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政》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领导民众要立德为规矩,比如北辰星,它在天上万古不动,被其它星辰环绕着一样。”
①先看看‘北辰’是什么情况:北辰就是北极星,现代天文学把这些天体之间的运动自转、公转、引力作用等等,都已经分析的很明确了。在这里我们只要能够想象天上的星星都围着北极星转,这种自然现象就可以了。
②既然这一篇题目叫做‘为政’,我们就要好好剖析一下这个‘政’字。‘政’从‘正’从‘攴’,‘攴pū’现在叫做反文旁同‘攵’通‘扑’,《说文解字》上讲:攴,小击也。也表戒尺的意思。
有了‘攵’字这把小戒尺垫底,‘政’的意思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再来讲‘正’字,此字最难,无论修什么道,悟什么法皆是绕不开的。
‘正’从‘一’从‘止’,‘止’《大学》讲:止于至善。现在人不明白了,为什么止于至善呢?达到比至善更高的境界难道不好吗?贪心不足形容的就是这种心态,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也因此而来。
现在有句话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将一切都变得没有止境起来,人的欲望也就随之膨胀了,把‘止’字去掉了就剩个‘一’。
中国文化里‘一’有万物之本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物质文明的起源源,也称作‘太极’、‘太一’等。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剩个‘一’好像也还不错嘛,加个‘止’来做什么,让物质无限的发展下去就好了啊。
但事实是什么呢?我曾看过一个有关宇宙尽头猜想的视频,在所有恒星乃至黑洞、白洞的能量都耗尽了之后,宇宙就重启了。这即符合西方能量守恒的说法,也符合我们中国的文化:到达了‘太极’这个物质的尽头,就回归‘无极’也就是宇宙重启。
那么现在知道了这个‘一’虽然是万物的起源,可它并不是无限的这一概念,我们回到正题。
《大学》里有一句非常广为流传的话,但现在好像大家都只提及后几句,前几句似乎已经没什么人说了,这里把它完整的表述一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首先在第一个学问关卡上就把人性里本能追求无限的这个‘一’否决掉了,‘格物’就是要大家面对现实不要空想。
所以‘正’即有所求、也有所止,人力终有限,尽力而为之。在面对如‘太极’一般人力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摆正心态,不骄不躁,不弃不馁即谓之‘正’。
③而后把上面的解释合二为一就是‘政’的要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走在正道上,但谁也不能对结果的好坏打包票。这时便还需要一把戒尺,不仅用来告诫他人,更要用来时常警醒自己,如此才能‘为政’。
④前面把‘政’字分作两个字解释,‘正’表示领导,不仅仅是领导别人,也要领导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其标准就是‘德’,篡改一下原文变成‘为正以德’这是做人的标准。
但历史学得好的应该就知道,后来历史上就剩个‘攴’了,从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变成了霸道统治。再后来连‘攴’这个规矩也不要了,心里的这个‘德’早就没影了,直接动手抢,有好处就上,为了利益连命都可以不要,又哪儿还在乎‘德’呢?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有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思无邪。”
①读到这里的朋友,大概对本人的作文习惯有点了解了,译文中直接套用原话的句子,都是不好解释难以概括的,主要是怕失了真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人的思想和感情两个部分。在《为政》里突然讲起了诗的原因也在这里,文字是一个人对思想感情的具体表达,诗词歌赋更是其中佼佼者。
②一个时代里究竟流传着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时比史书更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民众的情感诉求。‘邪’便是这个意思,一来可作:邪思邪念,不正为斜来解释,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二来也作:民意不可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以此警后人。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①此一节我们不讲译文了,来讲一讲为什么。为什么‘刑’、‘礼’会有争论,为什么孔子会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又为什么这个‘德’字如此难明。
