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式航母的机库门数量为何一直比美式的少?

2021-05-20 23:56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二战以后,航母迎来了大发展和技术大进步的最好时代,其中以超级大国航母的发展水平为最高。因为超级大国海军在1950年代,就几乎接近一步到位地制造了2个级别的,都是7.5万吨以上满排起步的大型常规动力航母,也就是福莱斯特级和小鹰级航母。此后又开始探索9万吨以上的核动力航母,到尼米兹级上基本技术成熟定型。福特级是第一种采用电磁弹射器的核动力航母,也是第一种真正满排超过10万吨级的巨型航母,不过因为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技术一直不成熟。超级大国本身也已经过了技术研发最强大的时代。在整体去工业化多年之后,福特级已经算不上这一种成熟的和技术可靠的航母平台。因此超级大国航母技术的高峰。在常规动力版本上就是小鹰级,而在核动力版本上就是尼米兹级的中期批次。


而这两型航母虽然吨位不同,但是甲板面积、机库面积,弹射器数量和升降机数量以及升降机的位置、面积和外形都相差不大。都是4台弹射器加4台升降机。而且升降机的外形基本都是前矩形加外边缘一侧呈现梯形的造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同时可以提升2架大型的主力舰载机。既然小鹰级和尼米兹级都采取了成熟的外舷大型升降机的布局,那么4台大型升降机必然要相对本舰两侧船舷的一共4个机库门。造成美式航母的机库门不但数量多而且尺寸也相对最大。不论小鹰级还是尼米兹级,其机库门的净宽度一般都在21米以上。这样可以在拖出一架舰载机到升降机平台上之后,不影响第二架舰载机继续从机库内部再拖到升降平台上。4个大型升降机如果同时操作,那么一次性就可以把8架之多的舰载机从机库中,


快速提升到甲板上,这个效率至今无法超越。二战后苏式航母的起步比美式航母晚得多,主要在于苏联高层内部不少人在冷战早期认为航母只是水面上容易被攻击的“一群鸭子”,远远不如重点发展潜艇来的更有效。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也与苏联在二战期间完全没有航母的作战使用实际经验直接有关。而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灰头土脸,才让苏联方面充分认识到单纯发展水下力量是不行的。此后30多年,苏联先后造了不少于7艘的载机大舰。但是又走上了“载机巡洋舰”的弯路。苏联的这些载机大舰,一开始不但吨位只有美式同代航母的一半左右,而且飞行甲板面积、机库面积和载机数量也远远无法和美式同行对比。而且一开始的2型载机巡洋舰,基本都是舷内升降机。原本就不存在什么机库门的设置。直到1143.5型上,也就是到了库舰,才首次设置了右舷的双机库门,自然也有了配套的船侧双升降机。但是只能一次性提升一架苏33。


而且其机库门的进出净宽度也只有十几米,远远达不到同代美式航母的21米以上。直到造了一小半的乌舰上,才首次出现了3机库门和3台较大升降机的设计。机库门数量少尺寸也小,一直被认为和苏联整体纬度比较靠北,强调航母在寒带海域作战有保温需求有关。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大型航母都有全球海域作战的需求。机库门数量少尺寸也小,更在于苏联海军强调核战争条件下的载机巡洋舰作战思想有关。也就是苏联海军担心核战下的大威力核爆炸和大当量的近失弹常规爆炸冲击波,都会严重的影响机库内部。而如果像美式航母机库开口太多,甚至有些机库开口门是直接对穿的,这样实战中不论是核爆炸还是大当量常规爆炸的冲击波都传导到机库内部。而美方则认为航母是远距离作战核心平台,一般不会让对手的弹药直接打到航母舰队本身。因此机库相对开放。到底哪一种设计更科学合理?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苏式航母的机库门数量为何一直比美式的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