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中医谈如何饮食才能长寿:饮食有节,切勿过量。“药食同源”,前人在生产和生
八十岁老中医谈如何饮食才能长寿:饮食有节,切勿过量。“药食同源”,前人在生产和生活斗争中,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和认识到有许多物品,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它作为食物,可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作为药物,可以治疗疾病。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着大枣、龙眼、百合、山药、芡实、米仁、赤小豆、蜂蜜……食物的治病功效,为后世应用食品治疗疾病开辟了先河。《周礼》还记载着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周朝医事制度中已有专管饮食卫生和营养的“食医”。 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亦不例外。 药物通过一定方法的炮制,可以改变其气味属性;食物经过烹调,也同样可以改变其性质和滋味。 《吕氏春秋》中载有伊尹和商汤谈论烹饪技术的内容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说明当时已对饮食烹调和营养的关系引起重视。 《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说明古人已明确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并注意到腐败变质食物的危害性。 《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文子》说“量腹而食。”说明节制饮食对于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千金要方》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养生避忌》也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进一步说明了饮食须定时定量,饥饱适中,切勿大吃大喝,特别是在大饥大渴之时,更不可暴食过多。 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突然在短时间内大量食物进入胃肠,势必加重胃肠负担,消化液的分泌就会供不应求,造成功能紊乱,不能及时消化,其营养当然也就不能及时吸收和输布。 而且未充分消化的食物停滞于胃肠之中,腐败、发酵,产生毒素,既可刺激肠膜,导致下利泄泻;亦可结聚变成燥屎,腹胀气逆,噫气酸臭;甚或被吸收入于血分,还可引起自家中毒,以及诱发“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发作,这在临床上是不少见的,甚至还可导致猝然死亡。对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此外,如果零食不离口,打乱定时进食习惯,会使胃长时期不断地停留和消化食物,得不到休息,从而破坏消化器官的工作节律,使食欲逐渐减退,引起消化功能失调和胃肠道慢性疾病的产生。故古人主张“常带三分饥”,以避免“病从口入”。(魏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