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拿破仑的杰作:三皇会战

2023-06-12 00:00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拿破仑,西方四大军事伟人的最后一位,其一生指挥大大小小的战役有60多个,超过了前三位凯撒、亚历山大大帝和汉尼拔加在一起的总和。而在其一生的众多战役中,奥斯特里茨会战往往被认为是拿破仑武功中最为巅峰的胜利。


那么今天,就请大伙跟随帝林,一起来回顾下这场法兰西皇帝的盛世武功。  

 
战略态势简述


1805年8月,随着科西嘉小个子拿破仑在法国称帝,奥、英、俄三国为防止法国主宰欧洲,再一次缔结了反法同盟,史也称第三次反法同盟。     

   
此时的拿破仑正率其庞大部队(也称大军团)驻扎在法国布伦,随时准备远征英国。然虽如此,事实上拿破仑也一直密切关注着东面的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的情况。所以当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消息传来时,拿破仑皇帝并没有觉得有多意外。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前,拿破仑就已经在考虑这种突发情况了,并且也提前做好了预备计划。8月26日,拿破仑皇帝命令大军团开始向奥地利的莱茵河方向进军。其行动速度之快,以至于奥军统帅费迪南大公和实际的指挥官老将麦克在内的近7万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

10月17日,困守乌尔姆的麦克终于还是没有撑到沙皇俄国的援军到来,其和剩余的两万多奥军官兵不得已在当天向法军表示投降。至此,拿破仑到维也纳的道路畅通无阻。而提及这一阶段中法军的伤亡,根据当时法国官方的通报称,仅仅损失了不到2000余人(其中约500人阵亡)。      

   
然而尽管拿破仑在乌尔姆博得头彩,但就在第二天法国海军却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全军覆没。与此同时,沙皇的俄军也开到了奥地利,整个战争的最后走向仍不明朗。    

     
关键时刻,法军元帅,同时也是拿破仑的妹夫缪拉,并未理解皇帝日夜盘算的大局。而是私自放走了俄军巴格拉基昂部,以方便自己能顺利进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据说当拿破仑听闻到这消息时肺都快气炸了,大呼缪拉愚蠢至极。

         
为什么刚刚获得乌尔姆大捷的拿破仑会如此愤怒呢?此时如果有人能站在上帝视角俯瞰欧洲就会发现,连战连捷的法军正越来越深入奥地利东部腹地。其南面是奥军中最为能打的卡尔大公,目前他正率十万奥军虎视眈眈、日夜兼程的向北接近。而由维也纳撤离的俄奥联军也正和东北的俄军主力汇合,总兵力日渐壮大起来。         


也就是说,如果拿破仑能提前抓住俄军并消灭其大部,那很有可能早日结束战争。而现在缪拉这一动作不仅放跑了俄国生力军,更让接下来的战局充满了不确定性。毕竟要知道,此时法军从北部一路过来,也是日夜兼程,疲惫不堪了。

         
理论上讲,法军虽然连战连捷,但无论兵力还是体力上也已接近极限,是见好就收还是一鼓作气再干一家伙,这对拿破仑来说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而对俄奥联军来说,虽然它们总体兵力上有优势,可由于前面首战失利,其官兵士气也极需一场胜利来加以扭转。毕竟客观的说,暂缓攻势固然能让俄奥联军积攒更多的胜算,可一旦法国佬缓过这口气,那等到其转入完全的防御后,同样也将让联军付出相当大的伤亡。 

       
双方的作战序列和意图


法军作战序列

第一军 (指挥官 贝尔纳多特)步兵10900人,炮兵420人 22门炮           
第三军 (指挥官 达武)步兵3200人(存疑),骑兵830人 炮兵190人 12门炮           
第四军(指挥官 苏尔特)步兵22700人,骑兵2650人 炮兵1320人 38门炮           
第五军(指挥官 拉纳)步兵12800人 ,骑兵1130人,炮兵500人 23门炮         
骑兵军 (指挥官 缪拉)7400人 36门炮           
掷弹兵师(指挥官乌迪诺)5700步兵         
近卫军 (指挥官 贝西埃尔)步兵3885人,骑兵1130人,炮兵660人 24门炮       

