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医疗改革的若干建议

2023-03-06 00:39 作者:随风飘过的死宅  | 我要投稿

原文写于2020年4月

从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看我国的医疗体系和体制改革:

新增:2022年,对医生的职称评价削弱了学术要求,虽然有阻力,但至少在进步,这是个好的开始。

原文:

1、改变公共医疗体系对学术研究的盲目崇拜和倚重

首先要认识到,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临床诊治技能,而非学术能力;造成医院对片面追求医生学术能力的原因主要是学术研究背后所包含的巨大利益,包括排名及切实的经济利益等。

但从病人的角度而言,医院的学术能力,和医院的临床能力并不呈显著相关;相反,因为对学术能力的侧重,往往忽视了对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乏一些主任医师需要下级医师救场的时候,如何让医生的职称更好地反映一个医生的实际水平,让医生的收入真正匹配个人能力和付出对于医疗发展和社会健康至关重要。

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临床医生首先应当要求自己在临床上精益求精,而非舍本逐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术上。

医院是开展临床研究最佳的阵地,是必须要研究型人才的入驻。并且,医生和科学家是可以兼顾。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同时在两个领域做到极致,剩下的大部分人,多半是顾此失彼的。这是我认为的,目前我国医疗的一个现状。

医生的学术能力和临床能力应当分开来看;学术能力不应当左右临床职称的评选,甚至不应当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考虑;医院在招贤纳士的时候,也因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事实上,我有一个想法,医院可以设立两个部门,一个是临床部门,一个是学术部门,两个部门相互独立;临床部门的筛选,评级等行为,以医生的临床能力为唯一指标;学术部门同理。医院的职工可以是学术部门的,可以是临床部门的,也可以同时属于两个部门。

这样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医院的开支;出现人员分工之后,职工总数必然是增加的。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有几种解决方案:1、我认为基层医院不大有必要设立学术部门,基层医院设立的目标是解决人群中的多发病问题,满足老百姓日常的看病需求,从这一点上讲,不设立学术部门能够减轻目前学历的通货膨胀问题,减少财政支出,百利而无一害2、从长远来看,分工导致医院工作效率提升,之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分工导致的开支增加

2、建立合理的临床及学术能力评估体系

这一条是为第一点服务的。

医生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必须量化,这样从一定程度可以减少人为可操纵性,让职称的评比和工资的分配更为合理。

就拿临床能力来说,不同科室应当有不同的量化指标,最基础的可以有:出诊率、确诊率、误诊率、漏诊率、治愈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死亡率等等;当然,具体的还要细分。不同疾病,不同难度的手术,应当有不同的权重和标准;这是个很庞大的工作,但是难度其实只是前期的建设,一旦框架构建起来,剩下的工作无非是数据整理而已,这部分可以交给程序,人需要做的只是数据输入。

学术能力同理,学术研究的评估重点应当以研究的创新性和临床意义为重,不应当以影响因子作为唯一判断指标研究的不同维度均需要进行量化,按照权重相加,综合评估。难点还是在于前期的建设。

职称的评比,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不同职务应当有不同的权重要求;管理职务应当侧重管理和协调事务能力;临床和科研应当采取分级评选制度,上下级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分级的目的只是工资高低的体现。

可以预见,在这样的制度下,医院内部的人才竞争会更加激烈,因为分配更注重能力和劳动,职工也更有动力去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上,这一点并不只是医院管理的问题;文明的进步体现在秩序和规则上,谁能够建立更合理和完善的秩序,谁就能引领未来

这一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纵观人类历史,既得利益者永远只是人类文明的绊脚石

3、建立全国,乃至世界联合的医疗卫生数据中心

要实现1、2两点,关键在于第3点。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的萌芽期,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将会让人类世界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大数据最大的作用,应当是重建文明秩序,让社会效率发生质的飞跃

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的重要性自不必强调。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规范的,就是全国所有医院的医嘱、病历、护理、影像系统必须统一联网,每家大医院,都应当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全国应当有一个综合的数据中心

其次要规范的是病例录入;病例录入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一个疾病应当由一个疾病特定的模板,这既能帮助临床医生查漏补缺,又有利于后期的临床科研以及医保查证。所有信息应当真实有效,并且随实际情况的改变能及时更改。

同样的,医生或者是医学科学家的能力指标也应该量化入库实时更新。

创作于2020年4月


关于医疗改革的若干建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