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权力·性别» 来自1986年的夏娃的探索

原文:
针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李小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夏娃”的探索:与“亚当”商榷》(《中国妇女》,1986年第4期)与之商榷,论辩的观点颇为精辟。李小江首先对妇女解放进行了分析,认为“妇女解放”的提出,表面上是一部分人(女人)在向另一部分人(男人)要求相同的权利,是一个权益均等、利益分成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在向自身最原始的、以性别为基础的自然分工进行挑战”。“它以妇女的社会化、人格化为起点,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妇女解放不同于一般的奴隶造反,它不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它的前提是对整个人类的确认,是一部分在历史上‘失落的人’重新返回人类社会”。但她也指出,妇女解放真正的困难并不在男女平等,而在于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家庭关系随之动摇而在当今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男女两性均对此感到困惑。于男性,“是因为妇女解放震动了夫权家庭的根基,威胁着男性的千年固有的特权”。于女性,则是“因为‘解放’并没有解除她的生育的痛苦,反而压上了社会生产的重负”。作者还认为,即使在“妻管严”的家庭中严妻实质上仍依附于丈夫,女性对男性“不可解脱”的心理依附,使女性在生活中总是自觉地作出甘居劣势的选择。这种心理依附,强化了“大男子主义”。文章同时指出,“‘女强人’的形象严重地被人曲解了”。事业成功的女人多被称为“女强人”,这个称呼含有异化的女人之意,暗示这些事业成功的女人缺少女人味,这是不公正的,这种观点对女性是一种压迫和歧视。几十年来,“女强人”形象一直不受欢迎,男人对其望而生畏,女人忙不迭与其划清界限,似乎只要与女强人一沾上边,她就不是正常女人了。可怜见“女强人”被视为不正常的女人,同时,她“还必须为这种种不‘公正’承担全部责任:是你‘异化’、是你‘男性化’”。(李小江等:《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6-197页。)然而,“夏娃的困惑并没有阻挡夏娃的探索。她勇敢地背负起双重生产的重任,在社会、家庭、自身三大领域中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于是,“当代社会对女性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这就是‘男子不能办到的,我们也要办到’。因此,她们希冀的不再是舍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既此又彼的全面发展。”不过,笔者认为这样的要求很难达到,只是女性的一种美好期望,至少在这篇文章发表多年以后的今天,夏娃们尚未能做到“既此又彼的全面发展”,仍然在困惑着,在探索着……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王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