 
1805年11月20日前后,法军进驻布尔诺,对于拿破仑来说想在俄奥联军完全汇合前先彻底击败奥地利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但目前大军团正处于敌方两大作战集团的中间。考虑到敌军行动迟缓,为此拿破仑摆出了一个攻守兼备的阵型。他一面亲帅大军团中的主力紧逼俄奥联军而进,另一面也将第2、6、7、8几个军团分配在南方以屏护侧翼。


11月25日,拿破仑派其侍卫长萨瓦里将军作为使者,前往联军阵营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提交了一份伪善的国书。但事实上萨瓦里真正的目的在于窥探联军的虚实。与之相对的,联军方面也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乎,直至12月1日前,双方的间谍活动都可谓心照不宣、大张旗鼓的进行着。明面上大家都知道彼此难以达成媾和,但表面上也都还是需要表示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众生的同情。
         
不过对于拿破仑来说,此时他所得到最为关键的情报在于,联军中一向以老成持重闻名的库图佐夫一派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所无视,而其更为亲睐的是奥地利的一名将军魏罗特尔(也有译韦罗特)。         


有鉴于此,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拿破仑一面有意假装做出南撤维也纳的姿态,但另外一面却将部队以奥斯特里茨为核心四散开来。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意在引诱联军主动来攻,以便让法军以逸待劳的打一场决定性会战。         


然而最为令人惊道的是拿破仑在12月1日前突然决定放弃战场制高点普拉岑高地,这一决策使得联军方面更加认为拿破仑已经吓破了胆。


俄奥联军作战序列及意图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统帅为亚历山大一世)

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国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6730步兵,3700骑兵,40门炮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9200步兵,4500骑兵和42门炮         
左翼前锋部队:基恩米亚将军3440步兵,3440骑兵和12门轻型火炮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中将13240步兵 250骑兵 40轻炮24重炮         
第二纵队:指挥朗热隆中将11250步兵 300骑兵 30轻炮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中将7700步兵 30轻炮         
第四纵队:指挥米罗拉多维奇中将和克罗拉瑟23900步兵 52轻炮 24重炮         
第五纵队:指挥列支敦士登亲王中将5375骑兵 24轻炮       

 
站在联军的角度,拿破仑此时的处境并不利,因为就算不论卡尔大公正由南方赶来的十万奥军,单单是当面的俄奥联军,也在兵力方面超过了对面的拿破仑(大约8万比6万)。         
故此,就算正面一仗不能彻底击败拿破仑,但只要将拿破仑的主力困在维也纳东北,那等卡尔大公一到,整个法军仍将处于巨大的战略包围圈中。也从这个角度来说,联军似乎倒并非不可一战。         


考虑及此,由魏罗特尔所制定的计划极具侵略性。他放弃了由布拉格经伊格劳的兜击布尔诺,同时也拒绝从正面展开进攻,毕竟那样只能是蛮牛打架。        


历史的最后,魏罗特尔选择了一个至少在纸面上算得上合理的计划,即主力由奥尔米茨快速南下攻击拿破仑的侧翼,并切断其退往维也纳的道路。


很大程度上,尽管奥斯特里茨使得魏罗特尔臭名昭著,但客观的说我们仍需保留一定的历史同情。毕竟像库图佐夫或者朱可夫这样的稳重派,固然其战略在最后都会被人所认同,但世界上总还是有人会期待什么无比华丽的战术战法的。

尤其让魏罗特尔以及大部分当时欧洲军队都未曾想到的是,拿破仑的下述制度事实上革新了近代军队的指挥方式。         


其第一个制度是军师级建制的建立,简单来说就是将若干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编成一个常备作战单位,使之在局部具备一定独立的作战能力。客观讲,这在当时倒也不算特别新奇,因为基本上欧洲各国也都在往这个方向过渡,无非是发展进度不同罢了。     

   
真正的核心因素在于拿破仑对帝国总部的设计,或者准确的说是对贝尔蒂埃总参谋部的设计。论及这点,人们一般会将参谋部制度全部归功于拿破仑本人,但实际上早在1796年前者便已向法国高层起草提交了一份《关于总参谋部制度对于阿尔卑斯军团意义的文件》。而且在更早的1792年,法国的国民议会在当时也已经开始为每个军团都推举一名参谋长。


