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札记】《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陈辉)

2023-09-11 18:30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本书“语言接触”的概念援引自邹嘉彦《语言接触论集》,最常见的语言接触的结果是词汇的相互借用,也可能造成语音、语法的渗透。【如果是方言的接触活动呢?哪一方面作为最显著的接触结果?参见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另外,还有“文化接触”(萨丕尔《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则提到了“文化上的借用”、“亲密的借用”、“方言的借用”。受到西方学者的启发,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中也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邹嘉彦:语言本身并不会自己发生接触,而是通过不同语言背景的使用者进行互相交流而得以实现。 本书讨论的行动主体是16-17世纪活跃于东亚三国一带的西方传教士,考察他们对于汉、日、朝三方语言与文化的态度和研习。以中国为例,早在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见证了西方文化的东渡,然而彼时的异质文化相遇所达到的接触程度,远不能实现语言层面的互通互鉴,语言接触是长期的历史活动,后来者如:柏朗嘉宾《蒙古行记》(1245)、鲁布鲁克《东行记》(1253)、马可波罗(1275)等等。和日本、朝鲜的密切交往则更迟至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 19世纪的传教士开始依照欧洲近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方块字、日语假名、韩字加以构建。总的趋势是“罗马化”的转写:象形文字(汉语)→音节文字(假名)→东方式音素文字(韩字)→西方式音素文字。 “训民正音”的“八思巴字起源说”:八思巴字以汉文反切为音理基础,但在字形上仿照藏文、梵文而创制,韩字在字形结构上也与八思巴字相近。 《洪武正韵》所代表的汉语近古音与朝鲜汉字音有关。 “Deus大日如来误译事件”:参见《“Deus”的汉语译词以及相关问题的考察》 《千字文》在16-19世纪儒家汉字文化圈中得到共同的体认,这与近代以来日本兴起的“切支丹文学”以及韩国文化中的基督教大行其道形成鲜明的对照。

【读书札记】《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陈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