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两端的故事(中)

两年前的那个小年夜,我在哔哩哔哩发了一篇随笔心记。起初我只是想给自己的想法留个备份,却没想到这篇随笔激发了我写作的动力,并由此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虽然刚开始彼此间还素不相识,但很快他便成为了我度过那段在家休养时期的精神支持。 我的性格胆小软弱,在学校里常显得可有可无。因此在网上因共同爱好而结识的朋友们反而让我更容易敞开心扉,他们的世界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最初那位愿意与我交流分享的朋友对我思想上的影响足以称得上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良师。 高考失利之后,我曾经深陷自我否定的漩涡中,之后的漫长时间里,我的大脑都在为接受自我、正视自我而革命。那位朋友正是在这段时期帮了我很多,他耐心解答着我心中的困惑,倾听我埋藏多年的自卑和懊悔。 不知不觉间,我开始学会用新的视角看待人生,开始学会接纳既不完美也不卑贱的自己。曾经困扰我十几年的人生问题,也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得到了属于我的答案。 死亡,究竟可不可怕?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死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无法想象,亦如人类无法想象自己出生前的感觉一样。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人信仰宗教,想象并相信天堂或是轮回转世的存在。天堂给予了人们可以被想象的死后世界,从而让人们放下了对死亡的恐惧。 倘若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能虔诚地相信天堂的存在,那么死亡对他而言自然就不再可怕。说到底,天堂或往生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愿意相信它们的存在。因为天堂的存在与否并不会对现实中的人生产生任何影响,而是否相信天堂存在的态度才是有可能影响人生的那个因素。 在我看来,能一生都对天堂或往生坚信不疑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不再畏惧死亡,能够在一个“有天堂存在着”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幸福。 但是用信仰宗教去对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不是个好主意。随着年龄、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人的认知观常常会经历巨变,往往早在死亡来临之前就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天堂其实并不存在。 天堂也好,往生也好,不过是麻痹人类对死亡的感知,把人的视线从死亡上暂时移开罢了,即便是终生信仰的虔诚教徒,他们的心中究竟是真的相信天堂存在,还是仅仅只是为了逃避直面死亡的那一天呢? 实际上,自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就已经开始顺着时间之线滑向死亡了。死亡是可怕的,但这种可怕却并非无限大———死亡的可怕也是有阈值的。 想象一下还在读初中的你,疯玩了整个寒假后才发现自己的假期作业是一点没碰,于是在开学的前一天把原本两个月的作业量通通完成了,这种惊人的效率变化就源自人对剩余时间的把控。 当你觉得时间充裕的时候,你可以慢条斯理地把每一道题都认真做完,可当时间已所剩无几的时候,你就只能慌张地把大量作业应付完成。 其实,人生也是大同小异的:每个人想完成的事都有很多很多,可时间或者说寿命对我们而言却显得太少太少,少到我们大多数人竭尽全力都很难在一个方向上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剩余的时间无法满足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于是死亡便成为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天险,限制了我们人生的幸福上限。 那么假设人类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情况又会如何呢,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人生,不必再为犯错而懊恼,因为剩余的时间还有很多,试错成本充足,所有人都可以美好地享受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 可如果把生命的尺度再拉长些,直到达到永生的程度呢?那么活着将会变成一种远超死亡的可怖,起初人会因为永生不死而得以享受一切幸福,但在无穷无尽的时间跨度面前,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无聊透顶。到那时,永恒的孤独和寂寞将会是世间最折磨的痛苦,永生将变成一种彻底的绝望。 由此可见,死亡的可怕是有阈值的,有些事情与死亡相比会更令人痛苦或绝望,到那时,死亡将不再是令人畏惧的存在,反而变成了一种解脱。 所以学会接受死亡,首先便要正视死亡存在的必要性。生命正是因为死亡才显得弥足珍贵,人类也是因为余生有限才懂得竭力追寻幸福。可以说从我正视死亡的那一刻起,我对死亡的恐惧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散了。 神奇的是,当我渐渐学会接受死亡后,死亡居然反过来指导起我的人生。 我的人生观在接受死亡后开始变得越来越超脱,我意识到即使人类可以选择自己的寿命长度,所有人最终也都会选择死亡。死亡是公平的,它对我们而言虽有快慢之分,但没人可以逃过它,哪怕可以选择。这让我在生活中逐渐摆脱了各种负面情绪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因为人无论富贵贫贱,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贪婪、嫉妒、愤怒、厌恶……这些情感并不能使我过得幸福,当我开始尝试不再因为某些人或某些事而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活得比过去幸福很多。 正视死亡,让我开始理解何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