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到灯塔去》读后感

2023-05-30 14:04 作者:夜渡蔷薇颂  | 我要投稿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马爱农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11

 

       读完全文其实第一感想和刚拿到这本书时甚至有相近之处。

       因为知道本书是意识流作品,并且因本人随笔写作的内容也被同学认为是意识流,因此在刚读的时候十分感兴趣。不过中间确实也经历了些许的并不是那么阳光的感受。例如本人虽喜欢外国文学作品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之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天地不一样的写作手法,心境和故事情节发展是可以紧凑的跟随的,唯一一个小小的坎坷大概就是人名不好记而需要另总结一张关于人名和人物关系的一张纸吧。因此在第一次读的时候不那么认真做笔记的时候,中间一些章节里人物视角的转换所讲述的故事对我来说就稍显混乱了。这确实让我郁闷了一下,但并不能掩盖读完这本书的惊艳。此书是我读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也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意识流小说,打开了完全的新的大门,相对来说的,我以往的一个小小的对于写作的设想在这本小说的衬托下更显得生动活泼了起来,多么令人欣喜。

       故事显得很简单,“到灯塔去”,多么简单的叙事。可是里面所描写的,关于已婚的女性日常的家庭琐事和她在逐渐关心别人发光发热操劳自己中不断磨损的心灵,关于男性的心理,不关心自己日益操劳的妻子却一心想着走到Z,一心想着自己的书有没有别人看,太过在乎他人的评价,甚至自己脆弱的时候都要向自己的妻子索取一些情绪价值;又或是一个面对论文十分头疼的说话惯会挑刺让人都不喜欢的但喜欢拉姆齐夫人的青年男子。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当属莉莉,一个不婚的思想很跳跃很美丽的女子。

       摘抄一些句子:

       她不愿意感到自己比丈夫优秀,哪怕是一秒钟也不行;而且,她在对他说话时,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话符合事实,这一点令她无法忍受。(79)

       我在她们夫妻相处之中感受到了一股我个人非常不喜欢且不认同的气息。就如同其实读完全文我能感受到拉姆齐夫人确实值得让人尊敬并且不仅为了这个家而且为了在这里住的所有人都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但其实她从中感受到的辛苦和让心灵承受的痛苦远远大过她帮助别人所获得的快乐,我个人一个小小想法也是觉得拉姆齐夫人后来去世其实和她与自己丈夫相处啊或者和周围人相处,她想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家都和睦相处这类是绝对脱不开关系的。我可能些许狭隘,但我更希望一个人在为他人付出之前要先学会对自己好,只有顾全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其次就是她和自己丈夫这里相处,她们之间没有完全的坦白,反而在我看来有些遮遮掩掩(当然我个人其实和莉莉差不多,没有经历过感情的事情,对爱情这个东西兴趣也不大,所以了解可能有些片面),我还是觉得两个人不管是做朋友还是做恋人亦或是做夫妻最重要的是互相坦白互相理解对方,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的走下去。我确实不赞同拉姆齐夫人把一切自己觉得不好的,或是自己能力其实比丈夫强啦,或是自己的日常琐事啦,或是丈夫的书其实销量并不如他所愿啦,等等这些都完全不给自己的丈夫说,并且从心认为自己不如自己的丈夫是因为丈夫的贡献更大。包括我认为拉姆齐夫人其实在维持这段关系中非常累,我看到后面发现拉姆齐先生还喜欢和一些年轻女孩玩啊或是开玩笑啊等等,在拉姆齐夫人知情的情况下,拉姆齐夫人内心活动也是十分剧烈的,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我真的十分心疼拉姆齐夫人,但是她的观念其实很难改变,她甚至还希望莉莉和一个丧妻的老男人结婚呢。或许一些其实过的并不那么幸福的家庭主妇很想让年轻人结婚也并不完全是想看她们婚后过得不好看笑话取乐,或许她们会觉得别人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快乐的吧,给自己一个想起来就很开心的实则模糊不清离她有千万里远的恍如梦境的一个关于未来的构想,也算是一种安慰吧。对于她,我想我是十分想叹息的。

       对一个正直的男人来说,在苦难深重的世界上沉溺于幸福似乎是最大的罪恶。(88)

