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瓦战役视频相关科普补充【俄军指挥官】

费奥多尔·戈洛温

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温伯爵,是俄罗斯帝国最后一位波雅尔和第一位宰相。陆军元帅、海军上将。在中国,他以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而为人所知。在《尼布楚条约》中以俄昆尼之名出现,《清史稿》则称其为费岳多。 在他去世之前,他是彼得大帝最有影响力的近臣。

戈洛文出身于拥有着拜占庭-希腊血统的俄罗斯财务主管家族。 在彼得大帝的妹妹索菲亚·阿列克谢耶芙娜摄政期间,他被派往阿穆尔河一带的尼布楚要塞以对抗清帝国。

1689年,他与清帝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将阿穆尔河至其支流戈尔比察河的无法保持的战线而退还给中国。 1697年,在彼得的派上西方国家的大出使中,戈洛文紧随弗朗茨·莱福特之后占据了第二位。他的主要职责是雇佣外国水手并获取建造舰队和附属设备所需的一切。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大出使是沙皇彼得大帝在位时,在1697至1698年间,对西欧派遣使节的一连串外交行动。 这些外交作为的目的,是巩固与加深俄罗斯帝国与欧洲数个国家间的联盟关系,强化神圣同盟的力量,并借此与奥斯曼帝国对抗,增加俄罗斯帝国在黑海地区的影响力。 】
1699年3月,勒福特去世后,又接替其成为陆军元帅。 同年,他成为第一位伯爵,也是第一位被授予新设立的圣安德烈勋章的人。
他同时还需要主管外交事务,从1699年到他去世,一直是沙皇的首相。 戈洛温作为外交部长的第一个成就是和奥斯曼方面在1700年的6月13日缔结了新条约,以此来补充了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只能够维持三年和平的《卡洛维茨条约》。 和平期限延长至三十年,除了其他让步外,从亚速一直延伸到库班的一大片领土都被割让给了俄罗斯。 他还以精湛的能力控制了俄国外交官在各个外国政府的运作。 他的死对沙皇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沙皇在悲痛中写下了下面这句话——
“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俄国人而言,他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就是,他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家,而前者仍然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旧保持着保守态度。 ”

鲍里斯·谢列梅捷夫

基本信息
鲍里斯·彼得罗维奇·谢列梅捷夫伯爵(俄语:Граф Бори́с Петро́вич Шереме́тев)
生于1652年5月5日,死于1719年2月28日。在大北方战争期间,他是俄罗斯帝国的外交官和陆军元帅。1706年,他成为俄罗斯伯爵。他的子女包括彼得·谢列梅捷夫和娜塔莉亚·谢列梅捷娃。
先后参加过的战争和战役:
俄波战争,俄土战争中的克里米亚战役和亚速战役,大北方战争,布拉文叛乱和普鲁特运动
获得的荣誉包括:
圣安德烈勋章、白鹰勋章、黑鹰勋章


年轻时代
在他年轻的时候,谢列梅捷夫在开始他的军事生涯之前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一名侍卫。1671年起在朝廷任职。 1681 年,他成为坦波夫的驻军指挥官以指挥同克里米亚汗国作战的部队,在1682年的时候,他被封为波雅尔。 从1685年到1687年,他还参加了与波兰之间的谈判并缔结了所谓的“1686年永久和平”以及与奥地利的同盟条约。 从1687年底开始,他开始负责指挥别尔哥罗德驻军以保卫俄国南部边境,并参加了克里米亚战役。 彼得一世于1689年掌权后,他选择加入了其政府。

1690年代,他又与马泽帕一起参加了对土耳其的战争。 在1695-96年的亚速战役期间,他负责指挥第聂伯河上的军队对抗克里米亚鞑靼人。1697-99 年间,还有先后前往的波兰,奥地利,意大利以及马耳他执行外交任务。 1698 年,沙皇彼得在谢列梅捷夫的带领下派代表团前往马耳他,观察马耳他骑士团及其舰队的训练和能力。 谢列梅捷夫还调查了未来与骑士团合作的可能性,包括策划对土耳其人的行动和未来在该地打造俄罗斯海军基地的可能性。

大北方战争
在大北方战争期间,谢列梅捷夫被证明是一位有能力,但却谨慎和迟钝的军事指挥官。 在战争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担任俄军的总司令和最高指挥官。 谢列梅捷夫的行动非常谨慎,但事实证明,他比二把手,也就是年轻的缅希科夫亲王更加有能力,后者的鲁莽和英勇并不总能为军队带来胜利。

1700年,在大北方战争爆发时,他率领部队投入了对纳尔瓦的进攻,但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取得的纳尔瓦大捷成功把他和他的部队从爱沙尼亚赶了回来。 紧接着就被任命为了俄军的司令官,指挥部队在波罗的海地同瑞典军队作战。
沃尔玛·安东·冯·施利彭巴赫将军于1701年9月在勒乌格成功击败了谢列梅捷夫,但俄军之后很快又在1701年12月以Erastfer村的胜利战败了施利彭巴赫将军。这次胜利为谢列梅捷夫赢得了陆军元帅的称号,随后元帅又率领着俄军在1702年7月成功拿下了胡穆利城。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下一个月率领部队对马林堡发起的进攻直接导致一个立陶宛农家女玛尔塔·斯卡乌龙斯卡娅走进了来到沙皇宫廷,她就是日后的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在位)

