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美学 - 十五位铁镜公主告诉你片子怎么贴好看(1)
前两天看了一段刘烁宇近期的《四郎探母》,视频是比较远的角度,听着看着都不错,还留言说扮相不错。近期有网友上传了全本的,不免打开看看。

一边为妹妹念白叫好,一边却发现拉近景之后总是忍不住要往额头上分神。不免仔细看两眼分析,得出结论八成是片子贴得有问题。因为铁镜公主的发型和传统旦角的发型不同,不贴小弯,只用大柳树贴成不对称的样式。但具体怎么贴才美观之前还真没有仔细思考过,因此借着机会做了一番功课。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简单地做一个关于人物造型的分析。京剧中的扮相首重美感,其次就是做身份区分。铁镜公主是番邦女子,穿旗装、旗头、花盆底。同样,这个不对称贴片子方式也是为了突出和中原女子端庄贤淑不同的性格特征,显得更加活泼俏丽一些。
我们先来看一下各位演员的铁镜公主扮相合集:

各位老师美得个有千秋,我们只关注造型是不是够美观。检验造型够不够美观有很简单的一条,观众能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演员的面部。在此之上还有的别的方面对造型水平做区分,但如果一个造型总是在分散对面部的注意力,那么一定是有问题。上图中按照整体呈现的效果将造型分为了三组,我们一组一组来说。

第一组五位老师的插戴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点,左右大柳到额角的弧度大体对称;
第二点,额头部分的波浪整体是水平走向,或者尖角部分略高于圆角部分,向下的弧度略长于向上凸起的部分,
第三点:大泡子居中;
如下图所示:

李维康老师的造型最为别致,额外用了两个小弯,后面仔细分析。这里简略看一下会发现也是符合侧面与顶面交角的部分在面部是左右对称的道理的。

除李维康老师外,其余的基本和王艳老师的相似,如图上标示的,两侧大柳一直到和顶面交角的地方都是对称的。顶面一条波浪线,向上凸起的弧度最高点不会高于尖角的最高点,但也不会太低。
事实上是略低一点更好看,因为尖角这一侧两边都是向内的弧度凸起占据了额头的空间,因此视觉上额头空间显得小。而圆角一侧,弧线向额头外侧凸起,额头露出面积会更大,因此要比尖角部分略低一点,两侧的额头露出来的分量才平衡。
王艳老师这次头不知道为什么给包这么大,首饰又插戴得少,显得人很楞,顺手调整了一下。
这个发型的关键就是不对称中的对称,换句话说是秩序感。我们常说美人都是相似的,但丑却千奇百怪,都是一样的道理。大脑是按照固有模式来识别图形的。相比那些杂乱无章的布局,当视觉中呈现的对象具有规律性时,大脑识别他们的能耗降低,也就更愉悦。而这也是我们如此钟爱对称图形,喜欢观看阅兵等的原因。当然,对称的东西看久了会审美疲劳,因此总有不同的布局,但这些布局不管你是否能分析出来,他们内在上一定是有规律性的。
在这个发型中,对称与平衡感是由以下三点来提供:两侧大柳的弧度、大泡子居中、以及圆角侧略低于尖角侧获得的左右额头面积的均衡感。而负责打破视觉平衡的则是顶面的波浪,在满足前者的基础上,顶面的波浪形打破了左右对称的刻板,带来了活泼的气质。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靠近额角处两枚重复的小泡子同样提供了秩序感,而对侧使用一枚略大一些的与其份量呼应,但数量破处均等的感觉,这种做法会比其他两侧用同样的排布更体现角色性格。
抓住平衡中的不平衡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其他老师的扮相就很容易了。

第二梯队的五位老师基本能满足左右两侧的对称,顶面的平衡做得则不太好,或是圆角部分占面积过大,或是向上凸起太高,导致额头部分失去平衡,过于吸引注意力。另外,第二梯队的五位老师除王蓉蓉之外,大泡子一律不居中,也是秩序感消失的一大原因。对比这一组和上一组就很容易有这一组的插戴是凌乱而没有章法的。

第三梯队的五位老师则是基本上我们强调的三点都没有做好。尤其最基本的左右大柳的对称,一侧比另一侧压额头更多。
诚然每位演员条件不同,在进行造型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细节也不尽相同,但是最基础的道理是相通的。
接下来我们以以上法则来修改一下刘烁宇的扮相,做个对
比,如下图:

这张直接把李维康老师的贴片子和插戴差不多复制过来的效果,修改之后视线更多集中在人物眼睛处,而非额头。

在原本基础之上调整大柳位置,插戴位置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