       这里是拉姆齐先生的思想。文中男性思想或许显得更宏大更远更面向全人类,他会想一些很深刻的问题然后一个人默默思考以求得问题的答案。很遗憾,世界上很多问题都不是只靠思考就能获得答案的。追求精神世界这一方面我是赞同拉姆齐先生并且我个人也是极为热爱这一方面的,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类乃至关于宇宙,我个人还是认为不仅仅需要思考,更多的是学习研究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或许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其实更多的我不喜欢拉姆齐先生的原因就是他太过于追求自己的事情了,沉溺于自己的世界的不好之处就是会给自己身边的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尤其是他有家室的情况下。我个人是不太建议沉溺自己精神世界追求高远问题的但不能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现实生活的人拥有自己的家庭的。他思考问题,思考不出问题或者走不出的时候就会钻牛角尖,钻牛角尖需要周围人的解救,这时候他妻子就出现了,作为一个在我看来有些可怜的工具人一样,给自己的丈夫提供一种精神支撑,以供他能够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而她更多的还需要关注现实面对现实收拾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偶尔看一看书沉浸书中感受一些来之不易的美丽和偶尔突如其来感受到一种窒息的紧闭感。但拉姆齐夫人愿意,我也不能多说什么。

       她对自己说,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讴歌爱情;将它比为绚丽的花环、娇艳的玫瑰;问十个人,九个人会说今生别无所求,只想得到——爱情;而女人,她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判断,却时刻都有这样的感觉:这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世上再没有比它更沉闷、更单调、更残忍的了;然而它又是美丽的,不可或缺的。(187)

       其实文章中很多莉莉的话,不仅仅是这里,包括中间第二部和第三部中莉莉的感受,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很强烈的代入感,其实或许这也是作者对于爱情的理解吧,站在女性的角度。是的,我能说,从小到大,我们女性所看的小说啊文学作品啊包括影视剧啊甚至音乐等很多东西无一不在宣传爱情的美丽,歌颂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所有人却觉得十分耀眼美丽的事物。多么好笑!到现在我都不能完全的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且我们都会说得先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别人。是啊,那“爱”这个事物只是一种情感吗?还是影视剧里歌颂的一种神秘的超越生死的力量。为什么在影视剧中或者小说中女性的角度来看爱情就是人生最高意义,而不是去追求什么实现自我价值啊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啊,为什么她们会对一个得来或者得不来的叫作爱情的这个东西追求的死去活来呢?我不得不怀疑这是一种规训。相较于男性来说,女性确实更多的会受到这种梦幻泡影的影响,因而更注重更追求这种东西,而男性则追求的是大众所认定的更广阔的事物,更充满意义和希望的世界。女性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我好赞同莉莉!“她不需要结婚,谢天谢地:她不需要经历那种堕落。她的意志可以免遭那种削弱。她要把树再往中间挪一点。”不过确实在这个环境下面莉莉能受到一种违背自己常理的看起来很美丽的折磨以至于做出了奇怪的事情,指自己主动申请去捡胸针,但她也能看到年轻人受到爱情火花的时候的美丽和丑陋,明塔变得美丽动人,而保罗则装腔作势,蛮横无理。多么神奇!看来关于爱情这个事物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行。不过我们读了后面就能发现莉莉其实见证了他们俩的爱情,他们婚后其实过的并不好,看起来完美无瑕的人人称赞的婚事其实也不一定是善缘啊。

       第二部有很多内容我都蛮喜欢的。理解了意识流的美妙之后看到这些文字简直就是在我心中奏响一首永不停歇的交响曲。

       美丽和寂静在卧室里握手联盟,甚至有风在罩布覆盖的水壶和椅子周围窥探寻觅,粘乎乎的海滨空气耸着柔软的鼻头,摩擦着,嗅吸着,唠唠叨叨地重复它们的疑问——“你们会凋谢吗?你们会衰亡吗?”

