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和一些个人见解
初见无感,越看越喜欢。四星半。(满分五颗星) 画面机位转场都是一流的,很有特色的中国画画风直接把我拉到古代,机位的拉远拉进横向漂移都很入我心(其实有点小瑕疵但总体还是非常不错),时不时再来一个极度丝滑的转场,尤其是那段将进酒突然由一个看似是完全的写实片却突然转向科幻,在猝不及防中感叹设计的精妙。 高适这个人我实在是没什么研究,不怎么了解,只知道他是以边塞诗出门的,和电影中的众人一样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书而不知道他心中的报国志。但是我心里的画面居然和电影里出乎意料的相似,也许是大众脸,也许他真的就这么适合那张俩吧。引用同行人的一句话:真的像把脑子里他们的画面放到了荧幕上。 李白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个败家傻儿子,大酒蒙子(说实话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很好?)。我看的时候其实还是带着一些光环看他的,但是后来思考中发现这个电影并不是为了去夸李白,而是展示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败完家就去入赘,然后接着败家,没的败了就出世,结果还是放不下自己心里那团年少的轻狂之火,不经调查贸然入世被人坑了一道。是很没有远见和摇摆不定的一个形象。 剧情设计也很有意思,约三个小时的片,开头时蕃军还有三个时辰到,最后一个片段前还差一个半时辰,时间对的很好,但是后面插叙剧情有明显的因为时间关系而加急叙述了的问题(虽然说确实是次要剧情吧)。总体上是一个小主线大插叙,插叙出来的是主线(也不知道算不算倒叙),这个李白作为一个历史角色的刻画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故事角色却是失败的。说是高适的挚友,终其一生却只正向教会了高适相扑的真真假假,其他则是在反面有意无意中激励了高适自己努力,更多的作为了一个反派的角色,有点像是一个失败的教父却达到了目的?在主线中,李白却给了高适一个贯穿的大计的思路。李白作为高适改变的转折点,帮助高适一步步变成大将,成就了高适的梦想,自己倒因为性格问题没有成就什么。写到这里也突然感觉前面说李白那么不好也不对,他成就了高适。 整体故事背景在盛唐转衰的安史之乱前后,是李白等人代表的盛唐诗坛转向杜甫代表的中晚唐诗坛的时期,这期间高适的形象也在由盛转衰,虽然是凑巧,但也是一个映射吧。(我瞎诌的) 看完电影出来我听到后面一个妈妈问儿子:你最喜欢电影里的哪个角色呀?儿子回答说高适。我并不是歧视崇拜主角奥,但是他脱口而出真的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盲目对主角崇拜这不就是来看乐子的嘛导演拍这个片总是想有一些教育意义的,想把李白身后高适这个有闪光点但被李白的光芒远远盖过的角色。要问我喜欢哪个角色我肯定要犹豫好久,然后说一句:都挺喜欢的……毕竟是精心刻画出来的角色,又那么真实,我真心觉得每一个角色都是最亮的。(全员推就是这么来的吧) 不得不说的一个小细节是片末有读唐诗的一个片段,内容上一来他太快了,给我的反应时间有点短,二来当时都十点了,就没来得及解读一下。但是你仔细听会发现有几句是粤语的,这是因为唐代的中原口音就跟粤语很类似,咱这普通话穿越过去就是胡人土包子,有些唐诗用普通话压不上韵,但是用粤语就可以。(对我就是装个逼) 点名批评英语翻译和片尾曲。英语翻译连我这个不及格的都看不下去了,何况外国人呢?片尾曲纯属依托答辩,有腥趣的可以专门去被恶心一下,看看有没有人品味跟我差那么远。 写的很仓促加上晚上有那么亿点困,思路可能比较混乱(也是我的风格之一?),见谅,凑合看吧。上次写这种东西还是流浪地球2,但是这次或许是因为长安三万里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一不小心没刹住车 写的有点多。希望能对大伙有点帮助,也欢迎大伙积极讨论和提出我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