由此我们可以说,总参谋部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欧洲军队指挥作战的方式,使得其部队能做出更为精细和大范围的运动。也正是这一制度,使得法军往往可以用师或军一级部队拉网式的向目标铺开,每当一处遇到敌人则停下防御和拖住对方,而剩余的友军则可以快速迂回敌方侧后,直至彻底切断对方的补给线。   

      
拿破仑在称帝后,花了大量时间用于建立其总参谋部,虽然在1805年这一制度尚不为他人所知,但已经使得拿破仑在情报的获取和信息处理上远远高于同期的欧洲各国军队乃至皇室幕僚。         


而奥斯特里茨的俄奥联军对此一无所知,其所建立的五个纵队均为战时临时的磋商,彼此间既缺乏训练,也缺乏协同,甚至于双方经常为了翻译对方的文书就要浪费相当长的时间。    

     
当然了,以上也算是我们后来人的视角了,事实上就像今天的BTG、合成营、联兵营,表面看起来好像都是满先进的,但实际上其内核部分却往往都需要在战争时才能验证其优劣。         
战役进程         


12月1日,拿破仑向全军发布了如下公告“将士们,你们面前的俄军正准备替在乌尔姆战败的奥军报仇。他们正是你们在霍拉布仑所击败的那些人,现在却跑到这里来了。我们所占据的阵地坚不可摧,如果敌人企图迂回我军右翼,就势必将其侧翼暴露在我们面前。。。。。这次胜利将结束我们的战争,我们可以住进冬季营房过冬,并将得到国内新建军团的增援。到那时,我所致力赢得的和平就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你们和我自己了。”      

   
拿破仑这是疯了吗?竟然有人胆敢在开战前夕就将敌我双方的计划公之于众。在后来人们的分析中,大都认为这是战前拿破仑为了引诱联军来攻,而故意洒下的迷魂阵。但客观的说,这一向众军将士提前公布计划和阐述目标的意义,的确在当时并不多见。为此也使得整个法军士气空前的高涨。

         
于是乎就在当晚拿破仑视察阵地之时凡他所到之处,无不爆发出士兵们雷鸣般的呐喊“皇帝万岁!陛下万岁!”。        

 
据闻当时还有这么一则小故事,在拿破仑做战前动员之时,他对着将士们说到:“各位将士,以前的战斗中你们已经证明了你们都是无以伦比的勇士,你们一向是法兰西最勇敢、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人。今天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骄横无比,他们小看你们的勇往直前,但你们今天一定会以闪电的速度和雷霆般的威力来打败敌人,对不对?”         


众将士:“是的,陛下,我们将勇往直前!”“一定打败敌人!”“皇帝万岁!”         
就在这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中,一个曾经参加过马伦哥会战的老兵走出队列,只见他虔诚的犹如对着圣人般的向拿破仑说道:“陛下今日只要坐在营房里等我们的胜利消息就好,您将高兴的看到,这次胜利将是我们送给皇帝陛下加冕一周年的最好贺礼!”         


一时间,拿破仑才忽然想起今天正是自己的加冕日,但迅即他又有些眼角丝润,他走到这位虔诚的老兵面前,一如既往的向对待老朋友似的替他正了正军帽,不无感慨的说道:“你们是我生命的支撑,你们的每个胜利都带给了我极大的快乐,带给了法兰西无尚的荣耀”。     

    
说着,他拍了拍老兵的肩膀:“小心进攻,注意保护自己,要知道,我把你们都珍惜得如图自己的孩子一样,损失到谁,我都会痛心的”。    

     
就这样,无论你觉得这是拿破仑的PUA,还是真情流露,总之他让在场的将士无比确信,这是一个值得人们为之赴死的统帅。

         
12月2日清晨,奥斯特里茨会战正式开始相比起往日,这一天的温度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整个雾气却已弥漫开来。此时无论从联军方面还是拿破仑方面看来,双方都处于巨大的战争迷雾中。         


