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特别篇:李世民同志对《晋书》编写作出重要指示

一点想法:
1.李世民把自己狠狠地代入了齐王攸,所以现在学界有观点认为齐王攸传里面对司马攸的赞美实际上是唐修晋书时候改了改诸家旧晋书对司马攸的描写进去的,有许多是溢美之辞。就是说司马攸并没有《晋书·齐王攸传》里面写得那么好,司马炎对他这个弟弟一直都很戒备,实际上他是没有太多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手腕的(所以我们看齐王攸传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很多是空泛的称赞,并没有实例支撑),许多时候表现出的是一些收买人心的能力(八贤王:喵喵喵?)。
就司马攸本传来看,他虽然曾“凡有国相上长吏缺,皆典书令请求差选”、向武帝表达过忠心,但他之后却一直都不忘收买人心(如在封国内通过赏赐、赈济、减租等形式笼络民心,以及“妙辟名士,降身虚己”为自己延揽人才等)来增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这种姿态我们当然可以说是他贤能,但站在武帝的角度,其实等于说他虽然表面上在魏末世子之争中落败而忠于武帝,但与武帝争取政治影响力的暗斗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因为武帝在灭吴之前的政治影响力本就是严重不足的,并没有传统意义上打江山下来的开国之君那种政治影响力。武帝和齐王攸又曾是竞争关系、天下皆知,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身为帝王的武帝猜忌。虽然从武帝一生中的经历来看,他不是个多疑之君,但这样的行为依然不能不让武帝对他有所忌惮,这恐怕是一定的。
而且就咸宁二年司马炎病重期间朝廷中掀起拥护齐王攸登基的浪潮以后他的表现来看,他也不一定是个没有政治野心、一心只想做贤王的白莲花……虽然他应当是不想着推翻武帝的,但他对太子司马衷的态度却殊难逆料——因为在他的人生轨迹中,除了在担任太子太傅时曾献箴于太子外(我想知道司马衷是不是能看懂哈哈哈),我们很少看到他在武帝面前明确表态过自己将忠于太子司马衷,哪怕是在咸宁二年发生了拥护他登基的浪潮、武帝对他的猜忌以及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能否坐稳江山的担心已经达到极点之后。按理说,在政治逻辑中,越受到猜疑的人越要表达忠心。司马攸在武帝刚刚登基时还表达过忠心,怎么这个时候就不表达了呢?只能说他的政治敏感度还是有所欠缺?
2.复旦大学仇鹿鸣认为,反对齐王攸之国与反对司马衷作为太子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我赞同这一观点)。我觉得up以后在说的时候可以强调一下这点,并不是说反对齐王攸之国就一定是反对司马衷登基。在《晋书》中明确记载的、太康三年反对齐王攸之国或同情齐王攸的当世大臣就有张华、司马骏、王浑、羊琇、庾纯等二十二人,而武帝一方则只有杨珧、荀勖、朱整等寥寥几人。这二十二人并不都是司马衷登基的反对者,比如王浑在给武帝上疏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太子登基,齐王攸、司马亮、杨骏联合辅政”的方案(我认为这倒不失为是保持武帝身后政治稳定的一种方案……毕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hhhh)。这些人并非都如卫瓘一样是“此座可惜”的感慨人,而是反对武帝依靠小政治圈子(杨珧荀勖等几人)和皇权力量而强行摧毁朝中原有的政治格局。他们希望能够继续维持外戚、宗室、功臣相互制衡从而达成政治稳定的既定政治格局。简而言之,他们只反对齐王攸之国,至于是否一定要齐王攸取代太子登基,那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态度其实是不明确的。不过随着司马骏和齐王攸这两个宗室中名望最高的亲王在此期间离世、武帝后期最有政治才能的政治家张华外放、多位重臣的去世或贬官,西晋原有的政治格局被直接撕碎,朝廷中也明确地分为了支持武帝的少数派和同情齐王攸的多数派,这使得武帝在此后更加倾向于重用少数的外戚(如杨氏)和亲信甚至只信任杨氏,此后才有了武帝临终时杨骏矫诏一事。而且在此后,杨骏这一支本身在西晋时就已声望不显的家族直接名声扫地(杨骏虽然是弘农杨氏的一支,但据仇鹿鸣考证,这一支在汉末魏晋时期应当有一种重新地方化、豪强化的趋势,与这一时期顶级士族门阀均在由儒向玄的风潮相异,因此不太受待见,杨骏曾被人评价“小器”即可为一证)。杨骏虽然大加封赏,也不妨碍贾南风司马玮除掉你的时候整个西晋的官僚系统和政治网络连吭都不吭一声……
3.评论区有朋友质疑对司马衷的智力记载是不是真的……现在学界有些观点是这样的:司马衷并不是病理学上的白痴,只是智力发育低下,好赖他能分清(嵇侍中血),但要让他“制衡联合、稳而不乱”,应付武帝死后那复杂的政治局面,那就属于是难为他了。但我认为,这其实并不太影响西晋的灭亡。武帝给司马衷留下的绝对是一个烂摊子:在内统治基础狭隘(靠杨姓这一占少数的外戚)、统治基础与功臣官僚团体离心离德(齐王攸之国事件使得武帝无比倚重的外戚杨家被官僚阶层集体嫌弃)、官僚阶层流动性差(老毛病了),在外有诸王都督地方军事、两汉几百年的内附民族火药桶一点就着……就算司马衷是个智力正常的人,如果他没有超凡的政治手腕与眼光,一样不影响西晋在他或者再过一两代手里没掉……时间早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