首先我想让大家暂时抛开时代的差异,抛开个人的偏见,乃至抛开所有伟大的思想与观点,从而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衣食住行生所累者,喜怒哀乐生所好者。本人向来恐惧于曲解了前人,更恐惧与误导了后人,故在卷首时便强调‘相信’二字。无需相信别人,更无需相信别人的名声,只问自己,也只为自己求来一个究竟。
②旧的时代早已过去,人类的文明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愿意或者不愿意的都已不紧要了。‘刑’和‘礼’的争论已持续了数千年,或许今后还会持续下去,但这其中本无对错之争,乃是学问之争。所谓学问是从前人来,为今人用,谋后人福的,它无关名利,过往种种便是争的头破血流又有何用,今人便该着眼于今天,放眼于明天。
③‘安’这个字并不在此节中,却是此节的精要。何为安?身有所存,心有所住即是安。前文请诸位抛开一切,反求诸己,即是问一个心的去处,在事功之后,在名利之后此心是不是想要得一个安宁。
外物终究有限,何以能等分于世人,即便等分又真就无患了吗?《大学》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刑法可以安天下,却不能安人心,唯以礼教安人心,自然安天下,以我浅见孔子的梦想当在其中了。
④安由心发,‘德’由安发,此心宁定便为‘德’处,譬如北辰。这便是中国的学问,非是形而上的,乃是人性的学问,人心的学问。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要做学问,三十岁有点成果了,四十岁对自己的人生就没有迷茫了,五十岁则明白了生死的事情,六十岁我便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七十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孔子这里给自己写了一篇小传,向我们报告了一下他的生平。说他最早的时候‘志于学’,想要学习研究学问。后来搞了15年,搞到30岁学问算是‘立’住了。
②到40岁时,老夫子生而为人的目的找到了,知道自己这个有限肉体在有限的时间里究竟应该用来干什么,我以为这是人生里最为重要的一步。现在有句话说得很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此心安定自然‘不惑’。
③‘知天命’:再过10年人生到了50岁,这一辈子的成就基本已经可以定论了,成也好败也好人力所能及的已经都做完了,再没什么好后悔好不甘的了。这个豁然开朗的状态,老夫子用‘知天命’来形容。
看似‘不惑’与‘知天命’其实意思差不多,实际上是天差地别的,比如煎鸡蛋,放多少盐,多少油,开多大火,用多长时间你都已经知道了,但实际操作起来也不一定能够成功。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与做到的区别。当然煎用鸡蛋来比喻可能不太好,仅为方便各位理解其中的差别。
多说一句圣人尚需五十年才能‘知天命’,因为这是书本上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对人生没有深切的感悟,是不能明白的。别人说终究是别人的人生,自己究竟生为何来,这个目标究竟还得自己去找寻。
⑤‘耳顺’:我把它译为孔子自己心里的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以此比喻理想乡、理想国。为什么要把‘耳顺’理解为理想国呢,我可能是有些过度翻译了,诸君自行选择自己喜欢解释即可。
我如此翻译的依据一是从《易经·说卦传》讲:坎为耳,其於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二是《易经·程传》:坎:理无过而不已,过极则必陷。
单单把‘耳’解释为耳朵或者听觉,我读来略有不顺,当然是否是此书流传时出现了错误我们不做深究,既然成书如此如此读就是,要点在于找到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说法。故我于《易》中求解顺也。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仁德’就是这里的‘矩’,前文说了‘德’还没有说‘仁’,但这一节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所以我在这里加上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随心所欲还不逾矩呢?当‘仁德’的学问、理念成为一种本能,‘仁德’即本心之所发,这样就能做到这一点了。有点像武侠小说里讲的天人合一,人剑合一,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怎样做都不错,这也是孔夫子被尊为圣人的原因之一。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子曰:“不违背。”樊迟驾着马车时,孔子跟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跟他说不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无违’其实是孔夫子出的一个哑谜。谜面是:无违。打一个字。那么是个什么字呢?这个字就是‘和’,无违嘛当然是和了。
②前文讲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中一切涉及‘礼’的观点都要以此为中心来思考讨论,为什么这么说呢?