进攻一开始,联军由于数量优势在战斗中取得了部分进展,其中左翼相继攻陷特尔尼茨村和佐克尔尼茨村,而右翼尽管战果稍差,但考虑到这是法军兵力最强的部分,为此联军方面也并没有感到怎么意外。         


上午0730时,由于普拉岑高地前的雾气逐渐消散,拿破仑从其指挥部逐渐看清了高地的全貌,当他发现山上联军数量大减之余,立即敏锐的认识到联军已按计划尝试攻击自己的右翼去了。         


于是乎,拿破仑立即叫来苏尔特询问他需要多少时间可以攻上高地,只见苏尔特胸有成竹的表示:“仅需20分钟”。         


眼见苏尔特成竹在胸。拿破仑当即命令苏尔特再等15分钟,以更好确定高地上联军的情况。         
苏尔特,1769年3月29日生于圣阿曼德贝斯蒂德,其父是一位法律公证人。1785年,在其亲死后,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选择参军。服役期间,苏尔特镇定自若的特点以及对工作极其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其同事的普遍赞誉,因而提升很快。


1791年苏尔特升任掷弹兵中尉,1793年升上尉,任步兵机动战术教官。不久后梗担任了梅塞勒军团司令儒尔丹将军的副官。1793年他奉命率部强攻奥军在马瑟尔的营地,这是他第一次作战。儒尔丹对他十分器重,于1794年1月29日提升他为上校。不久调任勒弗夫尔旅长的参谋长,并参加了1794年6月26日的弗勒吕斯之战。         


作战中,他处事冷静,身先士卒,因此在11月被提升为准将,时年25岁。此后他继续担任已经升任师长的勒弗夫尔的参谋长,并在1799年4月晋升少将。当勒弗夫尔受伤回国休养时,任该师的师长。5月率该师并入新成立的多瑙河军团,在军团司令马塞纳的指挥下,参加了6月4-7日的第一次苏黎士之战和9月26日的第三次苏黎士之战,表现出色,充分展示了其军事天赋。         


1800年,随马塞纳赴意大利军团任职,并晋升中将。在与占绝对优势的奥军的战斗中,于4月13日率部突击敌军,在右腿负伤后被奥军俘虏。在马伦哥会战后获释,并返回法国疗伤。伤愈后被任命为皮埃蒙特军队司令,负责平息了该国奥斯塔地区的反法起义。1801年,任塔兰托及奥特兰托占领军司令,1802年又被任命为执政卫队四上将之一。       

  
由于卫队在纪律和训练方面的卓越表现,拿破仑于1803年任命他为圣奥默尔驻军总司令,实际上是负责为未来的战争秘密训练一支精锐。1804年5月19日晋升法兰西帝国元帅,时年35岁。          


为什么我要把苏尔特此前的经历单独列一遍呢?因为现在人们论及奥斯特里茨的联军,几乎都是上了拿破仑当的妥妥蠢材。但实际上拿破仑当年打一仗还是冒了极大风险的。         


为何这么说?要知道今天的人们固然看明白了奥斯特里茨是拿破仑率先放弃中央的普拉岑高地佯装撤退,然后引诱联军进攻自己的侧翼,最后自己再突然从中央突破,一举将敌军分割歼灭。         


但事实上因为大雾的影响,拿破仑也始终被战争迷雾所笼罩,为此他同样不敢一开始就投入全部军力进攻普拉岑高地。毕竟是个人都知道高地是有天然的防御优势的,而一旦联军在其中藏有力量,那要遭殃的就很可能是法军自己了。         


也为此,苏尔特的第四军尽管是拿破仑手头最强的部队,但实际上在其突击前,也没人知道他能否一举夺取普拉岑高地。毕竟或许连皇帝也没想到的是,由于库图佐夫有意的消极怠工,整个联军兵力最多的第四纵队在高地上磨磨蹭蹭到了最后。      

   
故而我们了解苏尔特的生平,其实是比较好了解这位将军的性格和特点的,这位崛起于行伍的将军极为善于步兵战术,尤其善于突击作战。不过反过来说,拿破仑之所以能选苏尔特上阵,倒也侧面应征了皇帝知人善任的卓越眼光。     

    
然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尽管苏尔特很擅长打突击战,但对于他能否顺利拿下普拉岑高地,大家仍是心中充满疑问。