。
谢列梅捷夫之后又在1702年10月和1703年5月1日先后拿下了瑞典的因格里亚堡垒诺德堡和 Nyenskans,后者的被拿下直接让彼得大帝得以于1703年5月在此城基础上建立起了圣彼得堡。之后他又先后拿下了两座重要的波罗的海城市:多尔帕特和纳尔瓦。 1705 年彼得一世 派他前往了阿斯特拉罕,在那里他有力的并成功地镇压了1707-1708年的哥萨克阿斯特拉罕起义。
不过在1705年7月,瑞典军之后又在将军莱文豪普特于如今的拉脱维亚爆发的格茂尔托夫战役成功大败谢列梅捷夫,之后,1708年的7月份,卡尔十二世更是亲率部队在霍洛琴大破之。 最终老元帅想要抱此一剑之仇,要等到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了,他在此战役中担任俄军的最高司令官,最终成功彻底打败了瑞典人。1710年,他指挥的部队征服了里加。随后,谢列梅捷夫又开始负责于1710 年至 1711 年的普鲁特系列会战战役中率领俄军主力对抗奥斯曼帝国。在1711年普鲁特河河畔爆发的Stănileşti战役中,他被土军包围,彼得大帝只好选择了求和。 1715——17 年,谢列梅捷夫在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指挥军队
谢列梅捷夫虽然支持彼得一世西化俄罗斯的政策,但从未接近沙皇。1719年,他在莫斯科去世后,彼得一世将他埋葬在圣彼得堡的拉扎列夫斯基公墓。

阿夫托南·戈洛温将军

阿夫托南·米哈伊洛维奇·戈洛温将军(俄语:Автоном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ловин,1667 年 10 月 7 日 - 1720 年 7 月 3 日)是沙俄军事领导人,也是彼得大帝的助手之一。
当沙皇彼得一世还是个小男孩时,阿夫托南·戈洛温就开始担任他的斯多尼克。
【斯多尼克(斯多尼克为照管王室图表的官员)】
到了后期的时候,尽管戈洛温几乎没有军事经验,但是由于他的忠诚,彼得大帝还是让其成为了一位将军,之后更是让他成为了“提升”了阿夫托诺姆为莱布近卫军,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步兵团团的上校,并且邀请他参加了自己的亚速战役。
1698年从国外归来后,彼得大帝开始准备同瑞典之间的战争。 第一批俄国正规步兵团由所谓的 datochniye lyudi,所谓的终身义务兵组成,后来又与 okhochiye lyudi,志愿兵合并。 彼得设法征募了27个团,分成三个师,每个师 九个团)。
亚当·维德、阿夫托南·戈洛温,以及阿尼基塔·列普宁将军被任命为各师的指挥官。 士兵们必须根据维德将军在1698年编写完成的的军事宪章学习如何使用武器和掌握军事编队。 官兵的日常训练由外国军官负责,这引起了戈洛温将军的愤怒和不满。 他常常和自己的主子抱怨,他们手上拿不到步枪,而且有些时候还得自学,这样子下去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很快彼得大帝就不得不把这些外国人给赶出了自己的部队,然后开始让斯鲁吉里耶吕蒂,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莫斯科人负责训练。 1700年,戈洛温成功组建了8个步兵团和1个龙骑兵团(一个师)。 在纳尔瓦战役中,卡尔十二世大破俄军,戈洛文的几乎全都是新兵的师是最早逃离战场的部队之一。
陆军元帅卡尔·欧根·德克罗伊和俄军部队中的所有外国军官率先选择了向瑞典人投降。 紧随其后的是雅科夫·多尔戈鲁基、亚历山大·伊梅列京斯基、阿夫托诺姆·戈洛温和伊万·布图林等好几位将军,眼瞧着大势已去之后,他们也决定投降。 此次战役的最终结果就是,俄军所有指挥官都沦为了瑞典人的俘虏,而且瑞典人还俘虏了俄军所有的俄军大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火炮都是彼得大帝好不容易的从俄国各地一门一门的抽调过来的。 戈洛温被带到斯德哥尔摩并在那里待了十八年。 一直到1718年,沙皇才好不容易的用赎金把他从瑞典的那里买回来。1719年到1720年,戈洛温还参与了俄军部队的结构上的改革,随即于1720年因病去世。

伊万·特鲁贝茨科伊

伊万·尤里耶维奇·特鲁别茨科伊(俄语:Иван Юрьевич Трубецкой)生于1667年6月28日,死于1750年1月27日,死后被葬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伊万·特鲁贝茨科伊是一名沙皇俄国的陆军元帅,是在1728年时晋升的。 他是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的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 特鲁贝茨科伊于1692年时被彼得封为波雅尔,之后又参加了1696年亚速战役,在战役期间,他还负责指挥部分俄军舰队。1699年,他被任命为诺夫哥罗德州长。之后在1700年的纳尔瓦战役中,特鲁别茨科伊率领着部队选择了向瑞典人投降,他被逮捕后,并且一直被关押到1718年,才被交换回国下令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去世的时候,他是整个俄国最后一个波雅尔。 而且叶卡捷琳娜女沙皇还让他成为了新一届参议院的成员。