谈及‘礼’必然绕不开《礼记》这本书,书里告诉大家处于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行为。
且不论这本书的时代性与实用性、适用性,我们挑其中一句来快速的说一说这本书讲的‘礼’本质是什么——'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句话至今依然广为流传,以我浅见‘往来’即通性达情也。
我们知道语言学里对‘熵值’的计算,其本质就是对不确定性消除的计算;‘礼’就是对人的行为与话语中的不确定性的消除,其本质是让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的办法。
我们用时髦一点儿的词儿来说就是‘生活有仪式感’,日常生活中每次一与他人产生的交互,乃至于与自己心灵产生的交互,其本质都是‘礼’。
打个比方,情人节的时候我们知道要给老婆或者女朋友送个花,你高高兴兴的去花店定了个花圈,老板送来的时候还很贴心的帮你贴上个条子写着慎终追远。
这个笑话里面内用的‘和’有了,你是抱着爱意所以才会送花的嘛,可是你女朋友劈头盖脸的给你一顿打,打完还不算还哭着要分手,都是因为这个外在的‘礼’没有做好。
在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相互理解的根本目的就是‘和’,其外用与人和,内用与己和,以我浅见是‘礼’之本了。
②所以回到本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个'礼'要特别注意的是,‘和’不仅仅是自己内心的,做给别人看的部分同样重要。
我们现在一说‘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话,都觉得不是好话落了下乘,然而‘礼’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不需要说话,只是你看我一眼我就懂你的意思了,甚至连一个眼神也不用念头一转,到心有灵犀的地步了,这是真上乘。若能如此自然就可以不要‘礼’这个桥梁了,已经乘上‘飞机’了嘛。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子曰:“你只需为父母的疾病感到忧虑。”
①5、6两节的人物是有联系的,孟懿子号孟孙,孟武伯是他的儿子。父子都来问孔子什么是孝,因为孟懿子是一家之长,所以孔子对老子说:要无违,与己和更要与人和。
回过头来对儿子说:你只要担心父母的疾病就可以了。
这是因为二者自身所处的家庭位置有所不同,父亲同时有和睦邻里、和睦家庭两种责任;而作为儿子则相对来说减少了对外的,也就是和睦邻里的责任。
作为小辈承担的责任自然是少的,但千万不要以为就可以轻松、可以偷懒了,反而更要努力,为将来轮到自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时做好准备,首先就要在‘父母之疾’的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与学习。
②‘疾’这个字里理所应当的是包括生理上的疾病的,心理上的疾病也该是题中应有之意,以此延伸出来的就是自古以来都难以分断的‘家务事’。
这里面不仅仅是涉及久病床前的道理,更有作为一个小辈面对父母有‘疾’后如何自处的问题。
《孝经》讲:‘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大意是父亲有一个能够出来指正自身错误的儿子,就不会失去道义了。
如何在‘无违’的基础上守住‘礼’保证父子、母子家庭和睦的前提下,调理父母心里和生理上的疾病,就是子的孝道了。
如何做到这一点,借鉴一下前人的智慧《大学》讲的‘正心’,《中庸》讲的‘至诚’,都是子之孝的核心思想。
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各家有各家的情况,但只要自己的这颗赤诚之心不改,便可谓孝了。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子曰“现在只要能够让父母吃饱穿暖,就算尽孝了。家里的宠物牲口也是这么养的,心里面没有尊重、敬爱,又怎么区分父母与犬马呢?”
①这一节孔夫子的话说得很重,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人类赡养父母的习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千年以来在孔子的时代,便有子女与父母貌合神离的现象。
导致这一结果当然是多有原由的,讲世风日下也好,是父母有过也罢,讲礼崩乐坏也好,是子女无情也罢,终究是家庭关系出现问题了。
一个家里连亲人间基本的情感都没有了‘敬’就更谈不上了,整个家全靠世俗的道德规矩吊着最后的一口人气儿,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就像是第8节这样。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子曰:“有事情了,做小辈的抢着去做;有好吃的了,让长辈先吃。这个人虽然是这么做的,但是他的脸色很难看,态度也不好,这可以称为孝吗?”
