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八)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八章 群体影响
1.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组成的相互之间有互动,并长时间相互影响,并以“我们”相称。
2.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他人仅仅是在场,不做任何事情也可以影响我们
2.1 纯粹他人在场
当有人在场的时候,社会唤醒效应(即有人在场对自己产生影响)会增强我们优势反应的趋势。当遇到简单问题时,表现为我们的速度和效率提升(优势行为是相对容易做对);当遇到困难事情时,我们会错误增加(优势行为是容易做错)。所以有人在场时,技能熟练的人表现的更好,而生疏的人表现得更差。
2.2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在场的人数越多,越拥挤,唤醒作用会更强,人们的心率和血压都会升高,甚至熟练的技能使用时也会出现错误。此外,拥挤现象对积极和消极的作用都会增强,友善的人会更加受人欢迎,讨厌的人会更加令人讨厌。
2.3 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
2.3.1 评价顾忌
我们会认为在场的人会评价我们的表现,我们会在意我们的表现,优势行为会表现的更好,而不擅长的会因为紧张而出错(唤醒过度,优势行为也会出错)。
2.3.2 分心
我们会考虑他人的看法,分析我们的行动,从而分心。
2.3.3 纯粹在场
纯粹在场会引起社会动物的唤醒作用。
3.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
3.1人多未必力量大
人们在群体活动中,或者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一起工作时,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偷懒,搭便车。
3.2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在群体活动中,如果单个个体的付出不被单独记录,而回报平均分配,那么就会引发社会懈怠,分散责任,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倘若群体面对的任务艰巨,群体凝聚力强,或者按劳分配,奖励巨大,都会减少懈怠现象。
4.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群体抢劫之类的事,参与者往往在事发之后对自己感觉困惑,不清楚自己当时为何会这么做。
4.1群体失控:法不责众
社会懈怠会分散社会责任,而群体可以激发唤醒作用,当两者相结合,社会约束对人的作用就会减少,人们会倾向于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而一群人在一起又给人一种虚假的强大感,人们感觉自己依附一个更强大的个体,顺从集体,放弃约束,忘却个人。
4.1.1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人们越会忘却自己的个体身份,获得更强的匿名感:是群体在活动,不是我。人们都在这么做,所以我也要这么做,将行动归因于情境。
4.1.2匿名性
匿名意味着更少存在付出代价的可能性,特别是当群体活动时,参与者的个性几乎被摸出,藏匿于群体中。当然匿名性也不全是消极的,当匿名于解放军,护士等有着积极作用的社会群体中,个性也会降低,从而做出符合群体的积极的事(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用角色的内化解释?)。
4.1.3唤起和分心活动
当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通常会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喊叫,跳舞之类的。这些活动削弱了个体意识,加强了群体感,看到别人做出和我i们一样的事,会认为别人和我们想的一致,并且加强自己的想法,当自己再去做的时候,又会更加强化,逐渐冲动。
4.2 弱化自我察觉
自我察觉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自我察觉,始终认识到自己的个性,保持自我,保持态度行为一致。
5.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5.1“风险转移”的案例
风险转移现象: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
但是这不是一定的,实际上的是,群体讨论会增强人们最初的观点,而人们可以利用话术去引导人们最初的观点。
5.2 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群头极化现象:讨论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普遍倾向。
5.2.1群体极化实验
群体极化既可以加强积极观点,也可以加强消极观点。
5.2.2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人们喜欢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交往,和这些人的交往会增强原有的倾向。
学校中的群体极化:表现为学生的两极分化,爱思考的会更加爱思考,彼此的交往会不断加强彼此的态度倾向。
社区中的群体极化:社区就像是一个回音壁,观点在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相互流传,人们会逐渐趋向于左或者右,持中间立场的会越来越少,差异被放大。人们的共同特点被放大,多个犯罪团伙的联合危害远远大于他们单个之和。
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社区消除了人们的距离限制,拥有相同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共同的兴趣提供支持。
恐怖组织中的群体极化:恐怖组织更像是一群有着相同不满情绪的人走在一起,通过群体极化,逐渐舍弃缓和因素,走向极端,去人性化,与主流世界割裂。
5.3 对极化的解释
5.3.1信息影响
群体讨论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观点,这些观点会影响倾听者,而一旦听的人重复了这些观点,他可能会强化认同,从而以此往复,不断强化。
但是往往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引发人们态度的转变,这取决于人们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如果是自己反对的,就会反驳,从而走向自己观点的更极端的方向。
5.3.2规范影响
人众无知:当人们在一起时,容易因为不知道他人的观点而不敢做出自己的决定。
在知晓了他人的观点,人们可能为了让群体更好的接纳自己,而依附于大多数人的观点,有时甚至会更加极端。
6.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群体决策时,个人可能会为了群体和睦而依附人群,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6.1 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1)无懈可击的错觉:认为人多力量大,群体不会失败
(2)群体道义毋庸置疑:以群体的价值导向为主导,忽视普世的一些观念
(3)合理化:集体投票表面上使得每个人的想法得到尊重,但是实际上容易使错误的决策看上去十分合理,并得以实施。
(4)对对手的刻板印象:群体思维中的人往往认为对手不堪一击。
(5)从众压力:与大众意见不同时,容易受到嘲讽,更容易选择从众。
(6)自我审查:决策时,整个群体表现了一致性,但是实际上异议不过是被压制了,人们还是会在事后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自我审查。
(7)一致同意的错觉:表面上群体决策都保持一致性,而这一致性表现出了一致同意的错觉。
(8)心理防御:人们会为了维护群体,将对群体产生干扰的因素排除,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
6.2 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1)支配型的领导不利于决策;
(2)明智的群体人人都有发言权,关系和睦;
(3)当人们希望能在群体众获得接纳,他们就会压制自己的异议;
(4)各种观念都有的群体会胜过挂念类似的专家组;
(5)群体共享的信息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不认同的会受到排挤。
但是,友情不会滋生群体思维,友好和睦的群体可能使得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寻找错误。
6.3 预防群体思维
(1)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场:表现为讨论一开始成员不公开展示立场
(2)鼓励批评性评价
(3)群体划分为几个小组,之后再一起讨论
(4)欢迎局外专家参与
6.4 群体问题的解决
群体中,不同个体不同思维的碰撞往往优于独自决策,而重点在于不同观念源源不断的产生,畅所欲言的表达。
7.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如果没有少数派的存在,历史将是一潭死水
7.1 一致性
坚定自己立场的少数派往往会受多数派的排斥,但是这些少数派的存在与坚持使得不同的想法可以存在,并引发人们的更深刻思考,而且往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7.2自信
自信有力的少数派行为可以使多数派重新考虑其立场;而且关注态度的少数派影响力要大于关注事实的。
7.3背叛多数派
少数派的坚持会打破多数派表面上的一致同意,使得一部分多数派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甚至加入少数派,而他们会比一开始的少数派更具说服力。群体效应对多数派和少数派都具有影响力。
7.4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任务型领导一般是支配型的,可以领导团队向固定的目标前进;社会型领导可以很好的建立团队、调解矛盾、表达支持。而普遍受欢迎的领导可能同时兼备以上两种特质。转变型领导激励认同并领导团队完成任务。优秀的领导通常都具有使少数派观点具有说服力的行为,但是他们也会懂得不要偏离群众。
后记:群体的利弊
群体是一个放大器,可以放大积极作用,也可以放大消极作用,这要看我们的选择或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