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8、剩余价值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38、剩余价值
资本家用他的资本从事资本主义经营,通过这种经营,资本会给他带来一个新的增殖额。譬如,他投入资本10,000元,结果可得到11,000元,即比原来多得1,000元。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研究剩余价值,关键是它的来源问题。
许多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即资本家通过商品的贱买贵卖得到的。我们说,资本家赚钱发财与商品流通确有一定的关系,但流通过程根本不可能成为剩余价值的来源。因为:第一,如果剩余价值是由贱买贵卖而来,那就必须假定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能够经常贱买贵卖,而另一部分人则经常贱卖贵买。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二,退一步说,即便真有这种情况,它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因为很清楚,这一部分人通过贱卖贵卖所得到的,恰恰是另一部分人在贱卖贵买中所损失的,二者的得失,恰好相等,从价值总量来说,一个铜板也没有增多。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既定的价值量,在这两种人之间有了和以前不同的分配比例而已。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为了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让我们以棉纱生产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纺纱厂的资本家按照价值购买劳动力和有关的生产资料。他购买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需要支付的价值是3元,等于工人6小时的劳动量。再假定工人纺6小时的纱得消耗10斤棉花,价值为10元。还得消耗一个纱锭(用它代表在棉纱生产上所消耗的一切劳动手段),价值为2元。这样,经过6小时劳动以后,10斤棉花纺成10斤棉纱,它的价值共计是15元。其中,12元是棉花和纱锭转移到棉纱上的价值,3元是工人在6小时内新创造的价值。这个数目与资本家在棉纱生产上最初垫支的货币额恰好相等。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资本家当然就无利可图了,他的整个行为就成为没有任何意义的了。事情实际是这样的:资本家既然购买的是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因此,他决不会让工人仅劳动6小时,而是让他劳动更多的小时,譬如劳动10小时,12小时。假定纺纱工人给这个纱厂老板劳动12小时的话,那么结果就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纺纱工人的劳动由6小时延长到12小时,就需要比过去多消耗一倍的棉花和纱锭,为此资本家垫支的资本便由12元增加的到24元。但他购买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仍然是3元。这样,资本家在20斤棉纱上垫支的资本一共是27元,经过12小时劳动以后,24元的棉花和纱锭的价值还是不增不减地转移到20斤棉纱中去,但工人在12小时劳动中所创造的新价值已经不是3元,而是6元了。因此,在20斤棉纱中共计就有30元的价值,即比资本家垫支的资本价值27元多出了3元的增殖额。剩余价值就这样产生出来了。
可见,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这便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所在。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剥削收入的总源泉。利润、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剩余价值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则得到地租,他们共同瓜分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不仅受到产业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受到其他一切剥削集团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要求得到自身的解放,必须推翻整个资产阶级。
榨取剩余劳动一事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发明。一切剥削者都是榨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但是,在此以前的剥削制度下,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剥削者所追求的是使用价值,因而他们对于剩余劳动的贪欲,从客观上看,总是要受到他们自身需要范围的一定的限制。而资本主义的情况就根本不同了,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即单纯的价值增殖,这样就使得他们对于剩余劳动的贪欲成为无限制的了。由生产本身的性质产生的剥削者对榨取剩余劳动的无限制性,是资本主义剥削区别于以往任何剥削的重要特点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唯一动机,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i]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无论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着它的胜利和失败,决定着它的上升、没落和死亡。正因为这样,所以剩余价值规律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对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从来不敢作认真的回答。这是因为,如果真的说明了整个问题,势必就会把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暴露出来。马克思指出:“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实际上有这种正确的本能,知道深入论究剩余价值起源这个爆炸性的问题,是极其危险的。”[ii]
透过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种种假象,把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揭露出来,这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伟大功绩。恩格斯把剩余价值学说恰当说成是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一项“伟大发现”。列宁把剩余价值学说称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iii]正是从剩余价值学说出发,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抗的经济基础,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而这就给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80页。
[i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58页。
[iii]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