①家是国的缩影《为政》连用四节问孝,其重不可不察,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说到底就要首先知道如何治理好人心。
一个家庭开始离散首先就是‘无礼’,亲人互相之间不沟通不了解,感情自然慢慢就淡了;感情淡了就不会再为彼此‘担忧’了渐渐沦为路人;而后再把这个‘敬’也顺手一丢,虽然勉强还生活在一起,但是心里其实早就谁也不愿见到谁了;最后‘色难’都不难了,表面功夫都不做了,这个家就正式散了。
②在其他的译注本中,通常把这四节问孝解释为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做出的针对性回答。
然而我更愿意把这四节关联起来解释,以一个家庭的兴衰变化为缩影讲‘为政’的道理,强调‘礼’的重要性。
维持一个家,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儿,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为此努力,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人之所以聚在一起成为家人首先是‘发于情’,情深则‘色不难’;而后当‘安于常’,安常则‘敬不怠’,敬不怠则‘有疾忧’;虽忧疾‘守于和’,‘以礼达情,克己复礼’如此常道也。
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子曰:“我和颜回讲了一天的课,他一点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看上去很愚笨。但是颜回私下里会对学到的知识反复思考,还有了深刻的领悟,可见颜回一点儿也不愚笨。”
①‘回’:就是颜回,曹姓,颜氏,字子渊。
②‘私’就是自己的意思,每个人学习的步调都不一样,不要马上看他的成果,没有马上出成果就说他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要不得的。只要他能‘省’,时刻钻研琢磨学问,一定就能从其中领悟一些什么。
③为何《为政》里要把颜回拉出来讲一讲呢?可不是因为孔子最喜欢颜回这个学生,《论语》本身也不是孔子本人写的,是他的学生们后来整理出来的语录。此节放在为政中的目的,是讲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
现在一谈到这个‘政’字,都会往大了去想,动不动就上升到国家的地步,感觉离自己很远不切实际,最多就当个新闻看,这是不对的。
为政的学问首先就是从一个个家庭里来的,治理小家和治理大家的学问,本质上是没有不同的,或者说治理国家就是要治理好一个个的小家。所以读书不仅要以小见大,还要追本溯源,有所信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体会,‘发’就是这个意思。
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子曰:“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做完以后又是什么态度。那这个人还有什么能够隐藏的呢? ”
①‘安’我译为态度,一件事有了起因、经过、结果之后,还要有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看法,这件事才算是完整了。
要完全的了解一个人当然是不容易的,但让一个人去评价一件事,则是了解一个人的是非观的好办法,有时这种评价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比如说:一个坏心办了好事的人,仅这件事上他或许应该得到表扬,但我们能说这个人是一个好人了吗?到这里更要特别注意!我们还不能马上定论,要看他的态度。
做了好事自己还不满意的人,说明他的人品依然有待商榷;做了坏事自己不满意的人,则说明他也并非药石罔效。
②基于这种态度,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才算比较完整客观,对一个人有了完整且客观的认知那么‘人焉廋哉?’,到底是和他做朋友还是做路人,都显而易见了。
‘瘦’:表示隐藏的意思,古文也同‘搜’用。
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子曰:“温习旧的知识,再从中有了新的独特的感悟,就可以做老师了。”
①‘温’我们先来看这个字,这个字用的很巧妙啊,不用热不用凉,独来用温。
知识和学问没有被忘记,说明还不是凉的,也不是刚学来还热乎着,只有在‘温’这个状态才能再往上加新的东西。就好比打铁,那个铁块烧化变成铁水了,它是不成型的没法用,而铁块冰凉的时候直接加工也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那个‘温’的时候去敲打它,才容易做成东西,学问也是如此。
②再是这个‘新’字,学问书是不能够单单在纸上就结束了的,在纸上结束的叫故事不是学问,学问是要用来做人做事的。纸上的东西是借前人的经验,帮自己查缺补漏用的,而自己的这个‘漏’里,最后能开的花、结的果才叫做‘新’。
③‘师’这个字也很有意思,‘温故’可以为‘师’,‘知新’也可以为‘师’,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也是‘师’,不断进取精进也是‘师’;当过老师的应该有一点体会,在教学的时候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加深,此时你的学生就也成了你的老师,世间万物皆是吾师,这是此字的要义。
12 、子曰:“君子不器。”
①没什么生字好翻译的,所以我们直接来说说它的意思。
‘器’:就是容器,这里也做形状、标准、才干解。意思是不可以一个标准作为衡量,要多方面考察。
②‘君子’:是形容品德好的人。我们现在来看这两个字,那真是捧得不得了了,好像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
这样说其实也没什么不对的,因为在君子之上的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吓人,按《孔子家语》说法是:庸人、士人、君子、贤者、圣者。(具体原文我放在最后,有兴趣的可以做个了解。)在孔子的话里到后面‘人’这个字好像已经不足形容了,好像人力所能穷尽的境界做多也就到君子了,圣者、贤者又怎么敢去想象呢?
