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的“信长包围网”究竟发生过两次还是三次?
永禄十一年(1568年),上洛成功的织田信长成为日本统一核心。但织田信长上洛后不久就遭遇周边势力的围攻,史称“信长包围网”。有意思的是,后世对“信长包围网”的次数是有争议的。那么日本战国时代的“信长包围网”发生过两次还是三次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永禄十三年(1570年),浅井家背叛织田信长,严重动摇了织田信长对京都和近畿的控制。于是朝仓家、浅井家、石山本愿寺(净土真宗总本山)、比叡山延历寺、三好三人众、六角家残余等等势力组成了第一次“信长包围网”,搞得织田信长是焦头烂额,遭遇了多次挫折。

经过艰苦作战和外交博弈,织田信长将三好三人众和六角家残余赶出了近畿,暂时压制了石山本愿寺,最后在元龟元年(1570年)12月与“信长包围网”的盟主朝仓义景达成和议,第一次“信长包围网”结束。然而第一次“信长包围网”的结束只是暂时停战,“包围网”并没有消失。

元龟二年(1571年),织田信长火烧比叡山延历寺,朝仓、浅井、净土真宗再次出兵,第二次“信长包围网”开始。第二次“信长包围网”加入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一个是“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另外,很多近畿大名、国人众和惣村也加入“信长包围网”。

因为武田信玄和足利义昭的加入,所以第二次“信长包围网”对织田信长的威胁大于第一次。元龟三年(1572年)12月,武田信玄在三方原大败织田、德川联军,打得德川家康濒临灭亡。自以为形势大好的足利义昭也在元龟四年(1573年)与三好、松永起兵反对织田信长。

然而三方原之战是武田信玄的“回光返照”,武田信玄的健康在此战后急剧恶化,最终在元龟四年(1573年)4月病死。武田信玄是第二次“信长包围网”的盟主,他的死亡让“包围网”失去了主力。织田信长立刻打败并流放了足利义昭,室町幕府实际灭亡,“安土时代”正式到来。

织田信长随后又灭亡了朝仓家、浅井家和三好家嫡系三好义继,松永久秀再次投降。第二次“信长包围网”至此土崩瓦解,除了本愿寺和甲斐武田家之外的“信长包围网”势力都被织田信长消灭或者降服。天正三年(1575年),织田信长在长篠之战中大败武田家,使其元气大伤。

长篠之战标志着织田信长彻底粉碎第二次“信长包围网”,织田家也从应对围攻转变为四面出击。天正四年(1576年),波多野家、石山本愿寺、毛利家、纪州杂贺众联合反对织田家。天正五年(1577年),上杉谦信出兵进攻已经倒向织田信长的能登,与织田信长正式开战。

于是以上杉谦信为盟主的第三次“信长包围网”正式组建。不过与之前的“信长包围网”相比,第三次“信长包围网”对织田信长的威胁要小得多。天正六年(1578年)正月,上杉谦信猝死,第三次“信长包围网”随之瓦解。此后直到“本能寺之变”,反织田家势力再没有组成“包围网”。

综合来讲,按照战略局势,“信长包围网”共出现过三次。但第一次“信长包围网”和第二次“信长包围网”几乎是同一批势力对织田信长的两次围攻,因此不少人将前两次“信长包围网”视为同一次。正因如此,“信长包围网”就有了两次和三次的争议。本鬼个人倾向于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