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机构资本管理化,编辑小组单元化——关于出版机构未来管理及组织架构变革的一点想

文/杜辉
前文说了出版机构的发行部未来会被弱化肢解。自媒体、新媒体渠道的销售、开发、维护功能将转到编辑部,传统渠道的日常服务、对接,改为客服岗位负责。发行部的业务则由销售改为客服、内勤服务,成为对内对外的客服部。那对应发行部的功能职责变化,出版机构整体及编辑部又应该如何改变呢?答案就是撤销编辑部,成立编辑小组。出版机构的主要业务转为IP孵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投资股权、资本管理。管理扁平化,核算以业务单元自负盈亏,一切向钱看,不谈钱的经营和工作都是耍流氓。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市场为前提下的改革设想和思路,非市场化的出版机构不在讨论范围内,反正研究也没意义,市场会给出答案。
编辑业务不再以编辑部的形式组成工作单元,而是以编辑组的形式组成工作单元。这个组内需要一个带头人,也就是组长,负责选题方向、策划选题、制定工作任务,协调工作进度、对其他部门进行对接等传统的编辑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这个组长其以创业公司创业者的身份对部门内行使人事、财务支出、业务管理、图书经营等职能。但这个组长只是项目负责人,并不享有管理职务,只根据投资约定拿对应的工资和利润分成、未来股份化利益。如部门未来达成约定目标,则给予对应的绩效、分红甚至股份。编辑组内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审校编辑,销售(宣传、营销)编辑、助理编辑(内勤、打杂)。取消编辑主任级别和岗位,编辑改为资深编辑、编辑、助理编辑、专业编辑来区分,并制定对应的待遇基线(用人可以高薪,那是编辑组内部权力,但是编辑组的自己的负担,但不能低于一个基准线,这是公司的品质)。
编辑组自负盈亏,按数据化、公式化的透明核算体系进行成本、盈利核算。编辑组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单元,其人员数量、岗位配置、工资水平、奖金分配方案,各种成本投入、支出,由编辑组组长负责统筹。出版机构可以模仿MCN机构管理模式或者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模式,对一个一个的编辑组进行投资,签署利润承诺协议。彼此只谈钱,只谈结果,过程放手不干预、不干涉。组与组之间在一定规则下可以进行良性的竞争。
在编辑组之上,没有了编辑部的设置,所有编辑组一起成立统一的编辑中心。编辑中心实质就是投资公司、IP孵化公司,负责管理资本、评估编辑组项目、与编辑组谈判签约,但并不对选题、人事、经营进行干涉。编辑中心评估编辑组的项目、利润预期、发展前景。编辑组与编辑中心谈条件、谈投资、谈分成、谈未来的股权分配。
编辑中心与编辑组是投资方与经营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上下级隶属。出版机构从出版的作坊转变为出版的资本投资公司,业务从具体的出版转变为金融、资本、股权的管理。
这种架构和管理模式一方面极大的增加了业务单元的自主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极大减少了管理层,也就是减少了最大一块成本支出,并控制了主要的内耗根源(DDDD)。编辑组的自负盈亏,自主创业,可以让组长得以最大地发挥潜力,对自己组的人事、财务和业务做出最优化的安排。公司与不组长,组长与组员,相互利益绑定。我投资,你用个人智慧、认知、资源去创业,风险共担,利润分享,做大做强,各赚自己那份银子。
编辑组内,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资源、意愿进行工作流程的分工。编辑组长承担管理、经营职责及选题的主要策划工作。其余审稿、校对这些基础性、文字性的工作,分配给审校编辑完成。至于销售,则由专职人员对接新媒体、自媒体IP,以单品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社群化的精准销售。这样各取所长,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团队合力。