相比孔子的时代,现在信息爆炸了之后,这一感受更为明显。诗词有唐宋,小说有明清,学问有孔孟、老庄,好像前人已经把一切都做到极致了,今人到底还能做些什么呢?
历史长河中那一座座高峰,光看就已望而生畏,又再哪儿来的勇气去攀登它呢?
③后文《论语·雍也》中的一句话现在提上来讲: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不是老师您说的道理不对,是我天赋不够做不到啊。”子曰:“说自己做不到的人,是在为自己的懒散找借口,自己局限了自己,你现在就是这个样子。”
莫说圣贤、君子,就按《孔子家语》所说‘士人’之“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一条,我想能够达到老夫子标准的人就已凤毛麟角。
所以其实大家都是‘庸人’,什么也没开始呢,就想着自己这辈子也达不到‘贤者、圣者’的标准,直接‘躺平’,有什么益处呢?
④回到此节主题‘君子不器’,其本意要在敢想、敢做、敢创新中去领会。
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君子的标准。子曰:“如果心里有主张或者想法,那么就在说之前先行动起来,这样才会有人跟从你。”
①‘先行其言’:这段话很好理解,就是多办实事少吹牛的意思。人之所以会吹牛,就是因为想被人认可与相信,但却没人会相信一个吹牛的人,原因就是他光说不做。
话再究竟得深一些,光说不做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无责任、不担当的表现,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人信任他的。
反之一个有担当的人,即便事情没有做成功,也不会完全失去人们的信任。
②所以‘而后从之’之言便当为立信之言。
周氏曰:行之于未言之前。此为自信。 周氏曰:言之于既行之后。此为众信。有此两者可为君子之信也。
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子曰:“君子重公而少私心,小人重私而少公器。”
①‘周’:全、普遍、广大的意思,这里以公器译解。
‘比’:偏、私党、狭隘的意思,这里以私心译解。
单就此节的句意来说,就是讲要大家一视同仁,不要结党偏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但如此讲难免有泛泛而谈之嫌。
所以我们来借下一节,再来再来聊一聊为什么的问题。
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只知读书而不愿思考,读了书也是白费劲,只知思考而不愿学习,想的越多危害越大。”
①最近有几句话火了起来,我在这儿把它摘抄一遍:毁灭人类的有七件事:1. 没有原则的政治;2.没有牺牲的崇拜;3. 没有人性的科学;4.没有道德的商业;5.没有是非的知识;6.没有良知的快乐;7.没有劳动的富裕。——甘地
甘地的话和孔子说的‘思而不学’好像有点儿驴唇配马嘴了。
但是把‘原则’、‘牺牲’、‘人性’、‘道德’、‘是非’、‘良知’、‘劳动’这七个词单独拿出来,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都是由学习而来的。
与之相对的则是‘政治’、‘崇拜’、‘科学’、‘商业’、‘知识’、‘快乐’、‘富裕’,乍一看这七个词才更多的属于学习的部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而不明白的同学不妨在此略作停顿,问问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是这个作者太过愚蠢?还是自己有什么地方没有想明白呢?
②我们仍然通过一个问题来揭晓答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我已写在了全书之首:一切逻辑都是因相信而成立。
好比是一门反复无常,没有定论的学科,你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就可能会被取替,这样一门反复无常的学科又怎么能够被学习呢?
学习与思考二者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可以任意更改。
我再以‘现代科学’来举例,包括物、化、生、数学在内的现代科学,以我们现在人的生活经验来讲,这些学科在心里面确实更偏向属于学习的部分,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习方式所导致的。
抛开这种学习方式不谈,当从学校毕业之后真正感觉学有所用,学有所得的同学又有多少呢?或许还真的不如一句‘子曰’对人生带来的帮助显著。
③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大家都知道君子好得不得了,都知道要学君子,我想却鲜少有人想过为什么吧,盲目的去学了来用,整得不伦不类尽是些‘伪君子’。
我在这儿一问或许有人开始细数起学君子的原因了,这是好事,学君子自然是有诸多好处的,但我于此只谈一桩来看下一节。
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子曰:“心思全用在邪门歪道上,这是很不好的。”
①‘攻’:致力于什么的意思。
②提起‘异端’这两个字啊可谓是鲜血淋漓,也不知是何时起,专用来排除异己、专用来党同伐异。
事到如今‘异端’这个词,似已专指异教、异党、邪魔外道了,词性大变。故今日之文章遵此用词自无不妥,然读早先之文章,还是当再有个究竟。
《朱子集注》范氏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似为今‘异端’词意之出。
现在在这里有个大要!诸君细品:我若于此批判前人曲解孔圣文章,有何益处?
