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打仗冒尖,身上带刺:韩先楚王近山个性强,黄永胜也不例外

2021-11-03 09:46 作者:战旗红  | 我要投稿

四野战将系列30:黄永胜(三)

作者:桅杆

对一个将领的军事能力评价,往往比较难,因为军事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军事指挥(俗称打仗)、组织、动员、后勤等等。但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只能对具体战例,从敌我双方兵力、火力等因素进行研究并给出一个评价意见。

但战争和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战例,也无法假设不同的人指挥同一个战会是什么结果。所以,对将领军事指挥能力的评价,大多依据战史,研究得出概念性的结论。对非军事专业的人而言,对这样的结论常常不得要领也容易引起争论。例如,林、粟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个问题,坊间争议就颇多。今天黄永胜的军事指挥能力


(一)打仗冒尖,调任6纵第一仗就打出经典战例

在四野众多将领中,有两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普遍得到公认:一个是韩先楚,另一个就是黄永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可以前后比较。

东野3纵、6纵的基础都是关内老八路,资历老、作风硬、战术高,但自组建以后,战绩一直不够理想。在韩先楚任司令员之前,3纵就没打过什么仗。而韩先楚上任后,很快就打出了“旋风纵队名。同样,黄永胜任6纵司令员之前,6纵的战绩也一直不够理想。黄永胜上任后的第一仗,6纵就打出了经典的厉家窝棚堵截战。其实,2纵司令员刘震的指挥能力应不在韩、黄之下,但由于他一直在2纵任职,发挥也非常稳定,结果反而不如韩、黄名气响。


1948年3月黄永胜由8纵司令员任6纵,接替洪学智担任司令员。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黄永胜就离开了6纵满打满算,也就9个月时间。黄永胜到任后,率6纵展开了为期6个月的大练兵,随后参加辽沈战役。实际上,黄永胜率6纵只打了一仗,就是辽沈战役期间,在厉家窝棚堵死廖耀湘兵团撤回沈阳的退路。厉家窝棚堵截战是在辽西围歼廖兵团的关键,如果不是6纵及时赶到并堵截,廖兵团就退回沈阳了。

这一仗,充分展现了黄永胜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首先是机断行事及时堵住了廖兵团。10月24日18时左右,黄永胜接到东总电报后,即命令部队强行军。至26日凌晨3时,6纵连续强行军33个小时行程250华里。据说,这个非机械化军级单位的强行军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为了赶时间,6纵在后半程把武器以外的物品全部轻装,甚至连架设电台联络东总的时间都省了。这期间,由于联系不上6纵,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气得大叫要“枪毙黄永胜”。正是由于黄永胜的机断行事,6纵前卫与廖兵团先头部队几乎同时到达家窝棚地区。


其次是正确判断敌情,立即部署堵截方案6纵先头部队抵达厉家窝棚后,立即与敌军展开激战。黄永胜根据先头部队的报告,当即判断遇上了廖兵团主力,命令2个师(16、18师,17师被调去参加锦州攻坚)的先头部队就地展开,堵截敌人。同时东总报告情况和战斗决心。从俘虏口中确认廖兵团已经“全军向沈阳转进”、且其前卫已经抵达厉家窝棚和半拉门地区后,黄永胜随即命令第二梯队立即抢占半拉门一带,将廖兵团回撤沈阳的所有通道全部堵死。

第三是决心硬。面对敌12个师约10万人的疯狂进攻,黄永胜毫不畏惧,靠前指挥,“准备死在这里”。6纵官兵硬是以超强的战斗意志,以疲惫之师死挡住兵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敌精锐兵团直至东野主力赶到,最终全歼廖兵团。

当时的战场形势,如果6纵再晚1个小时赶到厉家窝棚地区,廖兵团退回沈阳的通道就打开了。当然,即使廖兵团退回沈阳,但最终肯定还会被消灭。如果这样:一来辽沈战役的战果就没有那么大,二来东北全境解放的时间至少要推迟数月。

此外还有个证明黄永胜指挥才能的反例:8纵一成立,就在黄永胜的指挥下打出了辽西“三战三捷”,连林彪都赞叹这个8纵还真有主力的样子”。而黄永胜调任6纵后,8纵司令员段苏权的指挥下,辽沈战役期间的表现就不怎么样了,3次受到东总批评。所以,辽沈战役一结束,黄永胜又回8纵(45军)任司令员(军长)。

当然,这并没有其他将领比下去的意思。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组织、动员、后勤等都非常重要,并非全靠指挥能力。黄永胜强在军事指挥能力,弱项也很明显,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二)身上带刺,人际关系似乎不怎么样

战争年代似乎有个普遍规律:会打仗的将领大多个性比较强,韩先楚、王近山、钟伟等是这类人物,黄永胜也例外。黄永胜人际关系一般典型的例就是他与邓华的关系。邓华与黄永胜可谓一对“冤家”,先后有3次交集:

两人在红军时期到抗战初期曾搭档。红军长征到陕北后,黄、邓分别是红2师师长和政委。1938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两人最初都在红2师改编的685团,黄是团长,邓华是副团长兼政训处主任。由于改编之初八路军没有政委编制,邓华的职位相当于政委可改编不到1个月,部队东渡黄河到达山西侯马晚上,115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萧华特地赶到部队驻地,召集685团干部开会重点是批评黄永胜

黄的主要问题是与团干之间搞不好团结,主要是与邓华搞不好关系。罗荣桓宣布黄永胜调离685团,另行安排工作,由杨得志接任685团团长职务。因与其他干部“搞不好关系”而将军事主官调离,这在我军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黄的这次调离,主要是因为个性强。其实,邓华个性也不弱


不是“冤家”不聚首。1944年8,延安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分别担任旅长政委,两人又搭档了时间,直到1945年8月进军东北。可能是两人的组织观念都有所进步,此次搭档期间,没听说两人“搞不好关系”之类的事。应当说,两人之前“搞不好关系”,也是工作上的分歧,而非个人恩怨。


关于两人三次交集,实际上一个误会。这种说法称,抗美援朝之前组建东北边防军,邓华任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是原13兵团司令员,传言他“能力不行”,才安排邓华出任司令员的。这完全不是事实。当时总部的决定是“以15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13兵团领导机关”,实际上是将15兵团部与13兵团部对调了番号。邓华当时是15兵团司令员,出任对调番号后的13兵团司令,相当于岗位没有变动。

打仗冒尖,身上带刺:韩先楚王近山个性强,黄永胜也不例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