亚当·韦德

亚当·阿达莫维奇·维德(Adam Adamovich Veyde,俄语:Адам Адамович Вейде)生于1667年,死于1720年1月26日,俄国将军,同时也是彼得大帝的亲密伙伴。
亚当·维德是在彼得大帝编练成的所谓的“波特什尼沃伊斯卡 (poteshnye voiska),也就是少年军时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的。 他参加了两次亚速战役,在此期间成为了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步兵团的一名少校,在亚速要塞被围困期间负责工程工作。
彼得大帝对他极为的信任,经常被派往国外执行各种各样的重要任务,而且还需要在沙皇的出国旅行中陪伴自己。 比如在1696年的时候,他就被派遣出国,负责出使匈牙利,以及萨克森,以告知俄军占领亚速的消息。1698年,他又被派往了法国以及英国学习军事相关的知识。 亚当·维德回国后,很快就向沙皇提交了一份由他撰写的军事宪章(Воинский устав,也称为《维德宪章》)
——其中规定了正在组建的步兵团的行政和军事规则,以及所有军衔,(从士兵到总司令都包括在内)、所有级别在任何情况下的行为规范以及演练计划。 亚当·维德又从西欧两大强军处取材,路易十四麾下法军的关于军事性质的法律规定,以及萨伏依的欧根亲王指挥下的奥军的组织机构,以此来写出的宪章在当时已经声名鹊起。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宪章还是1716年彼得大帝颁布的改革现状宪章的基础。
1699年秋天,亚当·韦德开始奉命和阿夫托南·戈洛温将军一同在莫斯科编练出新军12个步兵团以及两个龙骑兵团。除此之外,阿夫托南·戈洛温将军指还需要负责向沙皇的宫廷服务人员教授行进训练。 在大北方战争期间,亚当·维德于1700年被指派前去负责指挥拥有10个步兵团的一个师,然后紧接着在卡尔·欧根·德克罗伊元帅的指挥下参加了纳尔瓦战役,在瑞典军队的猛烈进攻下,经验根本就不足的俄军大败亏输。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亚当·韦德指挥的师却是坚持的最久的一支俄军部队,不过还是逃脱不了被俄军俘虏的命运,他在被俘后就被送往了斯德哥尔摩,然后一直待到了1710年,瑞典人为了赎回尼尔斯·琼森·斯特龙伯格将军,才把他遣送回国。
而且在作为战俘期间,亚当·韦德还不忘记仔细观察瑞典军队的训练和组织方式。 紧接着在1710年爆发,一直打到1711年的俄土战争期间,亚当·维德又开始负责指挥一个拥有8个步兵团的的师。之后又在1714年的时候,他负责率领7个步兵团和三个骑兵团前往了芬兰。 他在那里参加了甘古特战役,彼得大帝让他在海战中负责指挥一艘桨帆船。战役的最终结果是俄军大胜,亚当·韦德也被沙皇授予了圣安德烈勋章,并被任命为一个掷弹兵团的指挥官。 此外,他还协助彼得大帝撰写了 1716 年的军事宪章,两年后又被任命为军事学院院长。
亚当·维德最终于1720年去世。虽然他是路德教派,但彼得大帝还是选择把它安葬在了东正教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而且沙皇还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

卡尔·欧根·德克罗伊

卡尔·欧根·德克罗伊(俄语:Карл Евгений ),生于1751年,死于1702年1月30日,先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沙皇俄国的陆军元帅,其祖上来自于法国贵族克罗伊家族。

他的父亲是雅克·菲利普·德克罗伊-卢克斯,是 让三世·德克罗伊-卢克斯的后裔,安托万·勒格兰之子。 而母亲则是约翰娜·凯瑟琳娜·范·布朗克霍斯特,是约翰·雅各布·范·布朗克霍斯特元帅的女儿。他嫁给了比他大 13 岁的亨德里克·范登伯格的女儿威廉敏娜·朱莉安娜·范登伯格,但是他们没有孩子。
1676年,他作为丹麦军的一员参加了隆德战役。后来他又加入奥地利的军队,在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进行的战争中赢得了不少的功勋,而且他还参加了1683年维也纳解围战,以及之后1690年的贝尔格莱德攻城战。1692年10月18日,1692,他奠定了瓦特里亚丁堡的基石,之后被封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陆军元帅。
1697年,他开始为俄国的沙皇彼得大帝服务,并负责在利沃尼亚指挥军队(当时利沃尼亚是瑞典和波兰联邦的一部分)。1700年11月20日,他在纳尔瓦战役中大败,随即选择率领部队投降,成为了瑞典人的俘虏。
1702年,他作为战俘塔林。在债主的要求下,他的尸体在圣尼古拉斯教堂被埋葬了190多年,并在制成木乃伊后作为一件珍品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