③前人之解未必无错,今人之见未必无益,《为政》一篇已行文大半,还未提起半句有利前程的‘干禄’之言,反而四次问孝,三教君子,孔夫子拳拳之心怎能不叫人感服。
所谓‘异端’:似有决口之堤于前,不问疏导水利,挽救民生,反而互相推诿责任,行口舌栽赃之术者。
所谓‘异端’:似有他人铸成之错,不试劝之,不图改之,只知口诛笔伐,昭彰天下,徒有凛凛之言,无存存之功者。
所谓‘异端’:似有堂堂正道传耳,不笃信,不求索,止于观瞻尚有谅由,即讥且讽,梗阻他人学者也。
见有道而不奉,见无道而不阻,见有道而存疑,见无道而请善,昏昏其身,全无主宰,‘攻乎’此道者,岂敢言有益乎?故君子至诚。
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子曰:“由,对你的教诲你都明白了吗?知道的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的知道了。”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②耳熟能详的章句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就算学明白一些了。
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学怎样去做官,子曰:“多听,把有疑问的部分保留下来,其它的则谨慎言说,就少有埋怨;多看,把没有把握的部分保留下来,其它的则谨慎执行,就少有悔祸。说话少被埋怨,做事少有悔祸,吃饭的本事就在这里面了。”
①‘干’:求。‘禄’:俸禄,工资。‘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
②《为政》篇到这一节算是终于开始上干货了,子张是孔子的一位很年轻的学生, 年轻到什么地步呢?年轻到着急找工作来糊口的地步。面对一位心态浮躁,急于建功的年轻人,孔子教给他两个安身立命的本事。
第一个是‘言寡尤’,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干了什么,就被人记恨上了,这一点越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越要时时谨记。除了不能口无遮拦之外,自己的无心之言更要警惕。
但也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干了,这岂非是本末倒置了吗?这个消极的态度更要不得。
第二个是‘行寡悔’,越是年轻的同学,越容易因为对于人生的智慧和经验不足,一时冲动而枉顾后果,做下祸事来,轻则羞愤难当,重则悔恨终生。
当然年轻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前辈对后辈有个宽容大度也是美谈,但对于这个错误需要承担起的责任,是不会减轻毫分的。
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哀公问曰:“怎样做才能让民信服?”孔子说:“弘扬好的,打压坏的,民就信服;弘扬坏的,打压好的,民就不信服。”
①‘哀公’:当时鲁国的国君。
②孔子的这个话说起来容易,然这个简单的道理中,何为‘直’何为‘枉’呢?讲个取巧的话:大多数人喜欢的,同意的就是‘直’,大多数人讨厌的,反对的就是‘枉’。
但这个取巧的话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哀公’就没有注意,或者说大家或多或少都难免会犯这个错误——师心自用。一厢情愿的把自己当成大多数人的代表,这不仅是为政者的大忌,为人也是一定要不得的。
③《为政》临近结束了才直接开始讲为政的事情,这个用心是要体察到的。为政不仅仅要能超脱自身的偏见,还要超脱大多数人的偏见,如此才算是‘直’,前面讲‘学、礼、仁、德、孝’等等,都是为了这一步做的准备。
还是《大学》里的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仅是为政者,作为我们普通人也是要有深刻了解的,政治往大了说当然是千家万家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与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要怎么做才能劝导民众尊敬,忠诚于我?”子曰:“待人公正、严肃,就会尊重于你;待人真诚、亲和,就会忠诚于你;倡导良善并教育还不懂得的人,就叫做劝导。”
①‘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大家看看这个鲁国大夫说的话,他想要一种教育方法,能够让老百姓尊敬、忠诚于他。
任何人的尊敬与忠诚,是可以从教育中来的吗?一些影视文学作品里描述的狂信徒,真是疯狂得不得了;勉强可以算是劝导教化来的忠诚和尊敬,但是这不仅是非常病态的,而且即便是狂信徒也不意味着可以一直压榨他。
所以孔子告诉他什么叫做‘劝’,这话其实有点讽刺的意味在里面,因为季康子不仅不懂敬、忠的道理,连基本的教育方法也不懂。
③‘敬、忠’如果只是表面功夫,就好像两个不熟悉的人非要亲密握手,其实大家心里都挺别扭的。所以‘敬、忠’必然是要发于真心才有用,而要得到别人的真心,必要先付出自己的真心。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仅仅是‘敬、忠’的学问了,而是‘为政’的学问了。
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或对孔子说:“先生怎么不出来做官呢?”子曰:“《尚书》上讲:‘孝的宗旨,就是家庭和睦。’能让家庭和睦,也是为政,非要出来做官才算是为政吗?”
