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o Game No life · Zero 》的哲学隐喻

2023-10-02 11:32 作者:迷茫的向量  | 我要投稿

#长文警告

《No Game No life · Zero》讲述的故事是:在六千年以前,人类种里克和机铠种少女休比运用智谋,带领人类与其他强大且爱好战争种族战成平局,召唤出圣杯,最终用强烈的情感孕育出“游戏之神”,并由游戏之神夺取圣杯,建立十条盟约——各种族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世界由此走向和平和繁荣的故事。 这个故事涉及诸多哲学思考——当然也与社会组织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思考交叉,比如人工智能的心智来源、原始社会的自发争斗与丛林法则、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和诸神诞生、强者和弱者的生存法则、现代秩序的建构与社会对个人的强制力、虚拟概念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等。但是,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是虚拟概念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在《No Game No life · Zero》中,游戏之神要求各种族用游戏解决争斗,之后才有各种族间的休战和世界的和平。于此,我们不难发现,游戏——一种想象出来的、有明确规则且规则被双方认可的形式,能够为现实中的冲突的解决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并可以由此建立起整体的秩序。 在社会学上,这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因为人类社会寻找到了一种既能解决冲突又基本上不消耗资源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其实,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类社会本质上就是一场游戏”。这看似荒谬,实则有着清晰的逻辑。 首先,人类社会是有清晰的目标的——不断解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并因此不断发展。其次,人类社会是靠着大量虚拟概念及其衍生出的规则和秩序建立的,仔细想想,我们从小就接受的诸如“国家和民族”“货币和市场”“荣誉和耻辱”“权利和义务”“主权和政权”“民主和专制”,哪一个不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这些虚拟的概念将人与人相互连接,为组成超大型的社会机器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通过游戏而非暴力解决问题,也使得大部分人不必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当然,有时虚拟的概念反而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冲突,比如宗教战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是人类社会的倒退。 于是,我们也一直生活在虚拟的概念中,从孩童开始就接触游戏、加入游戏,并由此逐渐习得社会的规则,最终长大成人后加入到社会的游戏中去,成为生产机器的一部分。于是,“游戏”已然成为了任何一人个不可或缺的能力。(插个题外话,这能解释为什么人在社会的游戏中得不到认可或者满足时,会沉迷在电子游戏里。) 此时,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数学,也会惊奇而又自然地发现——数学,本质上也是人类虚构的一套系统。 在数学发展早期,人们仅仅是将自然界存在的关系抽象出来,比如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得到两个苹果”抽象成“1+1=2”,并由此反应“一根香蕉加一根香蕉得到两根香蕉”的关系。稍稍往后,人们又发现了根号2这样自然界本不直接存在的数字,欧几里得还建立了早期的几何的公理系统。到了莱布尼茨那会,人们发现了无穷小量。到了近代,人们发明了“虚数”,一种虚构出来的数,还惊讶的发现复数域是完备的,有大用。于此,还继续发明了四元数、八元数等等。还有,希尔伯特公理系统、皮亚诺公理系统,集合公理系统也纷纷建立,数学的也因此浸透了虚构的色彩。正因为虚构,“处处连续但是处处不可导”“处处连续但是处处不经过有理点”“无限个有理数相加得到无理数”“五等份的球体”“非欧几何”等等反直觉的理论才能“存在”,数学家们就可以继续愉快地玩游戏了。 在扩大一些,物理学上的“质点”“刚体”“轻质杠杆”“黑体”等等,化学上的“反应焓”“熵”等等,不都是虚构出来的概念吗?科学家们借此进行抽象思考,推动科学发展。 那么,除了社会上的虚拟概念、科学上的虚拟概念,还有其他方面的吗? 有啊,比如说人人都在追求的“快乐”,不也是个虚构的概念吗?这不能说明“快乐”是不存在了,只是我们永远无法对“快乐”下一个符合人类感受的定义(科学上可以用多巴胺等物质衡量)。 1500字长文,好累啊,先写到这里吧。

《No Game No life · Zero 》的哲学隐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