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问题有点大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宣传片里的男人们踩在我的审美点上,必须买票支持😁
影片的前两场群战先声夺人,抓人眼球。 看电影其实我内心戏蛮多的,第一场攻城战、第二场追逐战都让我啧啧称奇。
第一场攻城战勇士们穿过熊熊大火飞奔而来时,我想着,稳了,人设稳了、故事稳了、“封神”乐园真人实景游戏稳了😄穿越火线几鬼威风。
第二场追逐战音乐想起来时,我还是想着稳了,人设稳了、真人实景游戏稳了。 我甚至都已经想着混天绫可以变成秋千的两个摆,“封神”主题乐园哪咤混天绫大摆锤,送你上天,爽。 毕竟群戏看的是场面调度、打得是不是热闹嘛。 也就这十几分钟让我很嗨,接下来我就开始频频出戏。
上面这张剧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不妥,这精雕细琢的背景和繁复浮华的服饰,都让我出戏。 这不是商朝。 莫非这部电影的服化道老师都忘记了自己学过的知识? 美术生第一本阅读的书籍,难道不是李泽厚老师的《美的历程》? 我们先来看看《美的历程》内容概括吧。
青铜纹饰体现的是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二者在性质上有区别。 青铜造型、纹饰和特征都在突出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引人畏惧。 • 他们是完全变形的、风格化、幻想、可怖的动物形象 • 他们呈现出来的感受是 a.威吓神秘(超世间权威的观念);b.狞厉的美(体现原始的宗教感) • 他们来源于对战争的歌颂和夸扬,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的光辉和骄傲——礼器 • 饕餮是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它是对异族恐吓的符号;也是保护本族的神祇 • 与历史力结合而成为崇高美,他与原始宗教观念结合更加重了他的神秘狞厉 •
他们保留着某种真实的稚气,又有一种原始、天真、拙朴的美
• 他们的美感是“滞后的”,在宗教观念淡薄的往后,他们才开始被当作审美对象
唔唔唔,这个过于精细的服化道,和原始、天真、拙朴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不相干吧。 商朝的生产能力,应该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做出这样细致的服饰,描金绣花,多重套印这样的技术,应该是在生产力极度发展后才会出现。 纣王和将士们的精细服饰、皇宫里的雕梁画栋,摘星台的几层楼高度,摘星台内部连地板都是镂空的…… 姜王后头上居然出现步摇,那个时候的饰品不可能这样精细的。 《史记》中的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路,已经是春秋时人了,子路头上插戴着雄鸡的羽毛,身上佩挂着野公猪的配饰。 稍微推测一下,商周时代的饰品,应该也是羽毛啊、贝壳啊、兽牙啊之类的物品,才符合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气质。 这样的细节失误将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全部抹杀了。导致我观影中很出戏。 当然,如果只是想卖得票房好一点,这部电影已经比很多烂片好了,但我想的是主创团队还是野心不够大、赚钱的想法不够迫切。 如果我们要打造中国式的主题乐园,传统故事中有取之不尽的珍宝。
哪怕按照上面的美术风格变化来构建主体乐园,就可以有十个选项。 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十个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主题乐园,不可能服化道都是一样的吧…… 难道我去到哪个朝代,皇宫都这么金碧辉煌?服饰都这样繁复浮华? 再大胆一点,如果把历史知识和游戏结合,先出十套电子游戏,再构建十个主题乐园,让孩子们在游戏里学习,这是什么超级吸金兽。 要做到文艺作品的表现,起码要保证十个主体要稍微有些历史的真实吧。 孩子们玩了封神榜游戏后,起码比游戏前懂得更多当时的历史真实吧。 不然,家长们、学校们,怎么心甘情愿给你掏钱呢? 所以我觉得主创的野心真的不够大,倒是问题有点大。 回到主题,我会怎么微调这部电影。 首先,升华“弑父”主题,把这个主题从个人狭窄的视角扩大,写出历史学和社会学深度。 