助けてあげる」就是“我帮助你”,神不神奇?所以如果有人说「助け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就是“谢谢你帮我”的意思啦!

敬语
众所周知,日语有着非常复杂的敬语系统,敬语包括尊他语、自谦语和礼貌语,又有敬语动词、敬语句型等多种表现方式,我们通常可以根据敬语来判断句子的主语是谁。比如
「ご注文はお決まりですか」(要点的菜定下来了吗?)
这句话用了尊他语的句型「お~です」,是针对客人说的,所以应该是服务员问客人“您决定要点什么了吗?”再比如说
「ここで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在这儿等)
这句话用了「お~する」的自谦语句型,也就是“我在这等您”的意思。
当然上述的几种情况也很可能同时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综合分析和理解啦!

总之,省略主语是日语的一大特色,也是日本人含蓄性格的表现,我们要学习日语,必须要习惯这一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