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修改】2021年南师附中高三10月作文“保护方言”
【2021年南师附中高三10月月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地域宽广,方言众多。方言既是特定区域或特定人群的交流工具,也承载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随着社会发展,方言逐渐退场,而人们在认识其价值后也以各种方式来挽留它。比如,华阴老腔早在2006年便入选国家首批“非遗”名录,从2009年开始陆续到国外演出。比如,截至2013年,上海市已有100多所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沪语教学。比如,“90”后作家王占黑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意识地将嘉兴话融入小说故事……
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感触和思考?请完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员作文修改】
抓住方言的“细碎”
标题可改为:重拾乡土文化的自信
广阔的华夏大地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丰富多彩,难以胜数的地域文化,同样催了不同土地上不同的方言。【无效引入】
不知道你是否有会有这样的体验,在人群中颤颤巍巍地用着方言沟通,生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不知道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尴尬,当在无意中说出乡土乡音时,他人因不解而嘲笑,因此自向产生莫大的无奈与自卑。
即使中国早已实现中央集权,也经历了”书同文”的变革,方言的缤纷长时间以来关未消减,反而发展更为旺盛。可是,近年来,方言的消逝引人担忧,这一方面由于社会交融程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现代人对细微的情感体验能力的消退。【适于方言生长的土壤日渐荒芜,淡细微的情感体验其实不太清楚,没讲明白】对方言的守护,不仅要保护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应注重方言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生活方式与情感体验。
【分析方言消失的原因】
比喻论证
人就像蒲公英一样在大地上,找不到一处肥沃的栖身之所。
“土气”“不流动”,从乡土社会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人口流动的城市,为了扩展人际关系,为了获取他人认可,只能用公认体系的语言进行交流。日常交流不再使用本地话。适合方言生长的土壤日渐贫瘠。
人口不流动的农村,自然而然得觉得方言土气,有乡音在外地会被嘲笑,所以对于后代的教育也是用普通话为主。
方言很少有文字匹配,发音因人而异,久而久之会产生差异,很多词汇会向普通话词汇靠谱,发音也有难度,不易习得。
【方言产生的意义】
因为文化的认同、聚居、亲切、熟悉。
在原来的环境中说出方言是一种自信的状态。对方言是信任的状态。
【拯救方言的措施】
系统地对方言进行学习或是举行相关演出,有利于方言作为传统文化遗物的重要性的提升。
提升认同,让方言与生活自然交织。甚至让方言成为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结尾】
我们常能从北方人粗犷的口语中感受北风的寒冷,天地的辽阔;我们也能由吴依软语中嗅到温润的江南的水汽的气息。【缺乏具体例证,主观感受比较比,缺乏论证的严谨性】不同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宗祖,习俗,音律发展影响,但风水气候,人情生活的贡献功不可没。气候与日常生活给子人们最朴实细碎也最丰厚的心灵或生理感受。湿润的雨滴,南去的燕子,家常闲话或许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方言,使各地的方言带上了不同地域居住者的独特感受。而如此感受虽藏在人类共有的感官中,却无法在它地被触发。
于是,方言带上了与其它截然不同的特色。但随着社会发展,无论南北都立起高楼,无论东西都开始同一种生活方式。不同地域所哺育的特有情感体验被磨平,随之而来的便是方言的死亡。
不过,方言中所包裹的细碎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当我们只会用“高兴”描述喜悦,用“不高兴”表达悲伤,用通俗的语言攘扩一切相近的意义。于是我们的情感认知的颗粒变得粗大,我们无法体会东风与北风的区别。
若要保护方言,应当磨细人们的情感体验的颗粒。对方言的保护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在语言通胀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当守护自己心目中的认知能力。通过阅读书籍体会生活,体验作家笔下细腻的心理,感受自然中春秋代序,我们方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得以保留与长进。系统地对方言进行学习或是举行相关演出,有利于方言作为传统文化遗物的重要性的提升。但是,倘若像让方言永远保持鲜活,首要应感培养人们的认知能力,抓住方言中细碎的情感体验。
人们对方言的重视与保护,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表现,但我们应记住,惟有抓住方言的“细碎”才能守护方言的全貌。
【总评】
文中过去围绕方言的细碎展开,但是对于这种细碎没有很好地展开,这种细碎是什么呢?方言的消失难道只是因为人们情感的迟钝,感受不到这种细碎了?细碎只能做为方言意义当中的一个点来讲。
