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史上著名清官:为国为民,堪称自律廉洁高士
宋廷训为明代靖海卫人(明代靖海卫隶属于文登),字仰宇,号正吾。宋廷训十分聪慧,又敏而好学,当时在坊间有名士的美名。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宋廷训考中进士,为户部主事(正六品)。明神宗,也就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他10岁继位,在前十年,有张居正辅佐,明神宗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实施历史上著名的“一条鞭法”。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后,明神宗开始亲政。他本该励精图治,却沉溺于酒色,缠绵于后宫不肯上朝。
1592年2月18日,刘东旸与拜在宁夏叛乱,公然与明政府叫板,要搞类似藩镇割据那一套。宋廷训忧心如焚,马上上书宋神宗,请求宋神宗视朝、听讲、抑畏、修省等。宋神宗集结了国内最精锐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往宁夏,历时7个多月,终于平息了这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叛乱。宋廷训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普通臣子,却不顾自身性命安危,力争劝谏皇帝,在当时颇为难得。

编辑
为了满足自己的安逸享乐,宋神宗大兴土木,于1596年开始,派宦官到全国任矿监、税监,不顾人民死活,疯狂地敛财掠夺,人民自然奋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宋廷训虽然官职只是正六品,却表现了自己的赤胆忠心。宋神宗即位后多年不上朝,宋廷训就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力谏皇帝上朝。虽然人微言轻,但他的忠君爱国之情却不可阻挡。
他奉命管理草场时,不幸发生火灾,他毫不隐瞒,自扣俸禄,并进行深刻反省,以绝后患。后来,他被派到清江浦督收税务,以往的官员大多借此机会,大肆敛财。宋廷训不仅自己不染铜臭,还要求身边的人也这样。处理完政务,他又开课宣讲,传播孔孟之道。鉴于在任职期间表现优良,他被升为户部郎中(正五品)。但天意弄人,他在与人交接赋税时出了差错,因此被贬。

编辑
回到老家的宋廷训,一边侍奉双亲,一边开学馆,教书育人。双亲先后故去后,他分别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他不食烟酒,清心寡欲,至于父母留下的遗产,他分给两个弟弟的更多一些。他平时对人友善,乐善好施。并且,他拿出自己的资产,为建造靖海卫学出了不少力。在贬谪之后的乡村生活中,宋廷训与官场不曾有任何来往。
他在当地的名声越来越大,几年后,他的美名竟然传到了皇帝的耳中,又先后补为刑部郎中(正五品)、山西布政司参议(从四品)等职。宋廷训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因此在不到3年后离任时,百姓们拖男挈女,夹道送行,有的甚至掩面哭泣,恋恋不舍。而宋廷训来时怎样,去时还是怎样,只有少许行李随身,哪里像一个为官之人!

编辑
宋廷训不管为官为民,始终两袖清风,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他辛勤著述,留下了《孝经详解》《小学隐括》《儿训》《女箴》等著作,是一笔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