直至早上9点,一直等待的苏尔特终于收到了来自拿破仑皇帝的进攻命令,只见这位元帅迅速回到指挥部命令第4军全体出动。其行动速度之快,以至于当高地上的沙皇正踌躇满志的和库图佐夫吹牛逼时,高地前已遍布整个法军第4军的官兵。         


而反应过来的库图佐夫也立即命令第四纵队停止下山,转而朝向苏尔特的第4军展开迎击。经过短暂的突袭后,苏尔特尽管获得了初期的胜利,但同时也很快陷入到和联军第4纵队的鏖战中。         


此时于苏尔特来说,好消息是南侧制高点也是第4军右翼的普拉岑堡已被其手下圣西莱师提埃伯特的第2旅所控制,这样苏尔特就能集中更多力量用于对付面前的联军第4纵队。    

     
但坏消息是,前方高地的联军兵力要远比拿破仑和苏尔特预料的要多。双方实际的兵力比就算是2:1,但也不应忘了联军此时仍有高地优势在,何况实际双方的悬殊可能没有那么大。         
在大多数该战役的回忆中常称法军第4军在战斗中有兵力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联军第4纵队的俄奥联军其实是分批次被投入到战场中,为此才使得局部上看起来一直是第4军优势兵力在压着联军打。         


此时对于苏尔特来说,他需要快速做出决断。是将生力军派往南侧的普拉岑堡巩固立足点,还是调往左翼继续压迫正前方的联军第4纵队?         


前者的问题在于,一旦普拉岑堡被联军所夺占,那就可以凭借此地掩护左翼联军的撤离,但生力军投入到此并不利于解决当面的第4纵队。而后者虽然有利于将联军逼入绝境,但放弃增援普拉岑堡,也可能存在被联军反攻清算的风险。

         
此一时,苏尔特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仍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当面的第4纵队,并以部分军力从左翼即更靠北端的葡萄园阵地进行迂回。     

    
而与此同时,老辣的库图佐夫也看出来第4纵队失败在所难免,对于联军现在最为关键的是夺回普拉岑堡并尽可能快的撤出整个左翼的联军部队。为此,库图佐夫调转马头,亲自指挥一部联军汇合第三纵队中还没完全走下山的卡门旅,准备左右夹击普拉岑堡的法军部队。     

    
从兵力比上看,此时普拉岑堡方向法军圣西莱师必须以不足1个师的兵力抵抗左右两侧共计15个营的联军进攻。双方激战之余,法军借助高地优势和旺盛的士气不断将联军放进阵前然后以多轮齐射将其击溃。战斗激烈之余,双方甚至一度不得不进行刺刀冲锋来展开近身肉搏战。         

         
而就在中央普拉岑高地激战异常激烈之余,整个北线和南线的战火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先说北线,于联军来说很早他们就已探明该地属于法军中的精锐所在,比如缪拉的骑兵军就被投入到此地。         

         
为此,联军在此也摆出了其最能打的巴格拉基昂部。该部在此前乌尔姆的后卫战中表现极为顽强,一度多次打退过法军的追击,使得连拿破仑都大感惊奇。

         
开战之初,双方在此地也杀得你来我往,战斗主要由骑兵对抗进行。但客观的说由于缪拉和法军第五军的拉纳元帅配合默契,法军的步兵和骑兵总能恰当好处的节制联军每一次的主动进攻。         


而南线方面,由法国达武元帅统帅的第3军可以说是兵力作为虚弱的部分,但与此同时他所担负的任务又是最重要的。毕竟要南线真被打穿了,那拿破仑还真得面对绝境了。       

  
索性虽然兵力不占优势,但南线河川破碎,不易大兵团展开,这为达武防御带来了一定的优势。此时他以索科尔尼茨村为核心据点,牢牢控制着整个战场,不时还能发起一些主动反击,一度让联军打得颇为难受。         


尤其更为关键的是,整个南线的联军事实上缺乏统一指挥,原定的几个纵队中,第4纵队因为苏尔特的攻击而不得不留守高地。而第1、2、3等三个纵队不仅行动迟缓,且缺乏统一协调,结果往往是这个纵队刚打完一波撤下来,就遇到了另外一个纵队准备换个方向发起进攻,这种缺乏统一协调的攻势自然也为达武集中兵力逐个击破提供了机会。         