书稿的终校、复审、终审、质量把控,可以由出版机构设置一个统一的审校质检中心。审校质检中心只设置极少管理岗位,其他根据职称核定工资等级及工作量。在完成基础工作量之外(薪资量化成工作量),根据工作内容按量计酬。薪资及绩效来源,则由编辑组按工作量支付给审校质检中心审校质检费用(如加急或难度大的活协商加价)。这样一切成本量化成工作量,每个人都自负盈亏。其中如校对、质检岗位除设置的必要专职人员外,还可以由编辑组的审校编辑兼职。如编辑组的工作量不足、或希望获得额外收入时,审校编辑可以从质检中心认领工作,按工作量计酬。
编辑组与各后勤、职能部门(财务、印制、物流等)之间不再是平级或者隶属关系,而是客户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编辑组按约支付给相关部门服务费用。费用标准可设置基础费用和流量费用。不管编辑组业务开展如何,都需要按约定定时支付给各部门对应的服务费,以满足各部门的运营和薪资。在业务费用超过基础服务费用之后,按流量抽成。服务费基础费由出版机构核算制定,流量抽成可有编辑组与各部门协商签署服务协议。这样各编辑组想得到更好更贴心的服务,就需要彼此竞争,但竞争的基础就是提升盈利,以此产生源动力。
出版机构与编辑组签订业务、利润、股份分配的协议后,为编辑组设立独立账户(公司内部),再把约定的投资款划拨后,进行单独的财务核算和资金管理。编辑组对账户内资本有使用权,但财务管理权及监督权则由出版机构行使。出版机构可以单独设置资金池进行金融、项目投资,把投资方向及项目设置成基金,让各编辑组以闲置资金认购,达到钱生钱的增值目的。编辑组在日常业务中如违反约定、违法、违规的支出,公司有权质询及制止。编辑组与各职能后勤部门的费用结算由公司预扣部分款项作为预付,其余费用则设置额度上限,超过额度上限而未定时支付,则须有编辑组内部解决(可从自己身上割肉),或与公司协商追加投资。
编辑组内的薪资制定,根据资深编辑、编辑、助理编辑、专业编辑有一个薪酬底线,薪资要下有下限(公司的品质),上不封顶(有自己的成本考核,给的多,就要赚的多)。而人员岗位的配置,则看编辑组组长的个人管理需要。你配置的人多,每个人的工作量就少一点,轻松一点,但你背负的成本压力就大许多,甚至是亏损(人力成本是第一大成本),如有盈利也会被人头摊薄。如果你愿意身兼数职,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赚两个人的钱,也不会有人拦着你。这样薪资及大部分成本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有了个人的灵活自主性,公司不增加成本,个人则增加了满意度、成就感。
公司考勤管理也弹性化,职能后勤岗位按正常8小时工作时间出勤,编辑则自由出勤,只以绩效考核为硬标准(你见过那个老板自己在意考勤的,当成自己的买卖干,你不用担心考勤问题)。编辑组需要后勤岗位加班、加急处理工作时,需按对应的薪资给予加班费。如支付基础加班费后,后勤部门仍不同意加班,则需要编辑组组长与部门负责人协商解决。公司可制定规则,如每年编辑组申请后勤职能部门被动加班有个次数限制(主动、被动都要给钱)。在次数之内可强制后勤部门配合,但仍需支付费用。超过规定次数或者在如春节这类假期加班,则需要竞价谈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给不起钱那就一切免谈。
出版机构转型为IP孵化公司、资本投资公司出版项目投资公司,具体的编辑业务不再插手。腾出的人力、精力开发IP市场,如影视、玩具、游戏等的开发。开发新媒体阅读市场,包括电子版权、自媒体演化版权等。开发版权贸易,如版权输出等业务。开发金融盈利工具。出版机构以编辑为中心进行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变革。在一切明码标价,以利润为本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发挥自主性,这样出版机构才会有活力。以钱为驱动为考核才会有积极性才会有源动力。在市场急速改变的环境下,你不改变,那环境就抛弃你。加油,活下去吧。活着不好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