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广播剧赏析:《减去十岁》

2022-06-03 18:09 作者:哔哩金曲  | 我要投稿


改编:王芝芙

导演:王芝芙

音效:蒋光华

录音合成:简燕屏

演播:

唐纪琛

张长水

王怀文

冯宪珍 等

 

【内容梗概】

某机关的办公室主任朱宜给老局长季文耀打电话,兴奋地告诉他:听说一个专门的年龄委员会,经过两年调查,三个月开会研究,要发一个文件,、、耽误了的十年不算数了,每个人都减去十岁!减去十岁,老局长就是54岁了,就不用退休了!季文耀兴奋极了,连声说这个决定太伟大了!

回到家里,季文耀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伴方明华,他让老伴先定一套罗马尼亚家具,他要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方明华也想好好享受了,要买一张席梦思床。季文耀准备大干一场,机关里从车队、到领导班子都有问题,新上来的局长张明明书生气十足,担不了大任,要重新调整。晚上也不在家吃饭了,准备出去吃烤鸭。这时候兴奋不己的方明华也提出来自己才48岁,也可以回去工作了。季文耀却皱起了眉头,如果退下来的老同志都回去工作不乱了吗?另外谁做家务啊?方明华说不回去也行,就去公司干个党委书记什么的吧。

朱宜这时候又把消息告诉了新局长张明明。张明明先是很开心,觉得抢回来十年时间,自己可以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了,有更多时间去做科学研究了。可是朱宜告诉他那样的话老局长就不会退休了,他这个局长就当不成了,张明明又有点若有所失,闷闷不乐。回到家里,他跟夫人一说,夫人到很坦然,安慰他说这个局长当不当无所谓,整天有忙不完的事,哪有时间搞科研,再说当初也不是自己争来的,不干就不干。

这个消息在机关里很快就传了开来。一直对婚姻不满意的郑振海觉得自己这下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早看不上那个没什么文化的老婆了,离婚,找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大学生。谁知道他老婆月娟跟他一个心思,早不想跟他过了,一个穷知识分子,要吃没吃要住没住,后悔当初爱慕虚荣,就为了一个好听的名声嫁给了他,现在好了,减去十岁,一定找个有钱的个体户,想穿啥穿啥。

另一边大龄女青年林素芬和黄美珍在河边也聊的正欢。减去十岁,就是十九岁了,再不用单位成天为他们的婚事操心了,好像年龄大点就必须找个男人嫁了才行,现在他们想找什么样的就找什么样的,另外她们还要考大学呢!

机关里已经乱了套了:退了休的都找上来了,都要重新工作,刚刚工作的小年轻的也不干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不能一下子就没了,小孩也不干了,减去十岁,不就没了吗?文件在哪?文件在哪?季文耀急的满头大汗,要是扔废纸篓里就完了!发动群众赶快找啊!

之前我也先后录制了30余部单声道和立体声广播剧,题材各异。但《减去十岁》要运用特殊音响,特殊场景,制作难度还是很大的。怎样运用立体声技术充分调动超时空、变态、夸张的手段,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呢?我们首先认真阅读剧本,分析人物性格,空间环境,场景变换,设计采用什么录制技术、什么特殊音响和表现手法。根据不同场景的要求,我们又制定声像位置的设置方案。《减去十岁》全剧只有36分钟,但有几段音响必须通过录制技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录制工作分前期录音和后期合成加工两步进行。前期录音的台词、脚步声、炸瓶子音响等等,采取主传声器和辅助传声器相结合的录音手法,根据不同声音的要求选用不同类型的传声器,有电容式和动圈式的。

根据不同场景,不同环境的需要,灵活选用多种类型的吸音材料,控制演播室的最佳混响时间。前期录音的录音位置必须达到技术标准。做到声音响亮,清晰,音量电平标准,信噪比好,不失真。后期合成需要调动一切技术手段加工处理,采用调整声像,变换带速,控制音量三结合的技术手段加工制作而成。比如:。

