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轻人如何快速成长?3个故事告诉你答案,不要做性格的奴隶

2022-11-14 20:07 作者:瓦尔登的船夫  | 我要投稿

深挖才能找到性格的源头,才能和解改变,[拥抱]勇敢面对才能爱的更深更踏实,不然深埋的问题会以另外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性格,再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执拗,甚至抑郁。


粉丝:计较的性格该如何改善,每次稍微有所不公内心都会有无明业火,一整天的好心情没了,甚至有时候回想起来都会来气,很苦恼


回复:父母在孩子童年非但没有给予应有的信任,反而处处质疑怀疑孩子,久而久之,各种各样的委屈积压在孩子心中就会造成十分敏感受不了半点委屈的性格。


我在视频中也提到这个观点,幸福的童年包含父母的关爱,同样也包括父母的对孩子的信任信赖,和对孩子的美好期望(道德情操),这样的孩子长大就能变得非常有担当,能够在承受很多委屈同时继续把事情做好,说白了就是有领袖气质,反之就会完全相反。


明白了这种性格的形成,说实在的也很难在短时间改变,而且还会伴随对周围朋友或另一半对自己信任的极度渴望,因此也很容易被有心人拿捏,慢慢来。


归根结底,这种性格骨子里都带着自卑的颜色,因此才会渴望别人对自己信任,当做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除了来自周围的人,同样也可以来自自身,这也就回到了我在视频中提到的通过了解自己的性格,进而获得一个强大的内心,进而从自卑变为自信。


粉丝: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做什么在大人眼里都是错的,做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小孩。但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既然什么都是错的,那我就一错到底;而且我现在已经把对父母指责的漠视,上升到所有社会道德约束的漠视,即便其他人再讨厌、再不齿,只要我爽,我就要去做。但我现在发现,其实这样也依旧得不到内心的满足,请问我该怎么办?


回复:孩子的确会活成父母口中的样子,越是贬低诋毁孩子,孩子越是会自暴自弃,正所谓物极必反,当得不到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便反过来将父母否定(漠视),甚至试着漠视周围环境,但就像你说的,这其实是违背自己内心的,所以依旧得不到内心的满足。


想要和曾经的那个备受委屈的自己和解,我在视频中其实也提到过,那就是意识到父母的局限性,当初的他们也是初为人父人母,前一刻的他们也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没人教他们如何教育孩子,尤其在在那个年代……


这其实也是为何周围很多结了婚生了孩子的人会感慨,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成长,这其实就是在自己为人母为人父后意识到从零开始养育一个孩子的不容易,如今的我们不但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短视频快速获取知识,但当初的父母可没有这些条件,他们就跟你我一样,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俗人一个。


能想到这其实也就是会发现似乎不再那么执拗了,那些认为自己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货的一次心灵成长的人,所谓成长其实就是和内在的自己“和解”了,因为他们懂得了养育儿女的不容易,如果自己和父母易地而处,似乎未必比父母做得更好,那些陈年累积的委屈也就逐渐松动瓦解了。


有时候,我们总会对血脉至亲过于苛责,对陌生人反而容易大度。我在这个系列第一期视频中就提到过,成年人要分清远近亲疏,血脉至亲值得付出更多的包容,这本身也是对曾经自己的包容。


父母毕竟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是普通人,大家都是不完美的。没有人是像圣人一样全知全能,不能苛求他们尽善尽美,我们都会犯错误,当我们尝试宽恕别人的错误时也是在拯救自己。


粉丝:小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数日,那是我第一次被抛弃。从那以后我开始恐惧被抛弃,上幼儿园时也要妈妈陪着,不然就会大哭。后来有一次,妈妈把我送到姥姥家,让我住一晚,我刚开始浑浑噩噩的答应了,越是入夜越是恐惧害怕,被抛弃的不安全感,又回来了,崩溃大哭,最后姥姥连夜把我送回去。


上了初中,和一个女孩子一起看书,班上传起了风言风语,我害怕被群体抛弃,选择了抛弃她。从那以后我总结出荒唐的结论,不要靠近女孩子,会被人群抛弃。到了大学有好几次脱单的机会,在那一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迫不及待的拒绝了,拒绝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终于安全了,我想。到了工作上,换了新环境,我迫不及待的渴望融入新的集体中去,被人说,自来熟,没有分寸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边界感。真的感谢up,谢谢。


因为害怕被抛弃,我始终不敢太靠近人群,只要我主动的抛弃人群,我就不会被人群抛弃。因为害怕被抛弃,我又总是渴望融入人群。在挣扎痛苦中轮回。


回复:祸兮福所倚,童年的不安全感在带给我们坎坷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一颗敏感的心,努力蜕变和过往和解,化解内心中的不安全感,你将拥有一个强大内,同时又有一份敏感细心的洞察……


粉丝:我一直在生活中太宽恕别人怎么办?我知道一个人懂得宽恕是好事,但是太让人得寸进尺,最后对我没有一点尊重。我有时怀疑自己不是在宽恕别人,而是因为自己害怕计较之后照成的结果。