【学员作文修改】
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标题是比较官方的,与故事的深情意境不太搭,比如“莫使乡音空逝去”这样感觉的】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首先请大家听一则暖心的小故事。【可删,直接故事引入】
2016年冬天的东京新宿街头,一位弹唱者正用日语唱 Beyond 的《海阔天空》,间奏后,一旁驻足的女生以粤语跟着哼唱起来,歌者随之以原唱语言相对。同为中国人,女孩已泪流满面……事后歌者接受采访说,开始并不知道对方是中国人,直到她唱起粤语,我才转成粤语,她哭的很伤心,才知道她嫁来日本多年,闻声思故土。
方言是一方人独特的文化标志,是异乡人间的情愫,更是与故乡的沟通纽带。正如贺知章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无论何时何地,方言乡音都根深蒂固,随人一生。如同后天的DNA,在双螺旋结构的稳构下,孕育着一方风土人情。
可如今,方言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分段,现象本身的笔墨要多一点。而不只是一笔带过。写作示范:可如今,方言式微,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交际,很多小众的方言正处濒危境遇,那维系着人与故土的纽带正在断裂,不得不让人感喟“莫使乡音空逝去,来雁不识故园声”。】
【方言奈何渐渐狼狈退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句夹杂乡音的口头禅,就可能被身边的人调侃“乡下人”“土包子”。当下,许多人的潜意识里都认为乡音是可耻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乡土文化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或来源于大众文化对小众文化生存环境不自觉的排斥与压迫。【原因概括草率了】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社会中,大众文化是普通话,小众文化是各地方言。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为了和他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获取他人认可,只能用公认的语言进行交流。日常交流不再使用本地话,适合方言生长的土壤日渐贫瘠,人们对家乡话的自卑感就会潜滋暗长。但如果反向思考,设想我们身处乡土社会中,方言和普通话就会交换地位。当你操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同家乡人纯粹的乡音侃侃而谈的时候,会不会也同样嗅到一丝丝尴尬的气息?所以,不必自卑,方言和普通话不过是同种语言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或许我们会努力地用标准的普通话为自己装点门面,但同时也请给乡音留下属于故土的一片天地。
【原因部分的分析没有按照我上课的分类方式来,先是写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到大城市的人们为了迎合当地,以及当地人对于外乡方言的轻视,让人不自信。而在人口流动较少的乡村,是由于大众传媒使用方言的很少,再加上人们因为不自信而让后代放弃方言,转而讲普通话。这个部分要把层次理清楚。】
方言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存在价值。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会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造,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读起来别有风韵。李清照的《声声慢》,若是用普通话朗诵,则读起来会有一些别扭。但倘若改用吴语朗诵,便会突然发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伤,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仿佛寄托了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倘若方言失传,我们可能就无法领略到李清照音乐性语言的精髓了。
【方言的价值讲得还不够深刻,除了这种延续的音调物特殊性,还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上课的时候应该有讲到三个】
因此保卫方言,刻不容缓。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方言文化。学校可以开设有关方言的特色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方言的兴趣。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身边会说方言的人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搜寻讲解方言的视频,观看使用方言的艺术表演。学习方言绝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差事,它是寻根问祖的必由之路。
【方法部分的语言格调下去了,有点像答政治题的感觉,文采不显】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总评】
用已有素材和例子不要觉得是没有主见,不创新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能把别人的知识和素材化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