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古建筑真的不用钉子吗?

2020-07-31 12:38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应县木塔是我国应用钉子最多的古建筑

你也许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古建筑只用榫卯,不需要一颗钉子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一代的“河姆渡人”们就已经在建筑中应用起了榫卯,形式已经十分丰富。

1.平身柱榫卯  2.转角柱榫卯  3.柱头(脚)榫  4.梁头榫  5.直棂栏杆  6.企口板

在众多的榫卯中,人们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一件梁头榫(上图4)的榫头上开有一个小孔,这只有一个解释,小孔是安插钉子用的。

榫卯构件在南方的潮湿环境中会发生形变,严重者甚至会脱榫。为了确保榫卯构件的稳固,河姆渡人会在榫头打孔以安插木质销钉。这样一个小物件,却极大地减少了榫卯相互拉脱的弊端,提高了建筑的牢固程度。

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建筑上就已经在用钉子了。

时间转到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我们的榫卯技术已经更加成熟,在大木结构的节点上不必再用钉子联结,但瓦的应用却给人们带来另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瓦件在风雨下不脱落呢?

答案只有一个:把瓦钉在屋顶上

在当时的众多大型建筑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带孔的筒瓦,在燕下都遗址中甚至发现了一件瓦钉,而隔壁的中山国遗址中还出土了陶制的瓦钉饰,与瓦钉互为印证。瓦饰不仅美观,同时也将易锈的铁钉保护起来免受风雨侵蚀。

战国东周王城遗址出土带钉孔筒瓦
燕下都遗址出土瓦钉
中山国瓦钉饰与筒瓦

当然,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用钉子来固定最外面的勾头,只不过一般都有顶帽掩饰,不能直接看到罢了。

故宫建筑的屋顶,一个个小圆疙瘩就是钉帽

除了钉瓦,在某些榫卯结构的脆弱处也会加钉子来稳固。在宋代的《营造法式》卷二十八诸作用钉料例中就就列举了众多的木结构中所使用钉子。比如椽钉、角梁钉、博风板钉等,这些钉子我们都可以在建筑里看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落架大修时,用钉子将椽固定到脊槫上
先农坛某悬山顶建筑,山花上的突出物就是“梅花钉”

在室内的小木作上由于体量很小,不能只依靠榫卯连接,同样会应用到钉子。在安装椽子的“斜搭掌”中会把椽子钉在檩木上。

“斜搭掌”钉椽法

另外,在清代因木材匮乏,使用小料拼镶的做法十分普遍,而用于拼镶的铁箍等铁活也会用到钉子。这在故宫太和殿,北京城东南角楼等体量宏大的建筑上都可见到。

诚然,我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在榫卯的应用上独步天下,品类繁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不起眼的地方,“钉子”这种有效的工具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中国古建筑的“无钉传奇”不知从何而起,不用一颗钉子只是神乎其技的谣传。





参考资料:

  1. 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 -https://www.docin.com/p-1328528712.html

  2.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部分木制建筑构件和木器的初步研究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c7cff2213dbc94b2c2b794d8e67406a3318947a18e7f9386.html

  3. 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真的不用钉子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