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唯物辩证法后一些浅薄的感受
如标题所说,接下来要讲的是一些感受,一些我学习唯物辩证法后的感受。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先生创立的哲学体系,其中分为“一种关系,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方法,五大范畴”。
这一次我想记录的感受主要集中在三大规律方面。
哪三大方面呢: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物质是第一位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这便是学习马克思哲学原理最先接触的哲学观点。
而我最近的感受是这样的,三大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的规律的一种记录。即物质的运动,是遵守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还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我们将三个规律分开阐述。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也可以称作矛盾,这既反映了物质内部的两种因素的相对立关系,也反映了物质和物质之间的相对立关系。先主席曾说过宇宙间的万事万着物都是矛盾构成的。借由前文所说,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具体是怎么向前发展的呢?是依赖于物质内部的相对立的因素进行的斗争,一方战胜一方,使被战胜方,向战胜方(被战胜方的对立面)转化,进而产生新的事物,这便是矛盾使物质向前运动的方法。
而物质内部的相对立的两个因素,在哲学范畴内上是不分好坏性质的,但在我们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时候,是分好坏性质的。自然,我们需要好的因素,不需要坏的因素,我们要壮大好的因素来克服坏的因素,促使物质向好的方面运动,促使物质向有利于的方面发展,即促使客观世界向有利于我们的方面发展。
矛盾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在面对矛盾时要先着重处理主要矛盾,然后再处理次要矛盾。
我试着应用一下对立统一规律。
我是一名中医,自然面对的都是疾病,那我就试着应用对立统一规律来指导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与辩证法仿佛一对双胞胎),即辨病人的疾病是何证,进而再对该证予相对应的药物,使之达到症状减轻,甚至疾病痊愈的状态,这便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始终。但临床上,因为病人的症状繁杂,证往往很难辨。
这样我们便可以从此处,开始应用对立统一规律:
①病人的身体状态,将之抽象出来后,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物质。
②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当中,故病人的身体状态亦处在不断运动当中,有时候抵抗力强,致病因素弱,便不会发生疾病;有时候抵抗力弱,致病因素强,便会发生疾病。
③物质内部的相对立的两个因素发生了斗争,消极的方面战胜了积极的方面,体现在病人身上即是抵抗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致病因素这一次战胜了抵抗力,故病人这一回便发作为疾病,感受到了不适。
④物质内部的相对立的因素的斗争促使物质向前发展,使旧的物质灭亡,新的物质诞生,这在病人则是体内的致病因素打败了抵抗力,故身体向着疾病状态发展了,健康的身体已属于旧的物质,新的物质是疾病状态下的身体。
⑤物质向前发展后,其内部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新的物质内部的相对立的因素继续展开斗争,促使现有的物质继续向前发展。这在疾病则是处于疾病状态下的病人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譬如感冒疾病,身体会出现恶寒(怕冷)、汗出、头痛、咳嗽的症状,有时还会出现如头晕、腹痛、腹泻的症状。这些症状是身体内部的抵抗力与致病因素斗争的表现,身体的抵抗力欲将停留在肌表的致病因素排出体外,故见为汗出,这便是抵抗力在与致病因素斗争的表现。将之抽象出来,投放在对立统一规律上一一对应,便是身体状态这一物质,向前运动到了疾病状态,较之前的健康状态,已是新的物质了,而这样的疾病状态的内部,又存在了新的矛盾,即抵抗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该对矛盾看起看来似乎和旧的物质内部的矛盾相同,但在新的物质的范畴下,这对矛盾又是新的矛盾了,即旧的身体状态下,抵抗力是为着避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新的身体状态下,疾病状态下,抵抗力是为着防止致病因素继续侵犯人体,并且抵抗力要努力将致病因素驱除至体外,所以这对矛盾较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新事物内部的矛盾又在相互斗争,又随时准备着促使旧的物质向新的物质发展。即抵抗力这一回依旧败下阵来,那么致病因素就会继续前进,进一步危害身体的健康,届时便诞生的新的物质,即状态更差的身体;又或者这一回身体的抵抗力战胜了致病因素,使得一部分致病因素甚至是所有的致病因素都被赶出来体外,这样也诞生了新的物质,即健康的身体。
