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民日报学作文 | 高分作文开头该怎么写?
看人先看脸,看文章当然先看开头啦
文章开头开的好
不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更是让人有看完整篇文章的欲望

今天畅老师给大家搜集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乡村振兴六大板块的优秀开篇
这些段落均来自《人民日报》的文章中
活学活用这些表达
掌握高分开头模板不在话下!
PS:我们以后还将在「跟人民日报学作文」系列中更新点睛标题、出色分论点、精彩结尾等文章喔~


1 经济
科技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让创新动能更澎湃》
粮食
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唯有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践证明,推进事业、谋划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雄厚的人才实力。新春已至,许多行业在聚才引才兴才上出真招实招,为虎年的奋斗铆劲蓄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无论是回溯历史还是观照现实,干事创业离不开人才,成就伟业更仰赖于大批人才涌现。与此同时,人才成长也离不开事业所提供的舞台。事业与人才,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让事业激励人才》


2 政治
法治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法治获得感。
——《公正司法就在身边》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依法行政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进展。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干部作风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年轻干部要筑牢思想防线》
党建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忠诚是内心的信仰、精神的高地、力量的源泉。只有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才能任凭风浪起、确保不迷航,越是艰险越向前。
——《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3 文化
传统文化
几块不起眼的木头,在木匠的巧手下,摇身一变成了金箍棒、高跟鞋、嫦娥五号模型;几根寻常的竹子,在编织匠的手中,成了一只只实用的竹篮、精致的竹筐……最近,一些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在网络平台受到关注。
——《激活传统工艺生命力》
一幅幅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唐卡,带动超万人从事周边产业,西藏自治区唐卡年产值突破2亿元;一曲曲气冲霄汉、催人奋进的黄河号子,让观众惊叹“这就是黄河的力量”;一个个“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创新项目,让传统文化火起来……如今,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精彩亮相,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体育强国
冬奥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冬奥更精彩。当悠久辉煌的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再度牵手,当“一起向未来”的歌声响彻赛场内外、传遍五洲四海,人们看到,在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与城市紧紧牵手,一起向未来。
——《办盛会 促发展 向未来》
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奉献精神,充分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相连。
家国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汇聚成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的不竭力量源泉。
——《以不负人民的实际行动彰显家国情怀》


4 社会
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人心暖。托底民生,就要抓住就业这个“牛鼻子”。
——《瞄准市场,促进就业供需匹配》
奋斗者不负春光,志在追梦圆梦。自然界的春天,标注着时间推移、岁月更替;创业者的春天,离不开追逐梦想、苦干实干。矢志追梦,才有奋进的力量;奋力创业,才有事业之成功。回溯历史,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岁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奋斗绘就“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景。实践证明,每一个创业的春天,都是一座里程碑;每一段奋斗的征程,都在为追梦蓄力。
——《奋力拼搏 笃行不怠》
医疗
打开手机,就能在线问诊;拍完CT影像,可自动诊断、出结果……近年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等新的医疗业态不断涌现、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7700多家公立医院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近3亿。数字医疗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感受到了就医的便利。
——《充分激发数字医疗的优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是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第一道防线,是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思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是今年的行业主旋律,将成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
食品安全
农兽药残留超标、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肉制品掺杂掺假、“网红”假劣食品等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百姓深恶痛绝。近日,公安机关宣布2021年共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1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万余名,挂牌督办的103起重大案件全部告破,引发群众强烈反响。
“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监督执法部门只有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对违法违规行为出快手、下重拳,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隐患。食品产业全过程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参与主体多样化,监管难度大,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仍需持续综合治理。
——《确保食品安全,“产”“管”两手抓》


5 生态
“十年禁渔做得好不好,江豚说了算。”最近几天,长江武汉段江面上江豚捕食嬉戏的视频引来不少人关注。从多年未见到随意偶见,翻腾的江豚是折射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也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再遇江豚照见长江生机活力》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上述要求。
生态环保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改善生态环境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将深刻影响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生态环保“入心入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饱含深情地说:“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书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6 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找准发展重点,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
因地制宜,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之路。在库布其,当地人曾经祖祖辈辈为沙所困、因沙致贫,经过不懈努力,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生态产业,取得“点沙成金”的效果。在这里,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化投资,群众能够市场化参与,加上科技力量持续投入,使得以前的“穷沙窝”变成了如今的小康村。振兴发展需要立足自然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在特有的生态环境中,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河南洛阳市坚持抓党建促振兴,依靠并用好乡镇党政人才、村党组织带头人、驻村第一书记和乡贤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打开手机,远程“掌控”蔬菜大棚里的温湿度调节、卷帘通风;“垃圾分类数字档案”分发到每家农户,分类投放垃圾可以通过电子账户积分变现;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一键即达,政务服务网上办节约办事时间……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拓展乡村振兴的数字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