殷商时代,属于人类的儿童时代,儿童时代的特点是自我力量的增长、而规则尚未建立的野蛮生长。 这种特点反映在个人身上,就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在增长,足以对抗但又没有学会控制力量,经常会做出破坏性很大的事情。 拥有破坏性的力量却又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古今中外少年犯的恶行,都是如此。 商纣时代就是这样的时代。 所以姬昌和神仙们在念叨各种文明守则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叫一声“坏了,又出现了超时代特征”。 “封神榜”是啥呢?就是在商周大战中作战勇猛留给人深刻印象的烈士们。 封神榜真的是神仙封的?远古时代真的有神仙吗? 子不语怪力乱神,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封神榜》里记载的神仙,只不过是原始人类因为自己力量太过弱小对自己无法打败的力量 进行神话,以此来进行自我安慰。 妲己为啥是狐妖?因为她是纣王的女人咯,纣王摁死我就像摁死一只蚂蚁,妲己却迷惑的纣王神魂颠倒,那肯定不是我太弱,是敌军太强大,她肯定是妖怪。 有一次,纣王追杀姬昌,眼看着就要追上了,忽然一道闪电劈下来,把纣王追兵都劈晕了。这怎么解释,肯定是姬昌拼命生娃,生了个雷震子来救父咯。 还有一次,纣王和武王打仗,眼看着文王赢了,突然地震了,战局逆转,古人哪知道啥是地震呢?只能说是土行孙帮了纣王咯。 又有一次,纣王和武王打仗,要看纣王赢了,忽然纣王军营自燃起了大火,战局逆转,这没法解释,只能说是哪咤吐了几口三味真火咯。 纣王和武王打仗打得难分胜负,纣王的军队武力值给周朝人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他们讲述的故事是双方阵营都有神仙帮助,最后是纣王荒淫无耻所以失败。 打败纣王是多值得夸耀的战绩啊,必须让这个敌人上封神榜啊,打败了神的武王,那不是比神还厉害啊。 如果现代创作者他讲述历史故事不能同时拥有真实情景、胜利者讲述的故事、千年后对故事的思考这几个角度,几乎已经可以确定这个故事讲得比较平庸。 包括姬昌吃下伯邑考肉饼的故事。 1943年魏敦瑞在发表的《中国猿人头盖骨》书籍当中写道:“
猿人猎食自己的亲人,用石器打击亲人的后脑
,因为猿人知道,这个部位最容易致死。” 早期的时候,
加勒比的食人族会吃掉对方部落的俘虏
,甚至会将敌人的孩子圈养起来,等体型达到一定程度再食用。 新巴布几内亚的食人族则是不同,当地的人们不食用外人的血肉,
而是食用自己本族的亲人尸体
。 每当部落当中有人死去的时候,部落的人们就会聚集起来,一起将遗体分食,平时并不会食用人肉。 这样导致了当地人患上了
严重的疾病
,医学上将这种病称为库鲁病。 原始人确实存在亲人去世后把亲人尸体分而食之的情况,可能是一种纪念方式。 如果我们用现代上面的研究结果去看姬昌吃伯邑考肉饼的故事,也许可以得出不一样的故事。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个故事在千年流传中,被逐步增加了后来的文明守则和道德教化,成为对商纣王的批判和对周文王的赞颂。 而如果一个故事需要真实性,那起码应该有一些重回当时的呈现。 这样,后续的游戏制作和主体乐园构建,才具有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的可能性,把我们的历史和现代科技结合的关键点。 这是中国文艺创作者独有的财富,巨大的财富来源,应该进行深入的挖掘才对。 所以,现代文艺创作对封神榜的改编要给当下的读者观众们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不要把虚幻的神仙鬼怪卷土重来。 如果是我,会设定双方交战精疲力尽之时,精神恍惚出现幻觉,在幻觉中各种妖魔鬼怪纷纷登场,最后生命力顽强活下来的以为幻觉就是真实,把敌人的武力神魔化。 而所谓的女娲娘娘神仙掐指一算就安排了人间的历史进程要以一种非常搞笑的方式呈现。 《封神榜》第一部“朝歌风云”在这里有比较有趣的表现,姜子牙不知道谁是天下共主,屡屡认错,这个创意非常棒。 《封神榜》这个故事,是后世文字创作者在历史真实上添了很多油加了很多醋整出来的,你要说里面的神仙是谁?估计就是那些拥有文字写作权的人。 俗称文学家。 这些文学家的作用就是谁胜利了就站在胜利者的角度阿谀奉承,帮助使用文字来对胜利者的历史进行美化。 所以我会想要姜子牙和杨戬哪吒每次都假装自己很厉害,但每次都被人类也就是武王摔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