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词苑 | “溢出效应”: 进博会催红的热词
◎高丕永
有人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催红了一个流行词,那就是“溢出效应”。此话怎讲?举办第二届进博会,其溢出效应的大文章翻开了新的篇章——通过进口商品的技术溢出和示范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持续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谓予不信,请看进博会倒计时的一段时间里新闻媒体的报道:
(1)进博会“买买买”,中国企业“变变变”,溢出效应来了,升级转型快了(标题,《新民晚报》2019年10月25日)
(2)进博会常年交易服务平台“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推动展品变商品,内联外引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功能得以再上层楼。(《解放日报》2019年10月17日)
(3)发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快建设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图片说明,《联合时报》2019年10月18日)
现代汉语的“溢出”是个常用词,指“液体充满器皿而流出”。比如,“锅里的牛奶溢出来了”。与汉语“溢出”意义相当的英语词语,有动词“spill”,动词词组“spill over”,以及名词“spillover”。
英语的动词词组“spill over”,另有一个引申义,指“(一种事物的活动)对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由此,名词“spillover”也有了相应的引申义,指“一种事物的活动对其他事物带来的影响”。显然,汉语的“溢出”并没有“spillover”的“影响”意义。按理说,表示“影响”意义的“spillover”不能译为汉语的“溢出”。但是,上世纪80年代,英语里由“spillover(影响)”加“effect(效应)”组成的固定词组“spillover effect”借入汉语时,还是被译成了“溢出效应”。比如:“这就需要我们加以综合研究,改变原来就薄弱的技术力量且又各自为政的研究方式,集中力量,实行专业配套,使科研成果由于专业间的互相作用产生出更大的‘溢出效应’,取得蔬菜科技上的重大突破,有效解决蔬菜淡季供应问题。”(《中国蔬菜》1984年第1期)由此可见,“溢出效应”是一个借词。
英语的“spillover effect”,起先用于经济学领域,指“公共投资对其他方面如人口流动、房价、环境等的影响”,后来可用来泛指,意义与“spillover”基本相同,即“一种事物的活动对其他事物带来的影响”。借入汉语后,意义不变,但使用范围更大了。例如:
(4)用好“部队+大学”的溢出效应——解读信息工程大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三足鼎立”之道(标题,《解放军报》2017年3月18日)
(5)用“学圈”的溢出效应顶破创业“天花板”(标题,《文汇报》2019年1月6日)
英语“spillover effect”所表达的这种“影响”,有的对其他事物是“有好处的”,有的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是“要付出代价的”。一般情况下,即使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读者还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汉语的“溢出效应”也是如此。例(1)(2)(3)(4)(5)中的“溢出效应”都是“有好处的”。不过,还有少量的另一种“溢出效应”。比如:“相互循环加征关税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依赖出口的经济体,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人民日报》2019年5月24日)可以看出,这一句里的“溢出效应”是要新兴市场国家“付出代价”的。
有时,为了直接表明“spillover effect”对其他事物“影响”的性质,英语里把“有好处的溢出效应”写为“spillover benefit”(benefit,指“好处”),把“要付出代价的溢出效应”写为“spillover cost”(cost,指“代价”)。汉语则经常采用另一种方法,即“溢出效应”之前加上“正面的、正向的”或“负面的、反向的”等定语。例如:
(6)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坚定推进结构性改革,强化正面溢出效应。(《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11月19日)
(7)我们呼吁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引发负面溢出效应。(《习近平主席接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媒体联合采访》,2013年10月3日)
改革开放以前,汉语没有简明表达“一种事物的活动对其他事物带来的影响”这一意义的词语。“溢出效应”的借入顺应了表达的需要。如今,借进博会的东风,“溢出效应”的使用量将快速增加,越来越多。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时尚词苑》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