激战至中午11点左右,苏尔特终于在普拉岑高地站稳了脚跟。眼见战机已到,拿破仑果断放出近卫军、掷弹兵师和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由普拉岑高地配合北部第5军开始卷击。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猛攻,联军巴格拉基昂和列支敦士登哪里能敌,其激战没多久便不得不向后撤离。而其后,虽然俄军中的近卫军在其统帅官康斯坦丁大公的指挥下于北线展开了几次局部的漂亮反击,但整个北线联军颓势已难挽回。最终连同近卫军在内,联军北线惨败,第4和第5纵队遭到重创。         

与之相对应的,南线的联军则更是伤亡惨重。甚至连拿破仑都未想到的是,善战如达武,竟然以一个军成功拖住了联军整整三个纵队,而且还打了几波漂亮的反击。结果等到苏尔特率领第4军南下之时,整个南线的联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还没放两枪便一溃千里。       

 
最终,当奥斯特里茨的太阳完全升起来之时,整个三皇会战以俄奥联军的惨败告终。其中,法军以6.5万人参战,伤亡8800人;而俄奥联军参战8.2万人,结果伤亡12200人,被俘1.5万人,同时大炮损失了133门,几近于全军覆没。         


对了,另外补充一句,奥斯特里茨会战之所以也被称为三皇会战,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当时这场会战中主要来了三个皇帝。他们分别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沙俄皇帝亚历山大一世以及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不过最后一位虽然列席,但在整个会战期间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了。         
战后点评


无论如何,奥斯特里茨战役都属于是拿破仑军事上的杰作,其用兵的战略眼光和敏锐可谓其巅峰。甚至于其劣势下主动放弃普拉岑高地这样的制高点,来引诱对手犯错,在当时的西方军事史上并不算多见。

         
但很大程度上,奥斯特里茨战役又可谓是拿破仑称帝后,其一系列军政体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诚因为拿破仑在称帝时为其民众公投而出,而民法典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制度更是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此整个法国其向心力无以伦比。加之这位常胜将军和部下联系之紧密,以至于后来的威林顿都认为,只要拿破仑出现在战场,那就等同于增加了几个师的兵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奥斯特里茨似乎不能算拿破仑以少胜多(笑)。         


至于军事层面上讲,帝国总部和总参谋部制度的建立,使得拿破仑拥有那个时代十分出色的情报和分析系统,而其大军团作为一种常设编制,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联系。为此使得在整个战争中,拿破仑都相比于对手指挥部队要更能如臂使指,这样充分的动员能力和协调能力又怎能不使得法军连战连捷呢?         


也正因为此,单从军事层面上讲,其实很多时候我个人会更喜欢皇帝在1796年的意大利战役,又或者是1813年莱比锡会战后法国境内的几次绝境反击。前者是因为他展示了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统帅,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将一支乞丐军团打造为法兰西共和国最为强大的部队。而后者则展现了绝境下其不屈的意志和战术上的敏锐。     

    
至于说奥斯特里茨真正有什么值得人思考的地方的话?那我想,这其实是打破了传统认为拿破仑未曾对军事改革做出贡献的这一说法。         


事实上,传统军事观点虽然也承认,军事体制改革是其中的一个核心,但所谓体制改革的讨论仍主要聚焦于究竟应该是建个BTG还是弄个突防师。         


可实际上呢,如果军事制度和动员体系并不能获得民众打从心底的欢迎,那其效果仍然是要大打折扣的。毕竟说到底,打仗的最终还是人。      

   
而在这个问题上,诚如当年我军一个党支部建在连上的举措,看似轻描淡写,可事实上背后所蕴含的能量以及整个系统工程却是非比寻常的。         


但在如今大多数的军事改革层面,对于技战术的关注往往比对人的关注要多得多,可如果你的战士们并不理解为何而战,以及并不支持为何而战,那么其军事能力仍是需要打上一个双引号的。         


这里是帝林,欢迎您的观看。



拿破仑的杰作:三皇会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