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阴阳心法”之宗旨
“阴阳心法”是源自魏晋时期的古法,是对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总结,“阴阳心法”是将每个字当成有生命的整体,配合阴阳的笔法以实现整个字有如人体内“经络”的气韵流转,这样的用笔技法具体表现为,以字心为中心,左拉右推,上拉下推,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笔笔自具阴阳的同时照顾字心,体现出阴阳行气的流转关系。“阴阳心法”是从书法层面总结与发展而来,是由书法入书道的法门,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其宗旨在“心”。
一、圣贤文化传承的宗旨在“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传、博大精深,古圣先贤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观各类生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宇宙与生命的根本——“心”。此“心”非现代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意识,而是宇宙与生命的根本,在世界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名称描述它,如:《易经》中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儒家《大学》的“明德”,《中庸》的“天命”、《论语》的“道”(吾道一以贯之)或“礼”、“仁”的根本,《孟子》的“我”(万物皆备于我);阳明心学中的“心”或“良知”;佛家中的“佛”、“如来”、“真如”“自性”、“涅槃”等;道家中的“道”;基督教中的“上帝”、“圣灵”;伊斯兰的“安拉”……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圣贤文化,必定指向一个共同的真理,只因不同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称呼此绝待无对、永恒无限、不变随缘的唯一真实有不同的名称。豁开正眼者可以不拘名相,直契本心,与古今圣人同一鼻孔出气,正所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百姓日用而不知”是“易经”上对不识此“心”者的情形描述,正因为太亲切,反而鉴不得,古来圣贤皆有如此感叹。“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与“上帝与你同在”都是对这唯一真心与每个生命最切近的表达。凡夫往往迷于事相,不识本心,故老子发出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甚至,圣人在殷殷劝诱,谆谆教诲的情况下,凡夫妄识不歇,宁愿流浪生死、沉沦苦海,也不肯回头,故耶稣把世人叫做迷途的羔羊,释迦称众生为至可怜悯者。
综其实质,圣贤文化都共同指向一个宗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也正是“阴阳心法”的宗旨所在。
二、万法归宗,直趣本心
圣贤文化为达根本,因人施教,分立不同法门。《大学》里有七证八目的设立,道家有身心性命双修之规则,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西方宗教有忏悔、祷告、礼拜等修道形式……是故圣贤方便设教,法门虽广,无非应病与药,对治众生无尽烦恼。
阴阳心法亦是方便法门之一,法法平等,本无有高下,惟当机为上。首先,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因此普及书法教学具有普适性;其次,当下国人为欲望所困,五阴炽盛,烦恼丛生,书法研习恰为静心养性之门;第三,进入21世纪,学习国学之风刮遍大江南北,书法正好成为国学研习的抓手;第四,《礼记·大学》有名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书法研习可以让人在制心一处的基础上,遍历各种境界(如庄子描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心性修养到一定程度,且心性修养目标(明心见性)非常明确的情况下,当一机来临,反观自见这一本自现成的天然本心,则大事毕矣!综上所述,阴阳心法顺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要求而面世,面对当下人们妄心不绝、狂心不歇的心理状态下,提供了当机的安心方法,是这个时代难遇且难得的法门。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阴阳心法作为入道(本心)之门,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有理论、有规程、有方法。研习者随着实践的深入,一旦对阴阳心法了然于心时,笔笔从胸襟中流出,随缘应化、不拘方所、如珠走盘、不拘一格。运用之妙,惟在一心!
三、达成宗旨的方法有顿、渐之分
究实而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就上根利器而言,信心具足,于“三际托空”(前念已过,后念未起,当体即空)之时,回光一鉴,这绝待两边、本自清净、本不动摇、能现万象的灵明觉性就是本真的自己,一肯肯定,不再犹豫,则大事毕矣!到得此处,真正的修行才算开始。此时的觉者虽已入圣位,但还只是在法身边上,需以“弥勒内院”为住处,时时回到素法身,体悟这本无染着的真心实性。待到打破内外、万法一如、对境生心无所挂碍(皆是本心的妙用),即是一个绝学无为闲道人!
常人不可自视过高,寻章摘句追求理上悟解,在人前逞鹦鹉学舌之功,于人后梦画饼充饥之乐,此等行径是分别名相不知休止的妄心作祟,务实的学人不可学此等作派,自误误人!