       我们依然存在。(232)

       感受就好,不需要多么深刻的分析。

       我们依然存在。存在的或许不是时间,是旧日的幻影。

       透过旧日的影子浮现过去的种种。种种皆为回忆,种种皆显示不舍。我们不会凋谢,我们永不衰亡。

       在这些明镜里,在人类的思维里,在波光粼粼的水塘里,千变万化的云彩投下倒影,旧梦依然,却无法抵御每只海鸥、每朵鲜花、每棵树、每个男人和女人以及白茫茫的大地本身发出的宣言。(237)

       自然能否跟上人类进步的节奏?她能否完成人类开始的工作?她看到人类的不幸、卑贱和人类的痛苦,同样感到得意洋洋。那个旧梦——那个要与人分享喜忧,共同达到完美境界的旧梦,那个孤独漫步海滩寻求一个答案的旧梦——业已成为镜中幻影,而镜子本身不过是当更高尚的力量在底层沉睡时默默形成的玻璃平面,是不是?焦躁、绝望,却不愿离去(因为美放射出魅力,提供了慰藉),海滩的漫步已不可能;孤独中的冥想让人难熬;镜子已被打破。(240)

       很喜欢这段话。原来写过一些句子:

       依稀有个印象。

       在长夜之前,晚霞也曾如同火烈鸟的羽毛那般燃烧过;在雨落之后,仍会在绵延不绝的山的那头短暂的拥有彩虹的影子。如今成了泛着灰白底片又或者褐色的回忆。回忆里孩童们的风筝一如既往高飞,回忆里天河依旧,风花仍存。

       不能细想了。唯恐陷入长梦。

       朴素的美好平常只道是曾经,只道是梦境。我叹息着沉默。

       如今早已见不到此般模样,如今稀松平常的过往已变成恍惚而不可得的梦境。我突然有些愣神,昏暗光源下的一阵恍惚似乎又要将人拖进弥久的画面之中。不知怎的幼时所见的烟花浮现眼前,可那时仍被不值一提的烦恼所困;那时仍不清楚在未来在苍老后遇到的一切皆为命中注定;那时仍不了解人类所做的一切的选择都要自己背负后果。

       我无法可想。

(这是没读这本书之前写的随笔,没想到倒是很配上面摘的那句话,我很喜欢那句话。这本书无疑丰富了我的写作,因此我也爱它。)

       她又在心里和老卡迈克尔先生对话:这又是为什么?这意味着什么?幽灵会不会突然伸出手来抓住我们;那把剑会不会伤人;拳头会不会攥紧?难道没有安全的地方?难道心灵无法领略人世间的规律?没有向导,没有屏障,只有奇迹,只有从塔楼的顶端纵身一跃?难道这就是,即使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就是生活?——触目惊心,出人意外,而又那么神秘?一时间她感到,如果他俩都在这草地上站起来,追寻一种解释:为什么如此短暂?为什么如此不可捉摸?如果他们口气激烈,像两个充分武装的人,一切都逃不脱他们的眼睛,那么美将会蜷缩起来;空间将会被填满;那些空虚的装饰就会构成形象;如果他们大声呼唤,也许拉姆齐夫人就会回来。“拉姆齐夫人!”她高喊,“拉姆齐夫人!”眼泪顺着面颊滚落。(321)

       或许这是作者一直追问的问题,通过莉莉的口表达自己的追问,很有趣。这段话很打动我,我还是要说,不要过多分析,多体会。里面深刻的意蕴在我看来简直不亚于一顿大餐。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叹息,或许令人叹息的美丽会活得更久也说不定。

       拉姆齐夫人啊。我虽不赞同你,可你不亚于一盏明灯,一盏一直存在着的一旦熄灭立刻让人感受到什么叫做深刻不舍的温暖的光。对人类最大的残忍莫过于在人类面前毁灭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在他奄奄一息寒冷痛苦的时候有人给予慰藉,当他已经历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高塔上引路的明灯,什么是溺水之前拉他上去的坚实的手臂之后,毁灭舍弃的痛苦就让人愈发不可接受不可容忍了。

       我为你叹息,善良的如明珠般闪耀的拉姆齐夫人。

 

