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还原恐龙的颜色!

古生物学家还原恐龙的颜色!

恐龙化石基本上都是骨骼,看上去不可能保存关于颜色的信息,但是通过一项特殊的技术,古生物学家成功还原了少数恐龙的颜色,最近古生物学家就还原了渤海舞龙(Wulong bohaiensis)的颜色。
舞龙的化石发现于2010年,地点在中国的辽宁省,其化石后来被大连自然博物馆征集(化石编号 DNHM D2933),之后由古生物学家研究并确定是一个新的物种,于是在2020年将其命名为渤海舞龙,属名意为“跳舞的恐龙”,因为化石保存姿态就像是在跳舞,种名则来自中国的渤海。

图注:舞龙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舞龙的化石来自于热河群九佛堂组地层,生存年代是距今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时期,同一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还包括有巨大残暴的中国暴龙、笨重坚硬的传奇龙、成群出没的鹦鹉嘴龙,还有会飞的小盗龙等等。舞龙和小盗龙可是亲戚,它们同属于驰龙科之下的小盗龙亚科,属于小型的肉食性恐龙。根据化石测算,舞龙的长度只有0.8米,不过化石属于一个只有一岁多的未成年个体,所以成年之后的舞龙应该还要大一些。

图注:舞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中国暴龙捕食鹦鹉嘴龙,图片来自网络
舞龙不仅在亲缘关系上与小盗龙非常接近,长相上也很相似。舞龙长着一个大脑袋,脑袋较长,前端鼻尖微微隆起,后面拉长至颅部有一对大眼睛。在舞龙的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表明它是小而凶猛的掠食者。与脑袋相比,舞龙的身体显得很瘦,四肢却很长,而且有弯曲的爪子。在舞龙后肢的第二趾上有一个明显变大的爪子,这也是驰龙家族的特征,专用于捕猎。舞龙的身后是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几乎是脑袋加上身体的两倍,在尾巴末端还有两根超长的尾羽,小盗龙的尾巴上也有这样的两根尾羽。

图注:舞龙的头骨化石及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舞龙吃鱼的想象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之前关于舞龙的复原中两根长尾羽,图片来自网络
舞龙的化石不仅保存了骨骼,还保存了羽毛,羽毛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温,另一方面就是飞行。舞龙的前后肢上都有长长的飞羽,就形成了四个翅膀,可以让它从高处进行自由滑翔。舞龙的羽毛其实还不仅有这两个作用,其中还隐藏着关于舞龙颜色的信息。

图注:舞龙化石中的羽毛分布,图片来自网络
早在几年前,古生物学家就已经能够通过羽毛化石中保存的黑素体来重建颜色了,当利用显微分析等技术对舞龙的羽毛化石进行分析之后,同样发现了保存的黑素体结构,然后再根据黑素体的排列就能够复原舞龙羽毛的颜色了。经过研究,古生物学家最终确定舞龙四肢上的羽毛带有金属光泽,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羽毛则是灰色的,这就与之前对其艺术的重建有了明显的不同。当提及这种颜色搭配时,古生物学家认为舞龙的羽毛颜色可以进行信号交流,这种功能或许普遍存在于羽毛恐龙身上。

图注:古生物学家对舞龙化石进行研究,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舞龙羽毛中的黑素体排列,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对舞龙化石的新研究,让它成为继赵氏小盗龙、赫氏近鸟龙、原始中华龙鸟和巨嵴彩虹龙之后第五种成功还原颜色的羽毛恐龙,依靠这项技术之后还会有更多恐龙的颜色被还原,恐龙时代的色调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图注:已经被科学复原颜色的中华龙鸟,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