第一段音响:呼喊"好消息"。

剧本写道:电报大楼钟声,暗示时间在前进。从天边传来男女交替呼喊:"好消息!"旋转着的"好消息!"喊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似炮弹爆炸。(静止)

原先设计录制的想法是,由一人连续呼喊"好消息!好消息!",然后将单声呼喊声进行加工重叠,在音量上从弱到强,声像由点逐渐全景展开,由远而近,从而达到剧本的艺术效果。但试验结果很不理想,声音单薄,气势不足,音响处理一般化,缺乏离奇怪诞的艺术效果,无感染力,被否了。导演要求呼喊声是男女交替,人数越来越多。

后来录制音响的效果是:你听,突然从左(L)远处传来带有童声音质的男女呼喊声。旋转着的"好消息!""好消息!"喊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而喊声的音色却由尖变粗,声速由快变慢,使人感到好消息,实在有些怪诞。

第二段音响"下楼梯各种人物奔走相告。"

剧本写道:笑声旋转变成下楼梯各种人物的奔跑声。男女声旋转:"听说了吗?减去十岁!""千真万确,减去十岁!"最后变成:"减去十岁!" "减去十岁!"

录制的音响效果是:听!当给每人"减去十岁!"的消息一传开,办公大楼的人群争先恐后的下楼奔走相告。男男女女边跑边说:"听说了吗?减去十岁。"消息一传开,办公大楼的人群争先恐后的下楼奔走相告。男男女女边跑边说:"听说了吗?减去十岁!"

从那轻快急促下楼的脚步声中,可以感受到人们迫不及待的兴奋心情,同时也较好地体现出立体声技术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这段音响分三步录制而成。

第一,录取台词的声音。

第二,录取下楼梯奔跑的脚步声。在广播大楼内,机房门前是石板楼梯,楼梯右侧是墙面,左侧是玻璃窗,有三位男同志奔跑,他们从三楼向二楼、一楼奔跑,跑步声要求急速有力。

这段奔跑声要求人数多,节奏快,因此脚步的振动声很大。

第三,混合加工。将台词和奔跑的脚步混合加工,做到有层次,有距离感,有空间感。

第三段音响:重现剧中四组人物的心理状态。

剧中四组人物:局长季文跃与夫人方明华、技术员张明明与妻子薛敏如、月娟与丈夫郑镇海和大龄女青年林素芬和黄美珍。

录制的音响效果是:你听,首先从纵深远处两边位置同时出现季局长与妻子的欢快笑声。接着在中间位置,听到技术员张明明与妻子的烦恼。随后在中景又听到月娟夫妻的吵闹声。最后在中间位置(前景)出现了两位大龄女青年的郑重宣告,他们不再是别人脱手的陈货了。

这四组人物先后在不同声像位置,不同纵深距离,不同音量电平出现的双重音(重复音)是多么有趣和怪诞的音响啊!这段音响更好地表现出各种人物变态失控的心里。为了使这段音响区别于原有台词的声音,在技术上对不同人物的声音采用了声像位置,音量大小,虚实交替的变化技巧,进行处理。

从以上几段我们可以看出录制工作的再创作。王芝芙导演曾说:"《减去十岁》这部广播剧,由于编导、演员、音响、制作各个环节协调一致,配合默契,才使形式有所突破,手法有所创新,达到了形式和内容完美的统一"。

当时我不知道要将广播剧《减去十岁》送去角逐第十届"柏林未来奖",获奖消息还是我从老家探亲回京后才晓得,我很惊喜,也很高兴。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

《北京晚报》1987年4月19日刊发了此消息,《中国广播报》也作了详细报道。在1987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录音技术研讨会上,我还代表中央电台作了《减去十岁》录制技术的报告,并播放了精彩的音响片段,与会代表纷纷索取发言稿和音响资料。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时任文艺部主任熊生民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有的同志在广播工作一生,不一定能获奖,而你的工作,可以说是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录制《减去十岁》是对我录制技术的总检验,它给了我机遇,给了我勇气,给了我自信,也给了我自豪。


广播剧赏析:《减去十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