       总结来看这部小说给我极大强烈震撼的原因大概很多都出于那种我所能感知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境界的描写吧。当然因为我个人读书角度的原因,每每读一部作品的时候我都会感受到一部分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对我个人写作有帮助的东西然后吸收之,神奇般的会展现在后续写作的一部分之中(或许有时候也不能完全学习到,但这个过程无疑让我个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惊喜。)如果从写作角度看这个小说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小说太过注重于意识流了,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和他人情感的链接以及漫游的散漫无所遁形的联想与想象,很美,但在故事叙述性中就感觉差了点。或许第二次再读这部小说我会觉得记叙故事也写的很好吧,第一次读完之后感受是如果自己写一部小说是否能够又意识流又有故事性呢?在感受故事的同时感受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甚至能够和我读这部小说中后期一样能够进入这部小说,如同自己是个幽灵,是个深入他们生活的旁观者,只能看,只能体会和感受,不能改变什么,所有的难过亦或是喜悦都只有自己能看到,身边的一切都已经不明显了,我早已不在宿舍坐着,早就听不到她们的动静了。我就是文中的某个角色,或是地板上站着的大家都看不到的一个灵魂罢了。很喜欢外国文学的原因大概就是读进去之后,文中某个人物经历的事情也正是我经历的事情,我们不分彼此,我们即为一体。

 

       下面分享一下本人在第一天读完这部小说之后写的句子:

       默默无言。

       思想和灵魂一瞬间仿佛都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与生俱来的束缚,而后放松下来。

       是寂静。

       寂静的钟声回荡在我的精神里,层层叠叠的雾也被逐渐驱散荡漾开来。

       人生剧烈宏大的问题尚且存在于无言的日常行为之中,思绪又是每个人可感可察之物。

       我思索。

       时间嗖的走了,旧日的重影依然无限循环。

       在混合着小提琴与钢琴的协奏声中,我望见了灯塔的秘密。

       什么是感受?什么是情绪?什么又是思想?

       在无数的夜空与梦境的大海里徘徊许久。

       又或是在一个漆黑的深不见底的海底吟诵无人称赞的诗。

       在仅月光怜悯下的空无一人的大厅里旋转着跳一支无人陪伴的舞大抵也是不错的——要当心撞着桌角。

       展开,展开,层层叠叠,永无止境。

       如同湍急的河流,又仿若一瞬间变作瓢泼大雨冲刷一切污浊。

       我的思想急速飞升,形容枯槁却又生机勃勃

       “我们所有的前生,我们所有的来世,都有无数的树叶,枯荣更替。”

       我笔下文字的贫瘠是我无法料想的,纵使它们正在舞蹈。

       在充满欢歌的晨曦中,思想里的我颤抖着接下这些话——这些无与伦比甚至不知如何称赞的话。

       思想延伸,延伸成一道光束,撒在我曾将自己封锁的关闭的那间屋子里。形成一个陪伴,又或是展现出了一种奇迹般的构想和诱惑,代表着一种希望和祝福。又或是什么也没有,仅仅是一束思想,仅仅是小声的悄悄的钻进被窝里渗入头脑中让人猛地一颤但颤后一片空白的产物。

       “我们死去,在孤独中死去。”

       我们确实是要死去的。

       旋律。我的思想不能没有旋律。

       旋律永无止境,正如思想。

       结局悲哀与否,困境冲突与否,抵达尽头的路又有多艰险呢。

       飞荡的思想一下子拉回现实,沉重的,可怕的。时过境迁了,我们都变了。

       是啊,我们都变了。

       在无限流淌着的的幻影中徜徉着的人最后也要回归尘土——更别提我那影子。

       脆弱的不堪一击。

       只能放纵,在一首音乐的时间里放纵。

       短暂的。

       仿佛燃烧着灿烂的火焰将我层层吞噬,灼伤我的肌肤,同时灼烧着我的灵魂思绪。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我在仿若无尽的疼痛里沉默。它撕扯着,怒吼着,要将人撕成碎片,要将过去的记忆回现再重叠,要将一切的一切归咎成为不可避免的昨天。甚至感受到灵魂逐渐消散,幻化成一片片的碎片,鱼鳞一样,泯灭成一簇簇的微尘,溶于天空和大地,散落在河流和山脉。看到了轮回转世的种种,浮光掠影罢了,高兴与否已经不是此刻可以谈及的了。想必如此的疼痛哪怕是过世了的人也会被猛然惊醒吧。

       脑海中又出现了音符构成的光点,是终曲。

       这是短暂的灵魂徜徉的思绪所必须经受的代价吗?

       挖掘到了新的通路,新的洞穴,同样那会是一场新的痛苦。

       终有尽时。

       可一切终有尽时。

  

谢谢读者读到这里。


《到灯塔去》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