⑥那治疗阶段,即辨证论治阶段,又是怎么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呢?那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的,面对物质内部的两个对立的因素,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因素,不需要消极的因素,要壮大积极因素使物质向有益于我们的方向转化,诞生出适合我们的新的物质,这便是将客观世界改造成适合我们的状态。这在治疗疾病上,则体现为,我们需要抵抗力的强盛,而不需要致病因素的存在,若致病因素刚开始与抵抗力发生斗争,又或者是致病因素即将要打败抵抗力,那我们则需要及时的强化抵抗力,并削弱致病因素。在面对疾病时,要明确病人体内的抵抗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情况,是处在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还是处在已发生疾病的状态。处于未发生疾病的状态,需要做的则是强化抵抗力,而因为致病因素不在体内,则不需要削弱致病因素;处于发生疾病的状态,需要做的则是强化抵抗力,兼以削弱致病因素。前文提到,病人现患感冒疾病,症状见:恶寒(怕冷)、汗不出、发热、头痛、咳嗽、头晕、腹痛、腹泻。可知现病人的身体使处于疾病已发生的状态,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强化抵抗力,兼以削弱致病因素。
⑦而这几样症状构成的疾病,如何使其不向恶化的方向发展呢?如何快速的治疗,使之尽早康复呢?我们便需要想起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决定了物质的发展方向,而非次要矛盾。这在疾病,便是主证与兼证的关系。治疗时要首先抓住主证,在临床上,设置有“主诉”这一环节,即促使病人本次就诊的最难受的症状,这便是主诉,也是主证。譬如该病人,要先明确致病因素是什么,假设病人的主诉为恶寒、发热、汗不出,且不论如何逼汗都不能使之汗出,便可知本次疾病的主证为表有邪(汗不出),性质为寒邪(恶寒),寒邪状态盛(发热,逼汗不得)。也许突然的引入中医知识会使人很不解,这里我可以稍作解释,寒邪停留在肌表,若此时外界的寒邪致病因素还要再侵犯人体,则会寒上加寒,故病人恶寒,不愿再更多的接触寒冷,而寒邪性质是收引凝滞的,即具有收缩的性质,故因为寒邪的收缩性质,病人无论怎么逼汗,汗液都被寒邪收缩在皮肤下无法出汗,汗液不得外出,无法通过蒸发来带走热量,故见为发热。以上便是对病人主诉的分析。借由病人的主诉,我们找到了病人本次疾病的主证、主要矛盾,即欲驱寒邪出体外的抵抗力与停留在肌表并试图更进一步侵犯人体的寒邪致病因素之间的矛盾,这便是病人本次疾病的主要矛盾。而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扩大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使之诞生出有益于人类的新生事物,以此来达到将客观世界改造成适合人类自己生活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帮助抵抗力驱除致病因素,增强抵抗力,削弱致病因素。这体现在治疗上,便是温热药(怕冷),发汗药(逼汗不出),清热药(发热)的组合使用,经此方案的治疗,抵抗力得到了增强,致病因素遭到削弱,疾病便趋向于减轻甚至康复了。抽象出来,放入对立统一规律中,便是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下,身体疾病这个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中的积极因素,被人类扩大,消极因素被人类削弱,使疾病向着好转甚至痊愈的状态发展了,诞生出了新的物质,即疾病痊愈后的健康的身体,这便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体现,也是辨证论治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体现。
⑧而次要矛盾,是指不处于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也不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矛盾,但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甚至在一些条件下,次要矛盾会转化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会退下来成为次要矛盾。这在疾病则体现为病人的头痛、咳嗽、头晕、腹痛、腹泻症状,这些症状与主诉的关系并不那么大,是身体疾病这一物质的内部次要矛盾,但是在一些条件下,次要矛盾也会转变为主要矛盾,譬如寒邪治病因素的进一步侵犯,使得抵抗力又进一步减弱了,人体就会出现明显的腹痛、腹泻症状,影响到了消化系系统。在中医,消化系统的功能健运与否,关乎一个人的抵抗力强弱,甚至生死,假设病人体内的寒邪致病因素更进一步侵犯,影响到了消化系统,出现了明显的腹痛、腹泻症状,那么此时患者身体这一物质的内部主要矛盾,则变为了消化系统受损后遭到削弱的抵抗力与更进一步侵犯了身体的寒邪致病因素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及时更换帮助的对象,变更要扩大的积极因素,帮助恢复消化系统的健运,而不是继续帮助抵抗力驱除致病因素,同时也不再是削弱寒邪致病因素,而转变为维持寒邪致病因素不再继续侵犯人体了。
以上便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治疗上的应用,其实不论中医又或者是西医,都应该是这样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疾病,进而改造疾病的,使疾病往越来越弱的方向发展,直至康复。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治疗方面的应用,经熟悉后,我们还可将该规律应用在世界的上各个方面,去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以上便是我学习唯物辩证法后的一些感受,若有不对之处,恳请各位朋友指出。而关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感受,由于篇幅、时间原因,改至下篇再做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