顿断之力来自量的累积,从闻思修而入三摩地,不可忽视心一境性的重要。释迦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练习“阴阳心法”就是制心一处的绝佳法门,循此法门不断深入,不透不止,是为正道。
四、“阴阳心法”与《易经》思维相契合。
首先,阴阳心法体现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儒家“民胞物与”的思想,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佛家“即心即佛”的学说,都是天人合一的诠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形上与形下的转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重大作用。“阴阳心法”循自然之道,在未动笔之前,有形之字存于心意之中,甚至在心意萌动之前,心净寂然。正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下笔之后,循阴阳心法的要求,笔笔自然且有度,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其次,阴阳心法体现易经中的“阴阳同构”思想。《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认为万物是一体的,此即为“太极”。人类要分别认识万事万物,必须对一体的事物“一分为二”,以示区别,并用符号“- -”表示阴,用“—”表示阳,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心法”强调运笔过程也是阴阳相互转化,笔笔自具阴阳表现在,每一笔入笔的方向与行笔的方向,行笔的方向与收笔的方向是不同的,正如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无平不陂”;每一笔入笔由虚到实,收笔由实到虚,也是阴阳转化的表现;用笔的提与按,笔划的粗与细、斜与正等,无不体现出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心法”遵循阴阳之道,在整个字中,横向笔画表达为左阴右阳,纵向笔画表达为上阳下阴,这正好与以字心为中心建立起的直角坐标系相对应。
第三,阴阳心法体现易经中的“循环往复”思想。《易经》的第63卦卦名叫“既济”,紧接着的第64卦,就来一个“未济”,说明事物并没有完结,只是上一个周期循环完成,下一个周期循环又开始。 自然界的循环周期也是如此。“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种循环往复是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正所谓“生生之谓易”。“阴阳心法”强调笔法上阴阳转化的循环往复过程,表达在每一笔划上就是“阴入阳出”或“阳入阴出”,如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
第四,阴阳心法体现易经中的“曲成万物”思想。《易经》的另一个重点,是“曲成万物而不遗”。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能够了解宇宙万有的一切运用,这个运用的原则是“曲成”。老子的“曲则全”,就是从《易经》这个观念中来的。为什么是曲则全呢?《易经》告诉我们,宇宙是没有直线的,通常是个圆圈。圆圈这个图案就代表了太极,书法也是这样。“阴阳心法”的运笔方法,强调笔法在阴阳转化过程中走弧形、交叉、圆转的线路(与太极云手相似),不可死板直行。万物一太极,整枝毛笔可以看作一太极,毛笔上的每根毛也是一太极。要想充分表达每根毛的阴阳变化,字体呈现出“八面出锋”的效果,毛笔弧形、交叉、圆转的运动是必要的。
五、古来圣贤,同指此“心”。
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万法不离此心,一切相用皆此妙明真心流露。“阴阳心法”是循此真心自性的表达,循此法而习字,可谓向道而行,不离宗旨。
以钟繇和王羲之书法为代表的魏晋古法,蕴含有字体中穿越千载的生命活力,为历代书家所推崇。历代书法家在追求书法至高境界的过程中,总会追溯到魏晋古法。智永禅师为王羲之七世孙,陈、隋间僧人。智永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深知习得此法能令人入道,决心使乃祖的书法万古流芳。智永居永欣寺期间曾临写王羲之《千字文》800帖,分赠浙东诸寺,目的就是将魏晋尚韵之法传扬后世,惜后人逐步忘失,《千字文》墨迹本也仅存孤本于世。
魏晋古法在日后传承过程中日渐式微,虽有智永禅师在通达魏晋古法后的倾力传扬,终无法挽回魏晋古法在日后传承中的衰退。“阴阳心法”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概括出魏晋古法的笔法核心。“阴阳心法”的内涵强调三个方面:第一,以字心为中心,第二,笔笔自具阴阳,第三,前后笔画有如人体内经络气脉的运转,整个字是一个活的有机体。“阴阳心法”首先要求照顾字心,于形而上的角度说,这是提醒学人念念回向此妙明真心,正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言:“无妄想,念真如”。
“阴阳心法”是叶顺富先生几十年书法研习的基础上发现并总结的运笔方法。叶顺富先生以“继智永遗志,传二王书风,千年书法再归心。”相号召,希冀开拓思路,广结善缘,共研文化发展大计。
(作者:丁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