回复:我曾经和你一样有这种坏习惯,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不能将问题停留在表面,我们一定要深挖下去,不懂得拒绝总是妥协,看似是在宽恕别人,实际是我们的潜意识在美化这种行为,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贪念,只不过“贪“的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社交场合中的良好关系,也就是俗称的好人缘。

这种行为的错误之处在于,总是妥协不懂得拒绝是换不来好人缘的,恰恰相反,这种行为很容易失自己,逐渐沦为群体中的边缘人物,甚至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会将你的默默付出当做一种群体福利,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心生鄙夷,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及时给予这类人这种“群体福利”,他们还会对你心生怨恨,在背后说三道四。

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细心观察周围,你会发现不懂得拒绝,总是妥协的老好人,在群体中的人缘甚至还不如那个群体中谁都看不上谁都不帮的孤僻者。

想明白这种性格的底层逻辑,再理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人际关系,分清远近亲疏,如果对和自己关系十分好的人自己还没有如此帮助我,那么对于关系一般的人,他想求你做出同样的付出时必须立刻拒绝,而且可以十分大方的把这个理由摆在他面前。

不要觉得这种行为会让你朋友变得少,恰恰相反,这种行为会让你交上越来越多值得交的朋友,因为这相当于告诉大家,只有和你关系变好才会值得你的付出,大家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深交的人。

所以生活中如果发现某个人对刚认识没几天的朋友十分大方,却似乎对自己的老朋友或者身边的亲人父母或者对象十分吝啬,那这种人即使再大方也会让很多人敬而远之。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个不懂得拒绝,总是妥协,甚至分不清远近亲疏的人会让身边的人意识到,自己如果对他付出很多,那岂不是到头来一场空?甚至还不如那些对他不断所求的陌生人。

拒绝贪念,懂得取舍,这也是成年人的必修课,感觉我也可以针对这个话题做一些内容了。


粉丝:性格真的有可能重塑吗,童年一直活着母亲的阴影下,高中毫无知觉的有了惊恐发作,伴随到大学,逐渐意识情绪和性格有很大的问题后,开始尝试改变,但行为习惯,固有思考模式让这一步步迈的很艰难。大致有点了解up的意思,要勇敢回顾从前,直面问题的源头,但发现儿时的记忆已经丢失的差不多了,只有敏感自卑刻到骨血里,尝试过很多次原谅母亲,发现更会让我痛苦,实在做不到。唯有寄希望改变自己。


回复:我的童年记忆当初也是残破的,是在工作独立后才逐渐“复苏”的。

肉体需要成长,心灵同样如此但却更复杂,肉体需要五谷杂粮,心灵也需要丰富阅历和背后的思考。追逐美好向往幸福,是每个人内心的真实诉求,卑微也好,自卑也罢,其实多是当初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无助感催生出来的情感罢了,只不过我们习以为常,在工作独立后,依旧延续了这种心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别着急。


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对于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我非常不喜欢原谅这个词。


所以我在视频中从来没说过,而是用“和解”这个词,和解不代表原谅,却是一种更加成熟的处理方式,目的是为了“拥抱”曾经受到伤害的自己,让现在独立成熟的自己“温暖”曾经孤独无助的自己,理清客观环境的因素,清晰父母作为普通人的世俗和短处,接受这个注定不会完美的凡尘世俗。


毕竟,作为凡俗俗子的我们未必做的更好,苛责完全没有意义,只求未来一个更好的自己。


粉丝:老师o(^o^)o你好,我最近在家上网课是个老实人,父母说要我为这个家去读书,但现在我真的很烦


回复:对,这种所谓为了父母读书,为了家里读书,甚至往大里说为国家读书都是道德绑架,自然会引起内心潜意识的反感。


现实中很多父母来说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父母也都是普通人,为人子女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应该体谅父母的这种局限性,如果试着从这点想,心里的反感和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我刚刚还和朋友讨论所谓读书改变命运的话题,按照我的观点,伴随经济增速的降低,改革开放40年针对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窗口期基本已经关闭差不多了。


我这里绝对不是否定个人奋斗改变个人命运,而是想告诉大家改变个人命运以及家庭命运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多股力量形成合力,才可能推动这其中就包括上一代人,甚至上上一代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积累,也包括这一代人的个人奋斗,以及最重要的时代机遇。


改革开放40年的窗口期,将个人奋斗的比重进行了数倍放大,大概能占到2/3,甚至更高的比例,也正是在这样大时代才会出现通过个人努力鱼跃龙门的案例,比如我们熟悉的东哥。


但这并不是社会的常态,当下以及未来的想要改变个人或者家庭命运的话,个人奋斗比重可能就回归到1/3甚至1/4,与此相反,上一代或上上一代人的积累包括物质积累或精神层面的积累的比重将逐步提高,甚至达到1/2的比例,比如父母北上广深的房子就将是未来大部分青年人一辈子通过个人奋斗无法获得的人生砝码。


其实当我们把问题想清楚了,反倒更容易脚踏实地的去务实求真,尤其是针对现在身为学生的这个人生阶段,只有把读书读好,才能在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起点时,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不怕失败,也不怕失去,最怕的就是自己当初原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更好的机会,却因为没有使尽全力而后悔。


年轻人如何快速成长?3个故事告诉你答案,不要做性格的奴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