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挑战不要自律,自动掌控生活|成为生活、商业高手!

这个视频让我想起了刚好两天前自己对自律的一些随想(因为评论限字数,就改成笔记了):
L:自律是一种选择,不自律也是一种选择,一个人之所以不自律是因为他选择了不自律,而不是因为他不能自律。
R:自律不全是一种选择,自律应是由主观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的。对于主观意识而言,自律是一种选择,而对于潜意识而言,自律是一种能力。比如说一个想要减肥的人,主观意识上选择了每天坚持跑步,但由于潜意识上吃不了跑步的苦,从而没能坚持自律。
L:对于你的举例,我可否这样理解:这个人的主观意识选择了自律(即坚持跑步),而潜意识选择了不自律(即不跑步)。由于潜意识占据了一个人认知资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也可以说,这个人其实并不想自律(即通过跑步来减肥),只不过他误以为自己想要自律。
R:你确实可以这么理解。也就是说,这个人从一开始扪心自问的话,其实并不是真正地想要减肥,只不过是误以为自己想要减肥。
L:对于你的论断,我认为你不应该采用意识的二分法,直接把意识划分为主观意识和潜意识进行讨论。潜意识是无法掌控的,因此用行为的结果来倒推潜意识的意图的不恰当的。而且此处存在一个逻辑谬误,即不存在“真正的”想法。就好比一个人A说:“所有广东人都爱穿人字拖。”另一个人B说:“我表姐是广东人,但她从来不穿人字拖。”A回应到:“那只是因为你表姐不是一个真正的广东人,真正的广东人都爱穿人字拖。”。
R:这么说来,对于我先前的论断:“自律不全是一种选择,自律应是由主观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的”有误,应该改成:“自律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想要保持自律,既需要做出选择,也需要有践行这种选择的能力。”
L:是的,这样会更加准确和便于讨论许多。但我仍然认为自律与否是一个完全的选择上的问题,不存在能力上的问题。从这个人一开始做出决策——通过跑步减肥,这一刻开始,就已经说明他选择了自律。但他之后之所以半途而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在坚持跑步一段时间之后让他认识到,考虑到跑步减肥所需付出的代价与收益,他宁愿不减肥,回到以往更为安逸的生活方式中去。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半途而废,是因为他选择了半途而废;他之所以不自律,是因为他选择了不自律。接下来你可以试图反驳我,以检验我对于自律定义的正确性。
R:好的。按照你这么说,那些考不上北大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更为安逸的生活方式,即选择了不自律吗?
L:并非如此,至少是不全如此。你应该意识到,自律只是达成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上北大并非仅仅是自律就能成功的,还需要恰当的引导、教育资源、天赋、运气等等。因此我的论断依然成立。
R:既然几乎人人都知道自律有好处,人人都想自律,那为什么始终只有一小部分人成功坚持下来了呢?这些坚持自律的人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否是因为他们有着更强的自律能力呢?
L: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依然坚持我之前的论断,自律是一种选择,无关能力。而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答案应该显而易见,即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想自律。确实人人都想要成功,有的人想要漂亮的身材,有的人想要无尽的财富,但为了获取这些东西,达到这种目标状态,都想要长期的自律,持续地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大多数没能坚持下来,放弃自律的人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在一段时间的自律尝试后,终于意识到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得不牺牲许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打游戏和睡眠休息的时间),在斟酌利弊后选择了放弃。或是自律的奖赏比不上不自律的奖赏,换句话说就是,不自律其实比自律活得更舒服,于是便选择了不自律。
R:……,我暂时找不到反驳你的理由了。不过我想为你的论断补充一点,即,即便自律是一种选择,但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而即便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很难保证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由于信息差的存在,人们并不是很清楚自律与否带来的利弊差异;另一方面即便人们清楚地了解了自律与否带来的利弊之后,也很容易陷入“及时满足”的认知偏差,即倾向于认为同样的奖赏,立刻得到比延迟一段时间后再得到更加有价值。
L:确实如此。很高兴能够和你讨论,真是一场有趣的辩论!
R:我也一样,虽然我们其实只是LR一个人在脑中自言自语时构造的逻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