①‘或’:代称:某人。具体人名已不可考。‘《书》’:《尚书》,后来也称《书经》。
②前面讲这个‘哀公’时说,‘为政’是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这里就又强调了,包括前文《学而》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都是这个问题。
‘孝’是讲兄友弟恭,尊长爱幼没错;是讲四邻和睦,国家和谐也没有错,为政的道理不就是这样的吗。
③孔子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反驳他,为政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官才可以的,孔子治学一样是为政,更是功在千秋的大政。
陆游《病起书怀》写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的气节与精神,恰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
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子曰:“人没有信用了,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好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车子怎么能够动起来呢?”
①‘輗’和‘軏’就是古代车上的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相当于现代机车的传动部分。
②在当前时代最常见的一种‘信’就是文凭。或许还在上学的同学们感受还不深,已经脱离学校的各位特别是文凭不够的,想必是深有感触了。
所以无信寸步难行绝非一句空话,不论你想要做什么,总归是须要与人产生交互的,但这时候人家根本不相信你,甚至都懒得听你讲话,那这个事又怎么办得成呢?为人是如此,为政更是如此。
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三百年以后的事情现在可以知道吗?”子曰:“夏朝之所以被殷商所替代,原因已经知道了;殷商之所以被周所替代,原因已经知道了。那么之后来替代周的朝代,哪怕三千年之后的事情,也是可以知道的。”
①‘十世’:一世是三十年,十世是三百年,也表时光久远的意思。
②人类现在有了充分可以考量的历史之后,发现历史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结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形闭环,这就是文中提到的‘损益’的道理。
朝代更替的原因,就是为了要摒弃错误、迎接进步,但这种更替之下,也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被抛弃。知道了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道理以此为依据,那么不论岁月如何变幻,也是可以预测的。
这个话听起来有点吹牛,孔子怎么能知道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科技腾飞的时代呢?他老人家可能做梦都想不到。
但孔子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离他所吹嘘的‘百世’已过去了4/5,至今他所建立的儒家思想也被时间证明了是仍未过时的,甚至可以说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立命之本。
③‘为政’者更要深刻清楚的知道,在未来什么是会被淘汰的,什么是能够进步的,如此国家才能兴盛,民族才能永远延续。
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子曰:“祭拜不该你祭拜的鬼神,就是为了拍马屁。看到该做事情不去做,也没什么真本事。”
①‘鬼’:我以为不单是指祖先,包括鬼怪、仙神甚至可以指代帝王、高官,都可以指代。
‘祭’:也不应该单指扫墓祭祀,送礼、祈福都可以指代。
‘无勇’:我以为也可以通‘无用’,明明可以做的,但因怯懦而不去做,无用而何?
②此一节作为《为政》篇的结尾,最后给出了这么一句话,大有查缺补漏、告诫后人的意思。拍马屁的人,尸位素餐的人在官场是不胜枚举,按现在的话说,这种整天划水的活儿谁干不了?于是就会出现地方自治的现象,亡国之祸因此而起。
所以这样的人最好就不要去做官了,想当咸鱼就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就好了,只蹉跎自家的光阴便是。
附录:
一、《孔子家书》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